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禅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刘禅,几乎世人都觉得他是个不但昏庸,甚至还有一点弱智的君主,因为他小名阿斗,于是,有人还创造了一个成语——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蠢人难以成材。
  但是,阿斗真的扶不起来吗?
  在《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说诸葛亮尝对人言,刘禅“智量甚大”。有人将此话转告给刘备,刘备很是高兴,所以在遗诏中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说,连诸葛亮都说你要比想象中的聪明,那我还有啥担忧的呢?诸葛亮不是喜欢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以识人而著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犯不着弄虚作假编这么一出,所以,由此可以推断:刘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无能。
  不仅如此,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也曾夸过说过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又刘禅从公元223年登基,到公元263年降魏,在位40年,是三国时期各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可能有人会说他能做这么长时间的皇帝,不过是命好碰上了诸葛亮。但事实却是,诸葛亮只辅佐了刘禅11年,刘禅在诸葛亮死了以后,还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可能是一个白痴吗?
  在此,我想有必要先说下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微妙关系。既言“微妙”,当然不是表面上的一个年轻的君主与一个既忠心耿耿、又能力超强的辅政大臣的关系。公元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引军退到白帝城时,自知大限已到。于是,他把诸葛亮找来,说出了下面一段让后人足足争议了将近两千年的话。
  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说,你比魏帝曹丕厉害多了,必能完成我的志愿。如果刘禅可辅,你就帮他,如果你觉得他不行,你就自己来当这个皇帝吧。
  当他说出这样的话来的时候,不光在场的所有大臣都感到吃惊,就连诸葛亮也险些吓得趴在地上。因为刘备即使再怎么看重诸葛亮之才,也绝无可能主动把自己的江山拱手送与诸葛亮。他一生都口口声声说要复兴汉室的江山,汉高祖刘邦当年与大臣们“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约定他岂会不知?连称王都要被“天下共击之”,更何况做皇帝呢!
  所以,无论怎么看,刘备的这番话都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同时,也是在给诸葛亮压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让他动弹不得,只能为刘氏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三国演义》,诸葛亮在听了刘备的这番话后,马上就跪在地上说:“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刘备这才点了点头,又对身边的刘禅说:“你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这倒是真的在教刘禅今后当如何与诸葛亮相处,才能不使这样一个“人中之龙”心生异志了。而刘禅确也在以后的岁月中,做到了这一点……
  在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就可以来说,为什么刘禅非但不是一个昏君,甚至还能勉强算是一个明君的原因了……
  一、有容人之量
  让我们站在刘禅的角度,还原历史情境。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乎,刘禅非常明智地选择了“政事无巨细,成决于亮”的做法,也就是说,在处理朝堂之上的事情时,他就一个原则:按丞相说的办。而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他也确实做到了凡事谦让。这同那些一辈子都害怕大权旁落,而终日寝食难安、不择手段的皇帝们相比,实属难能可贵。
  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常理,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可是,诸葛亮仍大权紧握。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治国经验,所以只好自己总揽全局。可是,你从不给刘禅实践的机会,他又哪儿来的经验,这样下去他岂非永远没经验?
  虽然并不能说诸葛亮的拒不交权,是有什么不臣之心,但他在带兵出外征时战,还派了心腹之人,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进行暗中的监视,尽管可能他是怕刘禅受小人的盅惑,而做出什么不利于国家的事情,但怎么说也有点过分。而对于这一切,刘禅也是一让再让。
  其时,诸葛亮力主北伐,对此刘禅其实是不赞成的,因为他非常清楚,蜀国和魏国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但他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委婉地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仍执意要北伐。这时,刘禅则又当机立断,立刻转为全力支持诸葛亮北伐。因为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这等度量,真非一般人所能有的,更何况他还是个一国之君呢?
