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准产业化”保护调查与研究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uang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阳相声历史悠久,作品资源和演员队伍丰厚,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经济潜质的独特价值。非遗项目实行“准产业化”保护,是焕发非遗青春,实现“活态”传承的最佳选择。产业化为非遗项目注入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让非遗项目得到最大价值的利用,实现非遗项目同时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产生共赢。目前,演出市场单一,呈现“一花独秀”,难以保持文化多样性。对沈阳相声实施“准产业化”保护,不仅活跃了市场,丰富演出内容,而且是以积极的态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寻求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非遗;相声;分析;准产业化;困境;对策;沈阳
  在文化繁盛的今天,保持文化多样性问题日益显现,以人为载体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成为新时代命题。目前,保护非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抢救式保护,这是由政府出资,财政投入,文化部门实施的文化保护工程,通过以文物保护方式保持非遗的当下状态,其特点是在短时间内留住非遗,适用于濒危消亡的非遗项目。另一种是开发式保护,这是在政府主导下,将非遗引向市场参与竞争,以竞争激发非遗的生存活力,借助市场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准产业化”的引入为非遗保护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内容,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沈阳具有雄厚的文化资源积淀,非遗蕴藏十分丰厚。本文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非遗保护的工作经历,选择以群众基础好、影响广泛的省级非遗项目“沈阳相声”保护为案例,就其历史、现状与发展目标,进行非遗“准产业化”保护的调查与研究。
  一、沈阳市“准产业化”的非遗项目
  沈阳市非遗项目经过十多年的抢救性保护,截至到2015年,市政府已经公布了6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市级项目达到169项,涵盖非遗十大类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0个项目,省级非遗保护名录40个项目。在现有的市级非遗名录中,一部分濒危项目如锡伯族民间故事(长篇)等经过抢救性的采录和整理,出版了《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目前已经通过民间文学作品方式流通于社會各个角落,被人们阅读传颂着,而其大量的实物资料等已经进入到“静态”博物馆式保存状态。另一部分也通过挖掘整理,建档保存下大量珍贵历史资料,这些同时也兼具实施“准产业化”保护的非遗项目占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经过调查论证梳理,其结果仍有约占全市非遗项目总数71.6%的项目具备实施“准产业化”保护条件。笔者认为,具有“准产业化”条件就意味着有机会开展生产性保护,为非遗自身造血“活态”传承提供环境和土壤。这些可以开展非遗“准产业化”保护并有条件进入市场的非遗项目包括:传统音乐5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9项、曲艺5项、传统竞技与杂技2项、传统美术19项、传统技艺53项、传统中医药14项、民俗3项等共计120个项目分布于9个类别中,所形成丰富多彩的门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呈多样性。对非遗“准产业化”保护既为非遗找到融入当代生活服务社会的契合点,也为非遗项目的前代和现代链接起传承关系,其社会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通过开辟非遗“准产业化”试点保护工作,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沈阳相声具有市场化的基础资源
  沈阳相声历史悠久,在经过了100多年的岁月历程,从“撂地”开始到走进剧场演出,始终伴随社会文化的脚步并行不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说、学、逗、唱”表现出深厚的地域文化特点,适合东北观众的欣赏品味,具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市场运行条件相对成熟,历史上曾与天津、北京相声形成“鼎足之势”。近年来,沈阳相声也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遭到来自外来势力的冲击和影响,演出市场萎缩萧条,演职人员老化,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尽管这样,依然挡不住沈阳相声强盛的生命力。就其本身所具有的基础资源,源自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作品影响力,使其市场化潜力依然存在。这些基础资源成为沈阳相声走向市场博弈的资本,使其能够融入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快速实现从艺术作品转换为商品的完美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资源成为开启沈阳相声走向市场的“金钥匙”。
  ⒈历史资源
