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1976年10月粉碎了“四人帮”,那首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给了亿万人心灵的慰藉,全国到处充满生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国策时,全国欢欣鼓舞。在巨大的政治变革之际,1981年那首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唱遍大江南北。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对演艺界最有影响的就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演艺业和唱片业来说,音乐作品与音乐人永远是主体。
1978—1985年:流行音乐第一波
以施光南为首的充满历史责任感的音乐家,写出了像《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充满时代特点的抒情歌曲。王酩以电影为载体写出《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等一批优美动听的中国乡村伤情歌曲。王立平以电影为载体写出《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谷建芬以演出舞台为核心,写出《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校园歌曲。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新音乐人的强力冲击下,许多老音乐家像吕远、生茂、唐诃、魏群、金凤浩等人也写出了《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时代主流音乐。
1978年至1985年,还是中国流行音乐复苏和重生的时期,演唱以真声为主体,创作以民谣体为主体,乐队以电声为主体,传播则以盒带商品为主体,反映着都市、时尚、人文生态。
李谷一在1980年元旦前夜演唱的《乡恋》轰动歌坛,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流传全国,程琳成为邓丽君式、西德“英俊少年”童星的流行唱法第一人,成方圆演绎了《游子吟》等,沈小岑演唱了《请到天涯海角来》,朱晓琳演唱了《妈妈的吻》……他们与缺少原创但是依赖港台歌曲而影响颇大的李玲玉、张行、张蔷、张蝶等歌手形成第一代歌星群,累计录制过上千万盒磁带专辑,并活跃在大小舞台上,形成流行乐坛灿烂风景线。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歌手的成长与唱片业的兴起,立体声磁带的传播推动了流行音乐第一波。王立平、王酩、谷建芬、张丕基、付林、刘诗召、马丁、许镜清等作曲家,晓光、王健、凯传等词作家也都涉足或挺进了流行音乐。
1986—1990年:流行音乐第二波
这一时期处于粗糙的多元状态,唱片公司繁生,是严重的翻版、盗版时代,盒带生产和歌舞厅的繁荣养育了一代职业歌手,电视传媒跃上潮头成为推动明星的超级舞台,电视大赛开始专业分类,即三种唱法细分,也提升了流行音乐的认定地位。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成为三大新兴音乐艺术市场的需求方。
这一时期,香港组织了“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港台每年各类“排行榜”如火如荼,而苏芮、齐秦、童安格、王杰、费玉清、费翔、姜育恒、千百惠、梅艳芳、谭咏麟、张国荣、张清芳、伊能静、小虎队等明星仍是唱片发行的主流。
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民歌体流行音乐和摇滚作品。“西北风”流行民歌成为主流。《黄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山沟沟》等“西北风民歌流行”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歌曲。
苏红演唱的校园民谣《我多想唱》《小小的我》也流行一时。朱哲琴演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成为当时各类声乐比赛的热门歌曲。毛阿敏演唱的《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奠定了她在歌坛的实力派地位。韦唯演唱的《相聚在龙年》《爱的奉献》也使她成为实力派歌星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老一代作曲家谷建芬、付林、温中甲、马丁、许镜清等仍然充满活力,新一代的崔健、侯德健、郭峰、苏越、徐沛东、雷蕾、李黎夫、伍嘉冀、臧云飞、解承强、金巍、董兴东、侯牧人等,都成了流行音乐创作的主力军。词作家乔羽、张藜、王健等依旧活跃,陈哲、陈小奇、甲丁、黄小茂等也成为词界新锐。
1991—1999年:流行音乐第三波
这一时期,歌手除了依赖“电视晚会”“大赛”外,比欧美晚了十年的MTV音乐电视开始出现,以崭新面貌推动了原创,同时各地电台的“音乐歌曲排行榜”盛行,为流行音乐多元化、歌手个性化、更新换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时,偶像派歌手与实力派歌手泾渭分明,原创作品开始年轻化、商业化。此期间的港台歌星“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还有陈淑桦、黄莺莺、潘美辰、潘越云、张雨生、林忆莲、周华健、张宇、张信哲、赵传、任贤齐、孟庭苇等歌手以及他们的作品仍占据唱片、演出的半壁江山。
尹相杰、于文华、火风、江涛成为20世纪90年代“乡村民谣流行”的代表人物;老狼、朴树成为“校园民谣流行”的代表人物;艾敬、李春波、孙浩、谢东成为“城市民谣流行”的代表群体;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好汉歌》《从头再来》影响了整个年代;田震演唱的《野花》《干杯朋友》奠定了她在歌坛的主力地位。
此波近十年,出现了一批新人新作,陈小奇、陈涛、宋小明、乔方等新词风使流行音乐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和现代时尚意识。徐沛东、刘青、张千一、三宝、李海鹰、张全复、毕晓世、张宏光、薛锐光、王晓峰、卞留念、肖白、李杰等中青年作曲家及音乐人成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创作主体。
2000—2010年:流行音乐第四波
