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邪恶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
  曾几何时,读到《茶花女》中这一段文字时,不禁深有感触,人们仿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排斥这个妓女,却不知道,在这个海市蜃楼般的制高点后面,是人们自己的虚伪、邪恶与道德沦丧。生活中、社会中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光鲜的道德外表下是无尽的邪恶。
  数百年前,王守仁曾在《尊经阁记》中写道:“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人们用四书五经,断章取义,为自己见不得人的行为包上一层美丽的糖衣,更可怕的是,这种道德的借口不但能迷惑他人,到了一定程度,连自己都会被欺骗。纵观历史古今,无论是“纳粹”的屠杀,还是“十字军”的东征,在暴行中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崇高的,甚至在日本战败后,一些日本战犯受审时,还认定是为人类求福,这也是多数人暴政的来源。
  如果说,一个人的心中住着“正义”与“邪恶”,那么,在“邪恶”与“正义”搏斗中,“邪恶”找到借口把“正义”打发时,“邪恶”便占据上风,这种看不见的邪恶之念在心中升起时,或许,只有静下心来反思,才能认清“善”与“恶”。百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著名小说《罪与罚》中便讲述了一个青年在自以为替天行道、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己邪恶的杀人欲望的体现,所谓“替天行道”不过是一个借口。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他在表面的洁白下拷问出内心的黑暗,而又在内心的黑暗下拷问出真正的洁白。”不要冲动,静下心来反思,正义才能战胜邪恶。
  想要战胜这种看不见的邪恶,更需要舆论的力量与勇者的呐喊,如余秋雨所言:“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在法国大革命中,我们需要雨果的“绝对人道主义”,在全民反日时,我们需要“理性爱国”的呼声,只有如此,才能将邪恶压制。
  “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与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包裹恶魔的本性。”莎士比亚如是说。睁大眼睛,明辨是非,看不见的邪恶将无处藏身。
  【题目】
  身边有很多的人或物,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却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也有种种看不见的事物会触动人、影响人、改变人……
  请以《看不见的 》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 ①审清题意,补全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需要对“看不见”作出准确、深入的解读。
  什么叫“看不见”?看不到、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冥然无所知之谓也。
  比如:
  (1) 老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训练题,美其名曰“爱学生”,实则“害学生”;父母拼命给孩子请家教,把孩子周末的时间都“安排好了”,自认为“爱孩子”,实则“害孩子”。——看不见的摧残。
  (2) 《世说新语》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高明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别人教育了,别人还不知道。——看不见的教育。
  得分: 58分
  点评: 正义与邪恶的话题,属于人类道德的范畴。文章从《茶花女》的优美“台词”入笔,具体形象而又富有强烈的针对性;紧接着便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光鲜的道德外表下是无尽的邪恶”。论述部分,有理有情有据,古今中外名人信口呼出,名言信手拈来,具有广阔的思想视野及丰厚的文学底蕴。全文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述论相生,逻辑缜密,体现了很强的思辨能力。文章语言简洁,表现力强,哲理味浓,是一篇情理兼得的议论文。
其他文献
展示学生文采的文学刊物很常见,而平湖当湖高级中学的《垄上行》却别具一格,由校方主办,收录的全都是老师们的作品。刊物一年一期,从2000年至今从未中断,难能可贵。老师们热情投入诗歌、散文的创作,每年还会在许明观校长的带领下写作高考“下水作文”,收录到刊物中。  老师们“下水”写作,不单单是完成一篇文章,展示自己的思想与文采。与同学们一同有针对性地思考、动笔,切身体会写作的难点,积累“实战”经验,能使
2016年初,中国各大高校陆续公布了本校2015年的图书借阅情况,上榜的书目五花八门。  比如,《三体》系列颇受清华学生的欢迎;北大学生对盗墓充满好奇,《盗墓笔记》借阅量第一;武大学生爱武侠,《神雕侠侣》位列前三……而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大学生都爱读,清华、复旦、浙大、武大等高校的榜单上都有它。  对于这些榜单,浙江大学教授蔡天新认为,大学生视野偏窄,较少阅读有想象力的、有国际视野的自然科学和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二十四孝”,展示了24个有关“孝”的故事。孟子也曾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而在快节奏、宣扬自我个性的当下,传统的孝道似乎有些被淡化了。2015年初,上海一学校举办了“孝敬文化节”活动,引发了关于“怎样传承孝道”的大讨论。  “我双手抱着砖就无法抱你,我放下砖却无法养你。”这是一个民工家长写给孩子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培养孝心
亲爱的妹妹:  展信安!  近日收到了你的来信,既欣喜于你能将我当作知己倾诉心声,又对你信中的迷茫疑惑感到一丝忧虑,当然,更多的是对你开始成长、思虑人生的欣喜。  你在信中向我表述的偶像“幻灭”之感,我也曾经历。我明白一个孩子看世界的目光是多么纯洁而统一。你醉心于作者的高雅文笔,而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为人之后却得到梦想破灭的打击。我不愿在这里虚伪地安慰你,或是愤慨地劝你赶快丢弃他的书籍。首先,我只想
点 评:朱昌元  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曾出版专著《穿越语文丛林》《品味语文》,主编《名师课堂教学实录》《中学古文鉴赏辞典》等教学用书20多种    素材补给站:时鲜素材哪里找?补给站里任你挑!    ·事件·    见义勇为求表扬    2010年7月19日早晨,与平日一样在西湖边锻炼的何大妈,突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见状,奋不顾身地跳入池中救人。事后,何大妈准备登门道
从1872年至1875年,清朝派遣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破天荒之举。但是幼童自中国乘船赴美的旅途情形及到美国后的学习生活情况,第一手资料非常少。例如1872年率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的陈兰彬,就没有留下此行日记。祁兆熙《游美洲日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祁兆熙(?—1891),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号瀚生。在龙门书院求学时,就“涉猎新书,留心时务,有志经世,无意举业,不囿旧域,博求远方”
关注实战技能 扩充思维容量  2016年12月17日,浙江省进行了全省统一的语文、数学学科高考模拟考。在这份语文模拟卷中,有许多值得老师和高三年级同学关注的内容。  新意1 将字音、字形放在一道题里考查,将过去语文卷的第1、2题(6分)合为一题(3分)。  ※ 试题放送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位器宇不凡的老人,他脸色红润,神
人的一生,总有些时候在等待,等待着某些事、某个人。一些人值得用一生去爱,一些事值得用一生去等待。我也一直在等待着那一时刻。我发觉,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外婆的家。外婆家有一个大院子,那里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有红的玫瑰,白的百合,黄的菊花,绿的仙人掌,有桂树、柳树、柚子树,还有那叫不出名的奇珍异草。那是鸟儿快乐的家园,也是我免费的游乐场。    那时的我最喜欢做的
成语“大而无当”是“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的意思,那么这个“当”是“恰当”的意思吗?当然不是了。  在古汉语中,“当”可指器物的头或底。如《韩非子》中“今有千金之玉卮而无当,可以盛水乎”一句,意即昂贵的玉制容器通而无底,连水都盛不了。“大而无当”的“当”也是指“底”,成语的原意是“虽然大,但是没有底”,没有底可不就是没有实际用处吗?
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程,《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将和你一起——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真题回放】  1. (200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A. 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也要装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而又品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想。  B. 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