  对此,你可以说刘禅在对待诸葛亮的问题上,不过是在听老爸的话,抑或是迫于诸葛亮的强势,但他可不仅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虽然谋反叛乱永远是身为皇帝的人最不能容忍的大罪,但刘禅对于魏延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怎么会忽然叛乱?刘禅也明白,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差多少,不过是有些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死后,诸葛亮利益集团里已没有人能制服得了他了,所以他才会反。是以刘禅才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处理这事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
  二、头脑清楚,知人善任
  刘禅不仅有超于寻常的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任,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他能全權委托诸葛亮来帮他治理国家,就是他聪明的地方,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这位丞相,除了有些偏爱穷兵黩武之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确有才,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才能,甚至超过了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以即便是在诸葛亮死后,他仍然继续延用了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
  至于,他在明知不可能取胜的情况下,还是听任了诸葛亮一意孤行的北伐,则不能不说也是为了顾全国家决策层团结统一的大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就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中看出端倪。   另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了他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大,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神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制衡,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由同一人一把抓。这种安排,意味着刘禅绝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成决于丞相一人,而致自己大权旁落的局面。
  蒋琬死后,刘禅更是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出兵征讨,都要他同意才行。这一系列举措以及背后体现的治国理念,绝不会是一位智商低下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
  三:“乐不思蜀”乃大智若愚
  世人之所以对刘禅的印象会是“软弱无能、贤愚不辨”,最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战而降、被之俘后,竟还闹出了“乐不思蜀”一出。
  “乐不思蜀”,是说刘禅在降魏之后,司马昭有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的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在听了那音乐之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但不悲,反而还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派人去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由此便诞生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关于刘禅的“不战而降”,或也可以这样解释:魏兵围成都,刘禅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以后,心里已非常清楚,要是抵抗的话,士兵的伤亡一定十分巨大,而且未必,或者说根本没有可能保住成都,且在城破之时,还可能会招致魏军的屠城,让百姓遭殃。所以他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要开城门投降。
  之后,他被俘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并不能说明他胆小,他大可为一己之私利,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最后即使国灭了,自己还可以去“乐不思蜀”的。但他却选择了投降,结果自己背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坏名声,但却保全了全城百姓的性命和财产。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刘禅的“乐不思蜀”,那也未尝不是处于当时那种环境中的唯一明智的选择。刘祥被押往洛阳以后,以当时的情形,司马昭要想杀他,实如捏死一只臭虫,而身为阶下囚的他,又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一点呢?他要想保全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是一个懦弱无能、不足为虑的亡国之君。而“此间乐,不思蜀也”,就是他在审时度势之后,释放出的一个烟雾弹,所以,他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正如一个西方著名文学家说的那样:“装傻要装得好,也是要靠才华的……”所以,在他表面的麻木和懦弱的背后,实是潜藏着过人的狡诈与机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南唐后主李煜的情況就和刘禅当年的情况差不太多,可是他就不如刘惮聪明,非要有事儿没事儿地诉说点“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痛,结果就被赵匡胤给毒杀了。两相比较,孰傻孰笨,一目了然。
  由此看来,刘禅并非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非但不是这样,如果他能遇到一个好的执政环境,真很可能成为一代英主,也未可知。