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通信交流已走向同一个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数字化的牵领使音乐艺术传播更加便捷,流行音乐流速、节奏更快。我们面对的不仅有港台音乐竞争,也有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的输入,“R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对演艺界最有影响的就是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演艺业和唱片业来说,音乐作品与音乐人永远是主体。
1978—1985年:流行音乐第一波
以施光南为首的充满历史责任感的音乐家,写出了像《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充满时代特点的抒情歌曲。王酩以电影为载体写出《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等一批优美动听的中国乡村伤情歌曲。王立平以电影为载体写出《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谷建芬以演出舞台为核心,写出《校园的早晨》《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校园歌曲。在以他们为代表的新音乐人的强力冲击下,许多老音乐家像吕远、生茂、唐诃、魏群、金凤浩等人也写出了《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时代主流音乐。
1978年至1985年,还是中国流行音乐复苏和重生的时期,演唱以真声为主体,创作以民谣体为主体,乐队以电声为主体,传播则以盒带商品为主体,反映着都市、时尚、人文生态。
李谷一在1980年元旦前夜演唱的《乡恋》轰动歌坛,苏小明演唱的《军港之夜》流传全国,程琳成为邓丽君式、西德“英俊少年”童星的流行唱法第一人,成方圆演绎了《游子吟》等,沈小岑演唱了《请到天涯海角来》,朱晓琳演唱了《妈妈的吻》……他们与缺少原创但是依赖港台歌曲而影响颇大的李玲玉、张行、张蔷、张蝶等歌手形成第一代歌星群,累计录制过上千万盒磁带专辑,并活跃在大小舞台上,形成流行乐坛灿烂风景线。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歌手的成长与唱片业的兴起,立体声磁带的传播推动了流行音乐第一波。王立平、王酩、谷建芬、张丕基、付林、刘诗召、马丁、许镜清等作曲家,晓光、王健、凯传等词作家也都涉足或挺进了流行音乐。
1986—1990年:流行音乐第二波
这一时期处于粗糙的多元状态,唱片公司繁生,是严重的翻版、盗版时代,盒带生产和歌舞厅的繁荣养育了一代职业歌手,电视传媒跃上潮头成为推动明星的超级舞台,电视大赛开始专业分类,即三种唱法细分,也提升了流行音乐的认定地位。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成为三大新兴音乐艺术市场的需求方。
这一时期,香港组织了“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港台每年各类“排行榜”如火如荼,而苏芮、齐秦、童安格、王杰、费玉清、费翔、姜育恒、千百惠、梅艳芳、谭咏麟、张国荣、张清芳、伊能静、小虎队等明星仍是唱片发行的主流。
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民歌体流行音乐和摇滚作品。“西北风”流行民歌成为主流。《黄土高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山沟沟》等“西北风民歌流行”成为一个时期的热门歌曲。
苏红演唱的校园民谣《我多想唱》《小小的我》也流行一时。朱哲琴演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成为当时各类声乐比赛的热门歌曲。毛阿敏演唱的《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奠定了她在歌坛的实力派地位。韦唯演唱的《相聚在龙年》《爱的奉献》也使她成为实力派歌星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老一代作曲家谷建芬、付林、温中甲、马丁、许镜清等仍然充满活力,新一代的崔健、侯德健、郭峰、苏越、徐沛东、雷蕾、李黎夫、伍嘉冀、臧云飞、解承强、金巍、董兴东、侯牧人等,都成了流行音乐创作的主力军。词作家乔羽、张藜、王健等依旧活跃,陈哲、陈小奇、甲丁、黄小茂等也成为词界新锐。
1991—1999年:流行音乐第三波
这一时期,歌手除了依赖“电视晚会”“大赛”外,比欧美晚了十年的MTV音乐电视开始出现,以崭新面貌推动了原创,同时各地电台的“音乐歌曲排行榜”盛行,为流行音乐多元化、歌手个性化、更新换代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此时,偶像派歌手与实力派歌手泾渭分明,原创作品开始年轻化、商业化。此期间的港台歌星“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黎明,还有陈淑桦、黄莺莺、潘美辰、潘越云、张雨生、林忆莲、周华健、张宇、张信哲、赵传、任贤齐、孟庭苇等歌手以及他们的作品仍占据唱片、演出的半壁江山。
尹相杰、于文华、火风、江涛成为20世纪90年代“乡村民谣流行”的代表人物;老狼、朴树成为“校园民谣流行”的代表人物;艾敬、李春波、孙浩、谢东成为“城市民谣流行”的代表群体;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好汉歌》《从头再来》影响了整个年代;田震演唱的《野花》《干杯朋友》奠定了她在歌坛的主力地位。
此波近十年,出现了一批新人新作,陈小奇、陈涛、宋小明、乔方等新词风使流行音乐更加具有人文气息和现代时尚意识。徐沛东、刘青、张千一、三宝、李海鹰、张全复、毕晓世、张宏光、薛锐光、王晓峰、卞留念、肖白、李杰等中青年作曲家及音乐人成为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创作主体。
2000—2010年:流行音乐第四波
这一时期,中国高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通信交流已走向同一个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数字化的牵领使音乐艺术传播更加便捷,流行音乐流速、节奏更快。我们面对的不仅有港台音乐竞争,也有欧美的强势流行文化的输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