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又是素质教育其中的一种体现。餐桌文明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文明用餐习惯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思想教育、完善评价制度等有效手段,促使学生端正行为、健康成长是教育中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和重要任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行为习惯;文明就餐
一、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各种文化、习惯都有着非常讲究的礼数。据礼记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餐桌虽小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承着人们尊重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品质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就餐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中的核心要素,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另外,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降低学校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概述
吃饭是小学生每天都会重复的一种行为。从目前我校学生的用餐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在培养学生文明就餐行为的过程中,曾经针对学生对文明就餐相关内容的了解展开调查,调查中主要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了解我国传统的、常用的用餐礼仪吗?”“你是否主动做好餐前洗手吗?”“你有做到安静排队取餐吗?”“你是否做到安静就餐?”“你餐后会清理桌面的剩饭剩菜吗?”调查结果统计来看,答“不确定”和“否定”的比例占有70%以上。从这个调查就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用餐相关认知,对文明用餐的内容不清晰,甚至连排队取餐,安静就餐的意识都没有培养起来。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家庭和学校对文明用餐没有足够的重视。
其次,学校培养“孤掌难鸣”,“脱离情境”。学校虽然承担着习惯培养的重任,也努力做好宣传监督的工作。但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家庭并没有肩负着这个责任,而是更多的把教育的重担推给学校甚至社会,这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也是造成文明习惯培养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们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将来是否能升入好学校上。却没有意识到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一个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还有,学生不停在学校-家庭两者间切换,学校教育完成了,家庭教育却没有跟上,这也是学生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是习惯养成难坚持。不论是良好的用餐习惯还是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多方面积极配合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需要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我发现,经过一个较长的假期再回校,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和“反常”,在学校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经过一个假期的冲洗,学生就会打回原形,这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家长要么就是过分纵容,要么就是撒手不管,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不能遵守,这样会给学校在行为习惯培养上增加一定的困难。
三、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的思考
良好的用餐习惯作为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以及全社会的配合[3] 。在具体操作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广泛宣传,提高学生的文明就餐意识
学生一天里有一半活动时间是在学校内度过,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本校的宣传阵地。恰当的宣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明就餐意识。
在学校内作广泛宣传,首先明确文明用餐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饭前洗手这么简单,还包括安静用餐,正确使用餐具等环节,还有节约粮食、不带零食进食堂等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其次是宣传的手段要多样,除了发出文明用餐倡议外,我们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发动宣传工作。另外在饭堂这个活动场所里,加强文化氛围布置,如:张贴文明标语“请安静取餐”、“请排队取餐”;张贴“关盘行动”“节约粮食”等宣传画;拍摄、展示文明就餐礼仪标准的图片等。还有的就是利用班队课,制定属于自己班级的文明就餐公约,这些是很有效果的宣传手段。通过广泛的宣传,加强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建设,學生自然会耳濡目染,提高文明就餐的意识。
(二)合理制定相关制度,树立文明就餐观念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一个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文明就餐,是因为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基地,是有责任和义务告诉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健全的制度是教育的基础前提。在制定文明就餐细则时我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三大类:营养餐用餐制度;午饭取餐、就餐制度;禁止吃零食制度。在细则里,不但对学生排队取餐、安静就餐、如何捧餐具、倒剩饭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就连取营养餐的排队顺序、如何绑塑料袋口、搜集餐后废料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这样细化的制度去告诉教师、学生该做些什么、如何做,既清晰又明了,而且容易执行。
(三)构建学校——家庭全方位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就餐的习惯
学校在开展文明就餐习惯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诚然,学校教育是文明用餐习惯培养的大前方,对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起着宣传、教育和监督的作用,但作为前方重要补给的“家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让家长明白自己在家言行举止,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在培养孩子文明用餐习惯中,家长起到了很重要的榜样、模范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社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用餐习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素质,学校和家庭双方一定要建立统一的目标,互相配合,这个过程是需要双方力量的合并和互动的。学校和家庭双方要时刻加强沟通,弥补对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出现问题,及时修正,以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基本体现,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素养,同时也是全社会对素质教育衡量的标准,因此是一个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教育。
参考文献:
[1] 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2] 何然,杨纲,李嘉仪.“儿童用餐礼”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为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05):91-94.
