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语言交际中,人们把礼貌用语作为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礼貌用语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因使用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分析英汉礼貌用语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把西方的礼貌特征与汉文化的礼貌原则进行对比研究,阐述了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禁忌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使人们在实际交往中能灵活自如地应对这种差异,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英汉文化;礼貌用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30;G04
  众所周知,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人类礼貌用语的使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人类的交往中,正确的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让人类融洽地进行交往。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衡量礼貌的标准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礼貌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由来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化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 ,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民族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下是不同的。受中国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是集体价值至上,崇尚中庸之道,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自己,人们往往会选择沉默的方式或者报以微笑来回答没有把握的问题,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形象,但是西方人的文化观念不同,他们推崇的是个人价值至上的文化观念,他们认为对别人的问题选择沉默或者微笑,那就是严重的失礼和不尊重人。从中西方的对比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比较保守,不善于表现自己。而西方国家的孩子比较张扬,喜欢逆向思维地看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性格比较独立。
  (二)风俗习惯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英语中打招呼的用语:“How are you?” “How are things with you?”这些问候语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真的要向别人询问问题,而是一种寒暄的客套用语,谈话时的开场白,所以,回答“Fine, thank you”这句客套话就可以了。和汉语中的问候语“吃了吗”“忙什么呢”等是同样的道理。西方人喜欢比较直接的开场白,开门见山地说话。而受传统思想的教育,中国人讲话比较含蓄,常常点到为止。举个常见的例子:You look 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是日常交谈的礼貌用语,而对中国人来讲,前句是打招呼用语,而后句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以为是对方认为自己生病了或精神不佳。
  (三)道德观念的差异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推崇的是儒家文化,这种文化以“仁”为核心,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见了面喜欢热情问候,谈话时把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常会问起如:年龄、工作、收入、有无对象、是否结婚这些个人问题等等,以显示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表达自己对他人生活状况的关心。但是在西方人看来这些询问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是对窥探他人的隐私,势必引起对方的反感。同样的在西方社会,人们之间几乎没有等级和身份观念,人际交往简单而随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说“你好”(hello)来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不用顾忌等级观念,也可以像朋友一样随意地直呼其名,显然这在中国人眼中是没礼貌,不尊重人的表现。
  二、 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
  1、对待赞誉恭维和感谢方面的差异
  在称赞语的使用与应答方面,中国人倾向于含蓄委婉的表达,当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赞美时往往不好意思地否定对方的赞美,把自己贬低一番,以此展示自己的谦虚。当中国人受到别人的感谢时,常常礼貌并谦逊地回答:“不用谢,这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在西方人的生活圈子中不存在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他们习惯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当对方称赞他们时,他们总会直截了当地说“Thank you”,以表示接受对方的赞扬。因此在与西方人的交际中,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个差异,就不会因自己草率的回答给外国人造成误解。
  2、称呼用语上的差异
  在交际中,中国人总是习惯用官衔称呼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习惯于把姓氏加在在某人职务官衔前,如“王主任”、“刘经理”等。而在西方国家的非正式交际场合中,英语国家人,特别是在美国,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或表示对他人的亲切或友好,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一般不会使用带有头衔的称呼如Manager Smith等。但在正式交际场合里,也会发现人们用一些头衔来称呼对方,如Dr. Smith等。在称呼老师时,中国学生是绝对不允许直呼其名的称呼老师;而在英语国家中,学生却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以表示对老师的亲切与友好。
  3、中西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
  禁忌语和委婉语经常出现在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交流中。我们要想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就应该尽可能地避免禁忌语、敏感话题带来的尴尬局面,学会恰如其分地使用委婉语。比如在与外国人交谈中,涉及到对方个人隐私问题:如年龄、工资、子女等问题,我们要避免谈到。如果你想询问这些问题,在他们看来是不礼貌和不尊重人的表现。与西方人的交流中,我们倾向于谈论天气情况、体育、国家及地区新闻等大众话题。另外,西方人对“老”字,特别忌讳。“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无用,因此一般称老人为“senior citizens”。而在中国,“老”就显得社会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在人类言语交际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同样的意思会使对方听起来,心情舒畅,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中英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民族间因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事物不同的评判和衡量标准,反映在礼貌问题上也是如此。因此,礼貌就像一面发光的镜子,折射出人类语言和社会交际之间的关系。对中英礼貌用语的文化差异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更透彻的理解英美文化,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语言能力。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一段时期内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进行的集中的、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也是宣传报道的重要内容。主题报道如何做得既
摘 要:目前,《大清律例》的整理中,对其“小注”的标点观点很不一致,要加以规范。在标点小注时首先要明确小注的作用,即是注释说明还是疏通语气。如果是注释词语,则紧跟被注释的词语,中间不用标点;如果注释整个句子的,中间加标点。如果是疏通语气,根据小注的不同构成,采取不同的方法。  关键词:小注;标点;规范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59-0
09年央视春晚上,董卿将“马东”说成了“马季”,全国观众一片哗然,网络上又是一番沸沸扬扬。直播节目中的口误在所难免,有一些甚至还成为了经典,可是董卿显然没有这份轻松的好心境
多目标DOA估计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基于传统均匀阵列的多目标定位方法相对成熟,而近年来出现的互质阵型技术,因具有其等效孔径大、自由度高、互耦效应弱、估计精度高等优势,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基于互质阵型的DOA估计方法,大多基于协方差信息进行估计算法的设计。对于高斯信号而言,其一阶和二阶统计量能够完备地描述其统计特性,且高阶统计量为零。然而,目前大部分的人造通信信号皆为非高斯的,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对外政策。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觊觎和其政治文化有很大联系。“岛国特性”使其对钓鱼岛格外敏感,“集团意识”使其妄图以钓鱼岛为突破口
在传统乡土社会,仪式是比较活跃、比较普遍的文化事象,它贯穿于乡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仪式不但是乡民传承俗信文化,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传播手段,而且,乡村仪式的展演过程也伴随着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