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海西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现状入手,分析了福建海西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3-0037-03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省海西食品产业已形成了果蔬加工、茶叶加工、水产品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的产业集群。海西食品加工产业的强劲发展直接带动了食品生产人才的持续需求。随着食品产业的升级,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汇率等诸多因素使众多的海西食品企业急需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食品产业的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应对成本不断提升的变化。其中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海西高职院校积极应对食品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于促进海西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该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的有效发展。
海西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现状
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为了顺应市场对食品加工类人才的紧缺性需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了食品工艺专业(方向),招生45人。随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1世纪初,一些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福建省已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大专层次食品类专业,共设置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5个食品类专业(方向),近三年来的招生呈现迅速增长之势(详见表1)。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厦门、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从举办方的性质来看,公办高职院校11所,占91.7%,民办高职院校1所,占8.3%。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市属高校,专业布局主要以食品加工、营养与检验为主。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通过对福建省厦、漳、泉地区的3个行业协会和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和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新形势下海西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工程技术人员、食品制作工、食品检验工和食品包装工4个职位,其中,食品制作工占食品行业需求总数的60%以上。目前,这四类职位中,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和食品检验工供大于求,而食品制作工和食品包装工供不应求。如表1所示,食品营养与检测和食品加工技术是福建海西高职高专中最热门的两个专业,从2009年的招生情况看,12所院校中有9所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有6所院校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之和在2007~2009年分别占总计划的85.2%、85.0%和92.2%。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招生计划从2007年到2008年翻了一番,2009年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0%;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食品类其他专业,如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无一所学校问津;一些专业设置周期过短,缺乏稳定性,有的只招了一届学生,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一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导致热门专业重复建设。在短期内需求旺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入学率,有效降低办学风险,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有较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如此迅速地在个别专业上的规模扩张,仅需几年,需求就将达到饱和,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办学质量下降。而且如此单一的专业设置,也必将难以满足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根据福建省食品产业群的发展规划,预计当前福建海西食品加工工艺岗位将呈现较大量的需求,而与食品加工工艺岗位相适应的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学院开设;同时在食品保鲜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还是从福建省产业规划中,都可以看出未来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农产品产业要发展,必然要求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保鲜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未来市场对绿色、营养、天然食品的推崇,可以预见,未来10年内在保鲜专业方面将有刚性需求。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仅有一所院校开设了保鲜专业,即使在福建省主要农业生产地的莆田和福州地区也未见保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不够,缺乏前瞻性。
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食品类共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及粮食工程7个专业。从表1中可见,福建省的高职院校1984年设置了第一个食品类专业,1985年设置了第二个食品类专业,此后直至2009年,在漫长的25年中,食品类专业仅仅增加了3个《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而且大部分院校无论是专业数还是招生计划数,基本上都保持增量,只有2所院校停招了2个专业。这说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忽略了一些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多变性、灵活性。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根据福建省经贸委、发改委的统计,“十五”期间,福建省食品产业集聚趋势显现,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从集群产值分布上看,主要有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莆田食品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南平乳制品产业集群、闽东食用菌产业集群等。但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均没有开设与水产品加工有关的专业。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无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势必会造成培养出来的食品类毕业生无特色,竞争力低,就业困难。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的对策
高职教育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基础之上的。海西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设置应注重职业与技术的技术含量和复合性水准。既要分析海西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的需求等外部因素,又要分析学校自身的内部条件,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前提。
建立管理体制,严格论证审批程序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根据区域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管理,制定区域专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专业论证、审批、监督和服务工作。学校既要考虑在专业目录(包括专门化)范围内设置食品类专业,也要从实际出发,经过论证设置新专业,还要根据食品行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或方向,以教育规律制约和指导专业设置。
深入市场调查,准确掌握人才需求要广泛深入食品行业及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海西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了解食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预测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根据几年来的需求变化做出分析,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
突出专业针对性,积极发展“拳头专业”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优势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外,还必须找准自身在区域、行业及全国高职教育中的位置,着眼长远,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食品类专业结构。如厦漳地区应将与果蔬、蘑菇加工相适应的专业办出品牌;而地处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福州等地区应积极发展与粮油加工业、啤酒及饮料、速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适应的专业;形成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漳厦泉和福州、宁德等地区,应做大做强与水产品加工相適应的专业。要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积极发展海西食品类的“拳头专业”。
整体规划专业发展,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将会不断出现,新的专业人才将会出现短缺。因此,福建海西食品类专业的设置宜长短结合,既要有常设的品牌专业,又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还要具有前瞻性思路。根据当前福建省重点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的思路,可以开设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有关专业,制定超前的宏观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食品行业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考虑满足由福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的对食品贮运与营销和食品机械与管理等专业的强劲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谢勇旗,孙青.高职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3]鲍艳,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4]李斯杰,邱添乾,等.海西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杨芝萍(1957—),女,江西南昌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化工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3-0037-03