  沈阳相声早在清初即已产生,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刘世英著《陪都纪略》中记载:“有张太,学相声。叫人乐,嘴头灵。约薄话,想得精。讲流口,是营生。”随着北京相声艺人的陆续到来,沈阳相声市场开始形成。清光绪末年(1900左右),北京相声艺人范有缘收朱凤山等当地人为徒,在小河沿“撂明地”演出,后入茶社。民国十年(1921)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携家来到东北,其子冯振声收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为徒,加上其子冯大荃,人称“四大荃”,组成“冯家相声班”,被称之为“沈阳相声”。沈阳相声最初在“西门脸儿”(今西顺城街)“杂巴地”撂地演出,到建立奉天(今沈阳)第一棚专演相声,声望鹊起,影响逐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相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由艺人自发成立的“沈阳相声大会”扩大了演员队伍,演出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进入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沈阳相声进入繁华鼎盛阶段,特别是以1958年国家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为标志,沈阳相声艺人小立本、杨海荃表演相声新作《社会主义好》引起极大轰动,确立沈阳相声在全国的影响。1980年,在全国曲艺评比中,沈阳相声《假大空》、《好梦不长》、《特殊生活》分获一、二等奖,沈阳相声占据全国曲艺舞台重要引领地位。这个阶段的沈阳相声正处于演员整容齐整、艺术创作水平高超时期。除此之外,全市还有14支业余相声演出队,这些业余演出队伍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能创作能演出,与专业队伍遥相呼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培养了大批的相声观众,造就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这一深厚的历史资源优势成为沈阳相声扬名市场的有利因素。
  ⒉作品资源
  沈阳相声有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之分。传统相声脚本数量达百余,在《相声选》中收录的沈阳相声大会20多段优秀传统段子,《八扇屏》、《三近视》等为代表性脚本,是我国最早发表的传统相声,见证了沈阳相声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影响,具有讽刺、赞颂、娱乐等表演形式。   现代相声从新中国成立后,诞生数以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紧跟时代脉搏,推陈出新,尖锐深刻,语言动作大起大落,表演火爆,具有独特的表演特色,形成了厚重的观众群体资源。其中《社会主义好》首开赞颂类相声的先河,《假大空》、《特殊生活》以讽刺为生命线,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在全国相声大会上获相声创作表演一等奖,《好梦不长》在全国曲艺评比中获二等奖。杨振华的吉他相声《笑语欢歌》不仅轰动全国,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引领了我国相声发展方向。《台湾来信》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并获奖。此外,大量的已经出版过的沈阳相声唱片和磁带,彰显了这个时期丰富的作品资源优势。应该说,沈阳相声从“说、学、逗、唱”等俱已形成不拘一格的表演体系,成为能够走向市场、参与市场博弈的支撑力量。
  ⒊形象资源
  沈阳相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良好的口碑以及著名的相声名家等形象资源,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1958年,在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社会主义好》的表演者小立本、杨海荃受到周恩來总理接见。1979年至1982年期间,《假大空》、《特殊生活》、吉他相声《欢声笑语》在全国引起轰动,让沈阳相声名扬全国曲艺界。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陈连仲等曲艺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名家,尤其是杨振华以表演尖锐泼辣,说唱俱佳闻名全国。沈阳相声无论是作品还是表演者已深刻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形象资源极具有市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⒋具有经济潜质的独特价值
  沈阳相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以讽刺为生命线,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幽默诙谐,火爆热烈,动作大起大落,语言丰富辛辣,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不拘泥于旧的表演程式,紧跟时代,融合借鉴其他姊妹艺术,表演手段创新,尤其是受“滑稽”和“二簧”的影响而产生的“腿子活”,演员在《黄鹤楼》、《捉放曹》中“跳进跳出”的表演,这些所呈现出沈阳相声独有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特征,让观众在享受相声语言艺术魅力的同时,身心也得到愉悦放松。可以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文艺舞台是属于沈阳相声时代。相声《假大空》、《好梦不长》、《特殊生活》等作品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全国形成了一批沈阳相声观众群,如此的轰动影响,得益于沈阳相声不拘一格、独具风采、贴近生活的表演,奠定了沈阳相声在全国引领地位。
  时下,大众文化消费观念日趋个性化和娱乐化,个性文化产品和娱乐文化产品备受大众青睐。而具有个性的沈阳相声恰好能够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要。因而,沈阳相声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目前,民营相声演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北京开心麻花、沈阳鑫荷相声汇纷纷登陆沈阳舞台,提示人们,沈阳相声市场正在缓缓升温,群众文化和市场需求已然显现,年轻一代相声观众群体正在形成。为此,沈阳相声要借势而上,充分利用大众文化消费的积极发展势头,利用好群众文化大阵地,通过文化惠民舞台提升沈阳相声的影响力,培植观众队伍,相信通过“准产业化”的引入,沈阳相声市场的发展复兴指日可待。
  三、“准产业化”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的作用
  沈阳市现已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准产业化”非遗项目,让非遗项目实现传统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的目标,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光芒是非遗保护的最佳选择。通过产业化赋予非遗项目蓬勃的生命力,使之得到最大价值的可利用空间,提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其意义作用深远重大。
