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w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是实现人才目标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课程设置及课程模式的建设与改革。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实现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观,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系统法为原则,课程目标必须具有定向性,强调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与过程观,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本文对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过去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及生源条件,结合高职的人才定位,提出了构建适合高职服装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方案,以供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参考。
  关键词:高职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模式;改革与探索;三层渐进式
  一、引言
  高职课程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课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构建与高职服装专业资源相配套的课程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与合理性的最大化,提出整合现有的教学课程模块,实行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到“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再到“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的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改革。学生通过对岗位项目实施过程的认知、体验和实践操作,来获得职业岗位的相关能力。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的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在一定意义上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化和完善。
  二、服装专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及高职生源特征
  (一)市场对高职服装人才的需求状况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大多数服装企业对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与岗位的适应能力,在达到学历要求的同时更要具备工作能力与职业的发展潜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要其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热爱岗位和诚实守信的品质,在工作中能够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素质,还要其具备组织与协调能力和团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服装产品的生产、营销以及对市场服装流行元素预测的技术能力等。只有具备上述的相关能力,才能为企业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生源特征
  从对我国高职各院校服装专业历年的生源调查和了解来看,其生源主要来自社会的普通高中生和职业高中生。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认知的偏见,使普通高中生对高职院校的报考率和报到率受到了影响[1],报考高职服装专业的学生生源多数来自职业高中。一方面,他们的美术基础较好,但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并且考生中大部分来自不发达的中小城市,大多是“半路出家”,对专业缺乏了解和认知,缺少时尚环境的熏陶,对时尚不敏感,缺乏想象力;而且多数家庭因贫困,缺乏后续深造的条件,学生职业目标模糊,缺乏竞争动力,自我约束力差等。另一方面,这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有个性、热情好动,擅长形象思维,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强等优点。
  三、高职服装专业的人才定位与课程教学现状
  (一)高职院校服装专业的人才定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企业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市场竞争激烈,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服装产品生产的目标是提高产品制造的速度和质量,而目前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培养的大部分毕业生,由于专业技术与技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产品设计及生产的岗位要求,或因业绩达不到而被辞退和离职的,就“麦可思”对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其比例高达53%左右(见图1)。
  随着国际服装品牌的进入,服装行业的竞争加剧。因此,明确高职服装人才培养定位,加速培养与现代经济增长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高技术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从业者,形成我国自己的产业优势,生产出高质量、高品质的服装产品来增强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高效服务于企业,实现企业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服装专业教学定位和目标不够清晰
  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新形势下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符。大多高职院校教学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是普通本科的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模式。[2]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系统性,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的理论性和知识的内在逻辑性,以讲授抽象的概念、原理和以间接经验为主导。这与职业教育课程应用性的要求相距较远,不能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难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岗位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差,不善于沟通等问题。
  2.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急速发展,大多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普通大专或中等专业学校转型或升格而形成,其教师队伍一部分是由从学科型的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或是从其引进的高职称人员组成。他们中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内容抽象。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无法互动,因此教学效果差。另一部分从企业调入或聘用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大多缺乏实际理论教学经验,其教学偏重实操,学生因缺乏对操作的理解,对所学的技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学以致用和发展创新。这二类教师之间在教学上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各自为政[3],无法形成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特色。即使有部分院校经过改革,课程教学能满足职业教育的特色,但由于作为高职院校实施者的大多数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科体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内容序化到学科体系的老路上去,把本来明确的职业特色的知识内容重新装进学科体系的架构之中。这也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终究不能摆脱学科体系束缚的主要原因[4],因而最终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3.大多高职院校对服装专业的教学特色认知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及教学管理理念上,不能适应现代服装专业的教学需要,导致在对待服装专业的教学及管理上,缺少必要的适应性。按照针对普通高校文理科专业的学科教学方式进行管理,对高职服装专业教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高职服装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如果只限制其在课堂内展开教学,则会使该专业失去实践性教学对教学环境的特殊要求,而导致实践性课程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和深入,学生将无法获得和掌握由实践教学所能获得的专业能力,就会缺乏相应的实操技能,毕业后就不能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四、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按照高职人才定位的要求,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同时,还要适应学生个性及个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为获得更有效的职业资格与岗位的工作创造条件。因而,课程设置与课程模式的改革是关键。然而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对培养对象、规格、目标、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等诸方面要全面综合地考虑,突出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导,强化技能为核心,建立以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及岗位能力。
