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欲”,道家与儒家采用了相反的策略。道家采用的是“逆”,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儒家则是承认“欲”的合理性,所谓“食色,性也”,从而采用“顺”的方法加以引导。
道家认为人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欲”。因此,要解决人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消除欲望。“欲”在道家看来,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甚至带有罪恶感。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但道家也意识到,完全铲除人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强调“寡欲”,而不是“无欲”。真正彻底铲除“欲”的宗教是佛教。佛把人的现实存在都取消了,“欲”自然也在被取消之列了。
我个人认为,在对待“欲”的问题上,道家是理想主义者,而儒家则是现实主义者。芸芸众生,没有那么超强卓越的韧性,所以要“寡欲”甚至“无欲”,很难做到。儒家意识到“欲”的客观存在,所以要顺从人的这种天性,加以适当引导。“欲”就像洪水,一味采用堵的方法,其积蓄的能量无法正常释放,积累到一定程度,其破坏力将是惊人的,譬如冲毁堤坝,造成洪水泛滥。换一种方式,采用疏导的方法,这股洪水就会乖乖地被人牵着鼻子走,从而不仅没有破坏力,还可以有航运、灌溉的功能,多么好。
把这一点说得很透彻的,我以为是荀子。荀子在《正名》篇中,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有没有欲,欲多欲少,和社会治乱没有直接关系。他说:“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这就对那些把“欲”看作是洪水猛兽的思想,给予了有力回击。我一直以为,荀子是一个对社会体察非常深透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没有那种高蹈的理想主义,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出发的,所以称荀子为“大众哲学家”,我觉得是恰当的。社会的治乱,与“欲”的有无多寡没有直接关系,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批评今天的社会,一开始就是“人欲横流”,仿佛横流的人欲就是社会腐坏的根本动因,用荀子的这面镜子观照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观点幼稚之极。
那么,既然荀子认为,治乱与欲望的有无多寡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呢?他说:“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这段话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荀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治乱与“欲”无关,与“理”有关。“心之所可”,说的就是人的理性。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理”,不是后来朱熹那一派理学家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所谓“理”,那是“以理杀人”的“理”,那个“理”是反人性的。荀子所说的“理”,我认为是充满着人道主义光辉的。这个“理”,荀子用这样一段话做了正面阐述:“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这段文字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地方,“以所欲为可得”,换个词,就是人的正当欲望。荀子说,只要是人的正当欲望,就要追求,而且还要追求其最大化。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以为可而道之”。荀子解释“道”:“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我的理解,“道”是“顺”不是“逆”,是对人的正当“欲”的大胆追求。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叫“所欲为可得”,一是如何追求“所欲为可得”。前面说到,“所欲为可得”是人的正当欲望,那么正当欲望怎么界定?如果浮泛地界定,可以说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欲望;如果再精密些,不妨说在法律框架内是被允许的人的欲望。这一点很重要,当代人追求金钱,结果违法乱纪,譬如房产商一房二卖,搞合同诈骗,这就不是正当欲望,因为与法律冲突,这样的欲望就该被理性消灭。关于如何追求,荀子说得很清楚。两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追求合理欲望的最大化;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节制欲望,追求欲望的最小化。追求欲望的最大化和追求欲望的最小化,都是合乎理性的,在荀子看来,并不存在谁比谁更高尚的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儒家这一派的学者,思想真是非常开通。我们通常觉得,将欲望减至最低,这才是最高尚的,但荀子不这样看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生活得更好些?我们今天搞小康社会建设,不就是追求人的合理欲望的最大化吗?这也是高尚的事情呀!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倡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就是荀子所说的“进则近尽”吗?
在“欲”的问题上,道家讲“逆”,追求欲望的最小化,大约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不可能追求欲望最大化。老子不是批判当时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吗?你追求欲望最大化了,别人就会被剥夺得裤子也没的穿,所以大家都追求欲望最小化,这样才不会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二是道家认识到,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谓欲壑难填,大家都追求欲望最大化,那么社会一定会动荡不安。
但荀子不这样看问题。他说:“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这段话很有意思。看门的老头也有欲望,这欲望不可去除;天子虽然锦衣玉食,但他的欲望却没有尽头。对于天子来说,欲望虽没有尽头,但是可以接近尽头;对于看门的老头来说,欲望虽然不可去除,但只要节欲,日子还是可以过下去。说白了,看门的老头,只要不想天天吃海参鲍鱼,粗茶淡饭过日子,这日子也过得优哉游哉。你只有那个条件呀,何必要有非分之想?这就是“退则节求”;对于天子来说,在合理的欲望面前,你就尽量满足吧,只要不天天想着吃龙肝凤髓,每天吃海参鲍鱼,也是可以的,你有那个条件嘛!这就叫“进则近尽”。就当代社会来说,虽然物欲横流,但是,如果法律健全,只要是合理欲望,最大化恰恰是应该追求的,怕什么欲壑难填?关键是,要法制健全呀!
总之,无论道家对“欲”采用“逆”的方法,强调少私寡欲,还是儒家对“欲”采用“顺”的方法,认为要顺从人的天性,加以适当引导,都说明了人的欲望是存在的。我们在追求自我欲望最大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编辑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