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小航文存》中王照晚年的教育救国思想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维新志士王照所撰《小航文存》四卷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中有关教育救国的思想言论,透视他晚年大力倡导的“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期冀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梳理价值。
  关键词:王照;教育救国;《小航文存》
  教育救国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影响最为深刻的思潮之一,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无数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都信仰教育的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实践,王照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
  一、王照其人
  王照(1859—1933年),字藜青,号小航,又号庐中穷士,晚年自号水东,直隶宁河(今属天津市)人,近代著名改良主义者。王照出身官宦之家,鸦片战争时曾祖父阵亡定海,祖父及父亲皆廉直刚正,他自幼饱读诗书,还通晓中外掌故、天文地理、兵法策略等实学。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礼部主事,甲午中国战败后积极参与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期间因上疏弹劾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阻塞言路而受光绪帝褒奖,震惊朝野,备受各方瞩目,《民国人物碑传集》褒奖他为“变法救亡之一要人,本与康有为齐名”。变法失败后,王照避居日本,因政见分歧与康梁等人分道扬镳,潜行归国后虽不再从事政治活动,但始终关心时局,民国时期大力贯彻教育救国思想,旨在启迪民智、发奋图强。他在文字改革、普及平民教育等领域颇多建树,也是近代拼音文字首倡者,官话字母方案制订人,1933年6月1日病逝北京,被时人评为“老新党”,历史功绩不容遗忘。
  二、教育救国思想
  通览王照所著四卷本《小航文存》不难发现,民国时期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明确提出“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作为国家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把教育提到最重要的地位;其二,倡导普及平民教育,尤其强调教育的社会生活功能,厌恶流于空谈的政治教育,并勾勒出一套较为完整的初级教育学制。
  作于1912年的《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一文,集中体现了民国初年王照的这一思想主张,“吾国多数人,知识不足谋生,非教育普及万不能救。而近年畏民智如蛇蝎之政府,实为教育上一大障碍物……非共和政体一成即足抵抗列强之谓也,救亡主义全以教育为主脑”。然而王照所论教育,“既非前此学部所持尊孔尚武保国粹之谓,亦非令人人明于共和政体备有参政知识云尔也。所谓教育者,瞻瞩虽及高远,而致力专重卑迩。撮其要曰使人人有生活上必须之知识,定其旨曰生活主义融和乎道德主义,个人生活主义融和乎社会生活主义,一国生活主义不悖乎世界生活主义。循理守分,质直光明,得尺则尺,得寸则寸,教育之方针在此,而政治之主脑亦即在此。”
  想要实现这样的教育,“非有地步不可,非有光阴不可。故财政也外交也边防也警务也法律也,所以保持安宁之地步与光阴,以济此教育主义者也。若农商也工矿也交通也宗教也兵学也,则与此教育主义表里源流息息相通者也。节目虽多,以专注之眼光分营之,认定主脑以持权衡。”文末,王照毫不避讳自己对新时局的批评告诫,“吾观新大总统者,以练兵为主脑之政治家也。而一时政客,又多意气扬扬,发为膨胀之言论,重心点既失其真,而势力又足以劫制舆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往莫遏,势等悬流,已矣夫。吾何人斯,能置喙哉?抑使时贤政见所得结果,能不似吾所逆料,是固吾之所深愿也。”①
  近代以来,中国持教育救国思想者不乏其人,然王照尤为典型,从上文论述不难看出,他把发展教育当作国家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甚至要求其它事业全都为其服务,这一观点难免偏颇,尤其在经历了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的乱象后,更显得王照所倡教育救国思想实则是一厢情愿。随着北伐完成,实现全国统一后,国民党政府大力鼓吹文化教育建设,这让王照再次看到教育救国的转机,因此他著文《实心救国不暇张大其词》,继续深入论述自己的思想。
  此时王照虽依然坚持“我国非教育内阁不能挽救”,但也承认“特其功效不能一时遽见耳”,当如何解决教育与救亡之间这一时效矛盾?他给出了详细的规划,首先“治本之道专在普及教育,收效固迟而举办宜急”,比起精英教育,王照之所以更加看重普及平民教育,是因为“盖十万人中得一专科博士犹酒之有糵笔之有颖焉耳,糵与颖诚为至要,然非有多数之水不能成酒,非有多数之毛不能成笔。糵与颖不能自施其用,国之赖普通教育亦犹是也,余三十年来始终争此论点”,此乃深谋远虑。
  王照十分强调普及初级教育的社会生活功能,“学童教育为人人保全人格之本,可名之曰质地教育。质地教育为各项职业定然必有之基,然与政治教育不可混淆,与职业教育亦划然为两事,不可混淆”。他主张学习日本,勾勒出一套完整的小学初级教育学制。第一步造就小学教员,“三年之内暂勿详计小学,必须先设师范四千五百校,所有全国已往之高小毕业生及初中生皆令为师范新生,计九十万之数所缺无多”。“第二步徧立小学校,陆续增设两等或分或合统限六年,定为义务教育,姑假定为学生三千万,计其完备之时,通国校数共十五万。”对教育改革的前景王照充满信心,“先能实行此二步,斯十年后已有蒸腾之势,二十年后元气充盈,三十年后物质文明蓬蓬勃勃发生于社会之中”,但也不忘苦口婆心地劝诫“天下事万无捷径余每言此,不避急功之士所厌恶”。②
  三、结语