  沈阳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口数量800多万,密度达1373人/平方公里。纵观沈阳文化演出市场,专业剧场凤毛麟角,演出节目单一,“一花独放”不仅不能满足时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禁锢了大众文化“百花齐放”市场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层次性、选择性面临坍塌危险。而遍布各个领域的群众文化这片沃土,为传统文化保护提供了新鲜养分,让“准产业化”非遗项目实现产业化目标,不但增加剧场表演品种,还能丰富繁荣群众文化阵地,满足各个阶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使产生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始终植根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更持久地、更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持久发展下去。
  四、非遗项目沈阳相声“准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⒈尚未产业化的原因
  目前,沈阳相声尚未产业化就是因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老艺人年龄逐渐增大和相继离开,导致沈阳相声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在传承、发展、创新链几个方面出现断裂。其二沈阳相声演出场所被挤占,没有专业演出场所,相声观众群体无从消费场所。其三创作队伍和演员流失严重,创作队伍断崖式的断裂,导致近年来鲜有好作品问世。演员改行,后备力量薄弱,曾经的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遥相呼应局面不在,现阶段专业院团相声演员既缺乏新生代的加入,也缺少领军人物,百余年形成的观众群体被分散瓦解,难以形成相声观众群。缺乏正面的专场演出,沈阳相声的演出仍需要依附于其他综合艺术演出之内,致使欣赏相声的观众人为分流。
  ⒉实现“准产业化”的对策
  扶持沈阳相声不仅是市场需要,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需要。重振沈阳相声雄风固然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好的作品和好的演员建立好的观众基础。因此,沈阳相声要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下,为重现市场生命力双管齐下,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建立保护发展基金,建立专门的演出场所,恢复沈阳相声剧场演出,为沈阳相声演出搭建平台,注入新鲜的市场活力。笔者建议:对沈阳相声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保护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采取优先倾斜政策给予支持和鼓励。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文化发展基金为沈阳相声走向“产业化”铺设一条专项资金通道。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生硬”,沈阳相声要进入“准产业化”保护,首先要建立过硬的创作班子和演员队伍,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普及率高的特点,鼓励和培植民间业余相声演出队,使之恢复形成专业和业余相声演出队相结合,培养观众,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提升沈阳相声的影响力,共同进入市场,使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⒊加快挖掘整理工作,把搜集整理的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结集出版,建立沈阳相声艺术馆,面向社会开放,复原沈阳相声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沈阳为召集地,通过召开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或国家级的相声新作品笔会,推出新作品,打造过硬的作品创作队伍,以此吸引并建立相声观众新群体,为开启走向“产业化”道路做好作品资源储备。要在沈阳举办全国相声大赛或汇演,以及更多形式的拜师会和老演员的舞台生涯纪念展演活动,组织挖掘新人,发现新人,为年轻演员提供舞台,定期举办相声公益演出和个人作品专场演出,培养大师级的艺术家,扩大社会影响力。
  ⒋沈阳相声曾经的辉煌主要来源于拥有强大的专业创作和演出队伍,还有在全国叫响的相声大师杨振华和金炳昶等领军人物。此外,专业和业余相声队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培养了大批相声观众,使沈阳相声与北京、天津形成“鼎足之势”。因此,要展沈阳相声雄风和霸气,就必须在人才挖掘和培养上下功夫,建立一支经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而不败的演出队伍,要挖掘培养沈阳相声传承人,创造名人效应。建立过硬的创作队伍和好的演出队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断增加新节目,锻炼提高演员业务能力,要在专业院团和艺术学校,开设曲艺表演专业,吸纳和培养相声新人。
  非遗项目实行“准产业化”保护,是焕发非遗青春,实现“活态”传承的最佳选择。对沈阳相声实施“准产业化”保护,不仅活跃了市场,丰富演出内容,而且是以积极的态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寻求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作者简介:冯静晓,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非遗保护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事业单位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充实完善事业单位文化的新内涵,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事业单位文化内涵要融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核心价值,融入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经典文化内涵。文章阐述了事业单位文化内涵以及加强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文化建设;改革;方案  一、事业单位文化内涵  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商务贸易往来逐渐增多。在国际贸易中,面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时,做好商品品牌的广告翻译尤为重要。译者需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广告翻译中的基本原则,发挥想象力,译出非同凡响的广告语,为商品增色。  【关键词】广告翻译;文化;翻译原则  人们使用的语言与生活的文化环境均不同,但是经济全球化却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距离拉近,人类也进入商