  但遗憾的是,在以“成王败寇”为主导的价值观里,人们是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的,似乎只有胜利者,抑或是虽然失败了,却仍宁折不弯,唯死而已,如项羽那样的人才是大丈夫,以至于没能看懂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这段表演,才让他背负了“全无心肝”的臭名,并将“扶不起的阿斗”这顶大帽子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惜乎阿斗,竟被后世之人误会如此之深。
其他文献
徐丽莉的工作是“闻臭”,用鼻子为气味“定罪”。在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她用鼻子化身“环境卫士”。  曾有一部美国电影叫作《闻香识女人》,但广州嗅辨师徐丽莉的工作是“闻臭”,用鼻子为气味“定罪”。在空气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她用鼻子化身“环境卫士”。这份时尚的新职业背后到底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时尚女子当上另类“闻香师”  80后徐丽莉是位举止优雅的广东女子,12年前大学毕业时,恰逢广州市环
期刊
毛泽东以超标准的规格款待伏罗希洛夫,且以鱼翅待客,在60年间属较高规格。招待“欧洲反修前线”的贵宾,周恩来交代:给客人吃“大寨饭”。以大寨高粱白、土豆丝、腌咸菜待客,一面向科列加等人介绍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历程,并劝勉阿尔巴尼亚走“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  在中国外交领域,新中国成立至今有过几次最富戏剧性的国宴。  盛情款待伏罗希洛夫  1957年4月17日,中南海怀仁堂,毛
期刊
他是我研究生同学,一个班,经常在一起组织活动,觉得他还不错。于是就先写信给他,说想交个朋友,耍了点小心思,先说学习匕互相帮助,然后再表白,慢慢就在—起了。其实,现在想想还挺俗套的。  目前,电视节目《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在节目录制现场表示:“黄菡老师陪这个节目走了6年,这是黄菡老师录制的最后一期。”至此,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担任点评嘉宾的黄菡老师正式离开了这档节目。看过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观
期刊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一群整天乐呵呵一块唱、一起跳、不知愁、不觉苦的姑娘小伙,近日又相聚在美丽的北海公园。从1965年毕业到现在整整半个世纪,大家都已七十岁出头了,真是难得的再次相会。  上世纪60年代初,是命运把我们五十位刚刚高中毕业的同学聚拢在北京建工学院的一个班集体中。上课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打球、排戏、唱歌、跳舞,快乐生活是我们当年追求的唯一目标。毕业时我们被分配到首都的各家市政单位,工
期刊
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再到科学家型医生,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传奇。  3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在3月5日“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中国文明网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李勇杰等10位岗位学雷锋“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中央电视台、中国文明网、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将会陆续播报“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让被冠以“中国细
期刊
饶家驹1913年来华传教,曾任上海天主教所办各外侨子弟学校童子军指导员。随着《拉贝日记》及其传记、电影发行,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际人道主义行动为国人与世人所知。而早于南京陷落,法国教父饶家驹就在今上海方浜中路、人民路内创立战时平民救援难民区一饶家驹区,并延续至1940年,保护了30多万中国难民。很多学者认为,这位在中国抗战中失去右手的独臂教父,堪称“上海拉贝”。  在租界设立难民
期刊
撤贝宁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因势利导,为人打圆场,使参加他节目的人高兴而来,欢陕而归。  撒贝宁1999年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法制并被大众所追捧。主持央视全新娱乐节目《我们有一套》时一改往日严肃镇定形象,幽默风趣、才华横溢尽显。一个电话改变命运  1976年撤贝宁在广东湛江出生,父母都是军人,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撤贝宁从小到大都被艺术熏陶着,自幼热爱演讲的他曾创下了演讲的神话,小学二年级时父
期刊
9月初,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网页上发布了一条一句话消息“尹希晋升到正教授”,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可大得很。  首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尹希很年轻,1983年12月出生的他今年还未满32岁。在尹希之前,同样来自中科大少年班的庄小威在34岁时成为哈佛正教授。尹希此时晋升为正教授,打破了这一纪录。  在成长的道路上,尹希一路都是别人眼里的“超常儿童”。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给尹希规划的
期刊
肖树英是北京朝阳区城建开发公司总工办高级工程师,朝阳土建协会副理事长。我们从相识到相知近六十年的风雨路程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就是我的座右铭,他就是我的床前灯随时照亮着我。他对同学朋友一片真情心热如火,记得还在上学时我的父亲有病住院,他夜深风寒跨过护栏探望我的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困难时期,他省下粮票给我吃,我因身体不适他提前找好大夫备好点心带我去就医。后来数年他经常找我们几个谈心共同奋进绝
期刊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保救大清皇帝公司”  1899年4月中旬,康有为一行到达加拿大域多利(今维多利亚)。故国已远,流离有日,但码头上只有一名当地华人前来迎接等候,康有为不禁大失所望。  逃出中国后,康有为本想到英国避难,但英政府却不想招惹他这个是非之人。无奈之下,康有为转而求助于日本。可刚在日本住了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