  因此可以说,以教育为本位的改革思想几乎支配了王照一生的言论和活动,这种教育救国思想总体来讲不合时宜,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不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通过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制度,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道路。晚年,王氏遁入佛门,过着凄凉孤独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他的教育救国理想幻灭的一个缩影”③。对于近代始终面临亡国灭种为难的中国而言,教育救亡之路的确无法立竿见影,但长远来看,任何启迪国人心智、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都有借鉴意义,值得今人铭记。
  【注释】
  ①上述引文均出自王照《救亡以教育为主脑论》,《小航文存》卷一,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辑》,文海出版社印行,第141-144页。
  ②上述引文均出自王照《实心救国不暇张大其词》、《补义二则》,《小航文存》卷四,同上,第507-521页。
  ③周敏之,《王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作者简介:夏舒洋(1986.0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其他文献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自从获评论界的认可便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解读,解读视角的理论跨度从生态主义到政治哲学;从人性分析到身份认同;从原型批评到意识形态;从欲望理论到后殖民主义;评论界对《白鲸》这部著作及其所彰显的每一个人物做了多重维度的分析。麦尔维尔与德国哲人尼采虽生活于不同时代,但在其哲学观点上却有着不约而同的曲调。作为该部作品的中心人物,亚哈无疑是众多研究所集中探讨的核心,也是梅尔维
高校是一个神圣之地,是培养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人才的地方.在高校影视传媒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调查中发现,虽然近年来传媒专业发展速度快,但是在现有模式下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数方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不断增加.而远程教育的兴起,使学习者与教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进行汉语学习与交流,极大的推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诊断中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水平检测的作用。方法:自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包含33例单支病变患者,26例双支病变患者,19例三支病变患者。同时期因疑似冠心病症状入院,经检查排除冠心病的人员6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水平明显高于对
摘要:先知纪伯伦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研究者都熟知的,在世界文学界的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诗人、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是世界级的宝贵财富,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学者遍布世界各地,我国对先知纪伯伦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已十分深入,他的每一个作品都代表着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内心情感。《叛逆的灵魂》是先知纪伯伦190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它不同于其它的作品,它显露地批判了当时封建宗教的弊端,在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这份勇
艺术有着显著的美学特征,如通过自然的美表达更为深远的意境之美,在创作中,艺术家所热衷的“缘物起情”、“天人合一”、“行云流水”等都离不开对自然的融入.电影作为一门人
中国哲学史上,王阳明的心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学的兴起与社会的变迁以及理学的困窘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理学的变迁中,如何扬弃朱陆的缺陷?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王阳
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影片中的每一幕都应承担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一件物品、一句话语、甚至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表情都是隐喻,隐含着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影片的社会价值.
期刊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对体育旅游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体育旅游是体育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发展体育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国民身心健康,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