经过多年努力,福建省海西食品产业已形成了果蔬加工、茶叶加工、水产品加工及休闲食品加工的产业集群。海西食品加工产业的强劲发展直接带动了食品生产人才的持续需求。随着食品产业的升级,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汇率等诸多因素使众多的海西食品企业急需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食品产业的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应对成本不断提升的变化。其中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海西高职院校积极应对食品行业人才需求变化,对于促进海西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两个先行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就业,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该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的有效发展。
海西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设置现状
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办学历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为了顺应市场对食品加工类人才的紧缺性需求,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开设了食品工艺专业(方向),招生45人。随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21世纪初,一些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食品类专业(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福建省已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大专层次食品类专业,共设置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等5个食品类专业(方向),近三年来的招生呈现迅速增长之势(详见表1)。
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福州、漳州、厦门、南平、龙岩、宁德等地区。从举办方的性质来看,公办高职院校11所,占91.7%,民办高职院校1所,占8.3%。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属于市属高校,专业布局主要以食品加工、营养与检验为主。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通过对福建省厦、漳、泉地区的3个行业协会和近百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座谈、调研和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新形势下海西食品行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发生了变化。食品企业的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工程技术人员、食品制作工、食品检验工和食品包装工4个职位,其中,食品制作工占食品行业需求总数的60%以上。目前,这四类职位中,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和食品检验工供大于求,而食品制作工和食品包装工供不应求。如表1所示,食品营养与检测和食品加工技术是福建海西高职高专中最热门的两个专业,从2009年的招生情况看,12所院校中有9所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有6所院校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招生计划之和在2007~2009年分别占总计划的85.2%、85.0%和92.2%。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招生计划从2007年到2008年翻了一番,2009年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0%;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食品类其他专业,如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无一所学校问津;一些专业设置周期过短,缺乏稳定性,有的只招了一届学生,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很大浪费;一些学校以开办新专业为时尚,相互攀比,不顾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结果导致热门专业重复建设。在短期内需求旺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入学率,有效降低办学风险,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有较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如此迅速地在个别专业上的规模扩张,仅需几年,需求就将达到饱和,必然会引起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使办学质量下降。而且如此单一的专业设置,也必将难以满足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根据福建省食品产业群的发展规划,预计当前福建海西食品加工工艺岗位将呈现较大量的需求,而与食品加工工艺岗位相适应的食品机械与管理专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所学院开设;同时在食品保鲜方面,无论是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还是从福建省产业规划中,都可以看出未来对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农产品产业要发展,必然要求对食品特别是农产品保鲜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未来市场对绿色、营养、天然食品的推崇,可以预见,未来10年内在保鲜专业方面将有刚性需求。然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仅有一所院校开设了保鲜专业,即使在福建省主要农业生产地的莆田和福州地区也未见保鲜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这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市场结合不够,缺乏前瞻性。
专业设置缺乏灵活性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食品类共有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贮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及粮食工程7个专业。从表1中可见,福建省的高职院校1984年设置了第一个食品类专业,1985年设置了第二个食品类专业,此后直至2009年,在漫长的25年中,食品类专业仅仅增加了3个《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而且大部分院校无论是专业数还是招生计划数,基本上都保持增量,只有2所院校停招了2个专业。这说明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忽略了一些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专业设置缺乏多样性、多变性、灵活性。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根据福建省经贸委、发改委的统计,“十五”期间,福建省食品产业集聚趋势显现,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群。从集群产值分布上看,主要有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莆田食品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南平乳制品产业集群、闽东食用菌产业集群等。但沿海城市的高职院校均没有开设与水产品加工有关的专业。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没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无法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或行业特色。这势必会造成培养出来的食品类毕业生无特色,竞争力低,就业困难。
海西高职食品类专业设置的对策
高职教育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不同,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基础之上的。海西高职院校的食品类专业设置应注重职业与技术的技术含量和复合性水准。既要分析海西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的需求等外部因素,又要分析学校自身的内部条件,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前提。
建立管理体制,严格论证审批程序确立以省市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根据区域和经济发展需要,根据校际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专业设置管理,制定区域专业结构及布局,进行专业论证、审批、监督和服务工作。学校既要考虑在专业目录(包括专门化)范围内设置食品类专业,也要从实际出发,经过论证设置新专业,还要根据食品行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技能的变化,灵活调整专业或方向,以教育规律制约和指导专业设置。
深入市场调查,准确掌握人才需求要广泛深入食品行业及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海西食品行业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了解食品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预测海西食品行业的人才需求,并根据几年来的需求变化做出分析,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设置和调整。
突出专业针对性,积极发展“拳头专业”除了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优势及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外,还必须找准自身在区域、行业及全国高职教育中的位置,着眼长远,形成体现本校和本地区特色的食品类专业结构。如厦漳地区应将与果蔬、蘑菇加工相适应的专业办出品牌;而地处福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的福州等地区应积极发展与粮油加工业、啤酒及饮料、速冻食品、调味品、休闲食品等适应的专业;形成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漳厦泉和福州、宁德等地区,应做大做强与水产品加工相適应的专业。要取消那些大而空的专业,设置更多针对性强的技能型专业,积极发展海西食品类的“拳头专业”。
整体规划专业发展,灵活调整专业结构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食品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将会不断出现,新的专业人才将会出现短缺。因此,福建海西食品类专业的设置宜长短结合,既要有常设的品牌专业,又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短线适用型专业,还要具有前瞻性思路。根据当前福建省重点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的思路,可以开设农畜特产品加工和粮食工程等有关专业,制定超前的宏观规划,有计划地适量培养一批“以未来食品行业就业市场为导向”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同时也要考虑满足由福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的对食品贮运与营销和食品机械与管理等专业的强劲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谢勇旗,孙青.高职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6,(2).
[3]鲍艳,王辉.吉林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4).
[4]李斯杰,邱添乾,等.海西产业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杨芝萍(1957—),女,江西南昌人,漳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化工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