[3] 霍国强.养成教育的学校困境及家校互动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9):19-22.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联小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行为习惯;文明就餐
一、行为习惯养成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对各种文化、习惯都有着非常讲究的礼数。据礼记记载:“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餐桌虽小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承着人们尊重劳动成果、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决定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和道德品质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就餐作为小学生行为习惯中的核心要素,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另外,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利于降低学校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概述
吃饭是小学生每天都会重复的一种行为。从目前我校学生的用餐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宣传力度不够。我在培养学生文明就餐行为的过程中,曾经针对学生对文明就餐相关内容的了解展开调查,调查中主要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你了解我国传统的、常用的用餐礼仪吗?”“你是否主动做好餐前洗手吗?”“你有做到安静排队取餐吗?”“你是否做到安静就餐?”“你餐后会清理桌面的剩饭剩菜吗?”调查结果统计来看,答“不确定”和“否定”的比例占有70%以上。从这个调查就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缺乏文明用餐相关认知,对文明用餐的内容不清晰,甚至连排队取餐,安静就餐的意识都没有培养起来。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家庭和学校对文明用餐没有足够的重视。
其次,学校培养“孤掌难鸣”,“脱离情境”。学校虽然承担着习惯培养的重任,也努力做好宣传监督的工作。但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主要的模仿对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家庭并没有肩负着这个责任,而是更多的把教育的重担推给学校甚至社会,这就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家长对于学生成绩的过分关注也是造成文明习惯培养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们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将来是否能升入好学校上。却没有意识到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一个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还有,学生不停在学校-家庭两者间切换,学校教育完成了,家庭教育却没有跟上,这也是学生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是习惯养成难坚持。不论是良好的用餐习惯还是其他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多方面积极配合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需要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我发现,经过一个较长的假期再回校,很多学生就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应和“反常”,在学校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经过一个假期的冲洗,学生就会打回原形,这跟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家长要么就是过分纵容,要么就是撒手不管,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导致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不能遵守,这样会给学校在行为习惯培养上增加一定的困难。
三、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的思考
良好的用餐习惯作为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以及全社会的配合[3] 。在具体操作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广泛宣传,提高学生的文明就餐意识
学生一天里有一半活动时间是在学校内度过,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本校的宣传阵地。恰当的宣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明就餐意识。
在学校内作广泛宣传,首先明确文明用餐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饭前洗手这么简单,还包括安静用餐,正确使用餐具等环节,还有节约粮食、不带零食进食堂等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其次是宣传的手段要多样,除了发出文明用餐倡议外,我们可以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发动宣传工作。另外在饭堂这个活动场所里,加强文化氛围布置,如:张贴文明标语“请安静取餐”、“请排队取餐”;张贴“关盘行动”“节约粮食”等宣传画;拍摄、展示文明就餐礼仪标准的图片等。还有的就是利用班队课,制定属于自己班级的文明就餐公约,这些是很有效果的宣传手段。通过广泛的宣传,加强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建设,學生自然会耳濡目染,提高文明就餐的意识。
(二)合理制定相关制度,树立文明就餐观念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文明行为的培养必须要依托一个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到文明就餐,是因为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基地,是有责任和义务告诉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所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健全的制度是教育的基础前提。在制定文明就餐细则时我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三大类:营养餐用餐制度;午饭取餐、就餐制度;禁止吃零食制度。在细则里,不但对学生排队取餐、安静就餐、如何捧餐具、倒剩饭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就连取营养餐的排队顺序、如何绑塑料袋口、搜集餐后废料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这样细化的制度去告诉教师、学生该做些什么、如何做,既清晰又明了,而且容易执行。
(三)构建学校——家庭全方位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就餐的习惯
学校在开展文明就餐习惯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与家庭教育脱不开干系。诚然,学校教育是文明用餐习惯培养的大前方,对学生文明用餐习惯培养起着宣传、教育和监督的作用,但作为前方重要补给的“家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学校要通过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让家长明白自己在家言行举止,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在培养孩子文明用餐习惯中,家长起到了很重要的榜样、模范作用,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学校,推给社会。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文明的用餐习惯,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格和素质,学校和家庭双方一定要建立统一的目标,互相配合,这个过程是需要双方力量的合并和互动的。学校和家庭双方要时刻加强沟通,弥补对方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出现问题,及时修正,以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
结束语:小学生文明用餐习惯的培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基本体现,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素养,同时也是全社会对素质教育衡量的标准,因此是一个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教育。
参考文献:
[1] 闫书广.素质教育实施的路径之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1-32.
[2] 何然,杨纲,李嘉仪.“儿童用餐礼”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为例[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05):91-94.
[3] 霍国强.养成教育的学校困境及家校互动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9):19-22.
(作者单位: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