期刊
【摘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州内汉族、朝鲜族广泛分布,彼此进行着社会接触,并随着历时演变与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语言接触,逐渐形成了明显区别于韩国语和北朝鲜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语言。运用归纳演绎、系统分析等方法梳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朝鲜语的历时性变化,旨在对延边朝鲜语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系统的描述,证实州内的朝鲜语在与汉语等其它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历时性演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陷入舆情危机。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场所,当高校危机事件发生后,社会群体会立即聚焦事件,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导致高校的负面新闻放大,甚至将社会矛盾指向高校,加大舆情群体化的风险。本文将以高校作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研究对象,以华南地区某大学校园执法事件为例,从多元主体角度展开对高校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归因分析,并从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理、事后恢复
期刊
【摘要】国家治理和人权保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权保障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一种精妙的国家治理手段,在现代国家治理方面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的动力和条件也来自于对于国民人权的保障,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以人权保障为其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此外,对人权予以保障的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制度是否达到现代化要求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国家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不同政治势力对国会选举的态度和参与程度有很大不同,因而在国会中获得的席位也大不相同,进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政治面相。这也最终形成了国会议员构成与实际政治力量格局的严重背离,这也直接决定了第一届国会、乃至民初民主政治的命运。归根结底,民初移植西方民主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国初年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政治文化,没有一个积极倡导的政治群体和实行民主政
期刊
【摘要】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有明一代无疑是最完备最复杂的。明代的科道监察体系在维护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一监察制度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在明代中后期日益衰败,加剧了晚明败局的形成。  【关键词】科道;监察;明代政治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萌芽于商周,初创于秦汉,经过魏晋唐宋以来的不断发展,至明代已日益完备。本文通过探讨明代
期刊
【摘要】当今中国正处于重大变革之中,“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面对浮躁不安的社会气息,面对精神家园正在迷失的严竣考验,党员干部面临着极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重要论述,要求党员干部把践行“三严三实”作为终生必修课,对照“严”和“实”的标准来反省自身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党性修为
期刊
神华宁煤集团成立于2006年1月,是神华集团控股子公司,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龙头骨干企业,至2013年底资产总额985亿元,煤炭生产能力超过7500万吨,实现利润55亿元。近年来,特别是全国煤矿班组安全建设推进会召开以来,神华宁煤集团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系统梳理总结建企50年来班组安全建设的经验做法,形成了一套“定位清晰、体系健全、载体丰富、管理到位、民主科学”,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四五六”班组管理新模
期刊
【摘要】烟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思想政治工作是烟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化烟草企业的发展需求,显现出多种问题,对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促进烟草企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原则,并探讨了相关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烟草企业;思想政治;创新  引言  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