  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服装专业过去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分析与思考,反思其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特点,对课程模块及配套的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与探索,针对高职服装专业不同年级的不同阶段,提出“案例实施的认知教学——产品研发的体验教学——项目导入的实践教学”三层渐进式课程结构集群板块的教学方案。它是从第一层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到第二层职业专业能力的建立,再到职业综合能力的获得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达到完成高职服装人才目标的培养。具体展开如下。
  (一)第一层:兴趣认知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基础能力板块构成,以应用性与基础观为主导作为其课程构建思路。课程板块包括,普通文化基础能力、专业通用基础能力及专业方向基础能力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板块。适用于大一阶段的教学。
  在职业普通文化基础能力板块中,包括了有利于建立和形成职业品德的文化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军事教育、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着重强调了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的培养。在专业通用基础能力及专业方向基础能力课程板块中,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强调了对专业各岗位所必备的通用的基础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从事本专业各岗位需要的必备的基础专业技能。以“专业通用基础能力板块”中的“设计素描”课程为例,此课程在传统学科体系模块中名称为“素描”。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和应用性的特征要求,服装职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的造型能力,是以完成服装生产所需的款式效果图、平面结构图和工艺生产图的表达能力为目标。而传统的“素描”教学实施是由绘制几何模型、静物等到石膏像的绘制,再到头像和人体的半身、全身像的由浅入深的训练展开。课程内容缺乏岗位能力的针对性,因为在高职有限的教学学时内,完成系统的造型训练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而高职的“设计素描”中训练内容是从临摹人体比例、着衣人体静态写生,到着衣人体速写,再到临摹各类服装款式图,以及对各类服装款式的组合表现训练等,课程内容是针对岗位能力展开实操的,突出了职业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该板块层的设置,一方面是建立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对专业技术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向现代高职的行动体系的教学过渡和转换。拟通过该板块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职业的基础能力,具备从事职业发展的基本的方法能力。
  (二)第二层:感知体验——职业专业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专业能力板块组成,以定向性与能力观为其课程构建的主要理念。课程板块包括了专业岗位必要的应用技术与应用技能课程模块,构成了专业及方向限选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适用于大二阶段的教学。
  在该板块层中课程模块内容包括专题服装设计(根据专业就业区域的企业产品项目来确定内容,如专题女装、男装、童装设计、专题内衣、针织服装、牛仔装、职业装设计等),专题板型设计(根据专题服装设计内容来配套确定板型设计课程内容,如女装、男装板型设计等),以及民族服饰、服装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业制板与放码、服装CAD、服装外贸实务、服装生产管理等。课程包含了本专业及方向的各岗位应用的技术与技能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拟通过对该板块层的教学实施,建立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感知和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相关的应用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使之获得职业基本的生存能力。
  (三)第三层:实践创新——职业综合能力板块层
  该层由职业综合能力板块组成,以整体性与过程观作为其课程构建的主要依据。其课程模块是由职业的综合技术与技能课程板块组成,构成了专业任选的专业纵向和横向拓展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应用于大三阶段的实践教学。
  该板块课程包括有成衣项目设计与制作、礼服项目的立体造型与制作、品牌服装的设计与规划、服装买手与陈列管理、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专业岗位的综合技术与技能应用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强调了对本专业各岗位的综合技术与技能素质要求的能力拓展实践。对该板块层的设置,希望通过学生对导入项目的过程操作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运用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创新地完成项目的职业综合能力。
  五、高职服装专业“三层渐进式”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
  (一)第一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专业概念。针对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抽象,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的特点,教学实施是根据艺术学生形象思维强的优势,对该阶段的教学课程实施以教程形式的学习系统配合案例教学为主导[5]。通过图片、音频或短时的视频,结合实地参观、市场考察或情景模拟再现等开放的课程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的形象印象来增强学生对课程及专业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案例的选择和导入,是以校企合作企业及本地市场的服装品牌为对象。前期老师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老师启发完成教学单元。学生有了认知基础后再由老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寻找案例,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展开操作,完成后期的教学单元。对该板块层课程的教学实践,主要是解决:1.使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传统学科体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行动体系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与转换;3.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拟通过对该板块层课程的学习,建立和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的基础技术与技能的素质,为下一板块的学习奠定理解与操作基础。   (二)第二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在此阶段将结合“考证”并轨的课程模块编排,即在培养学生的岗位技术与技能能力的同时,部分课程模块按照职业资格考证的考核要求来编排课程秩序和内容。例如,服装设计方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工业制板与放码”和“服装CAD”课程对应“服装CATP”考证等。对该板块层的课程实施,是以任务驱动产品形式的学习系统来展开教学活动的。[6]通过对服装专业市场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过程的感知和体验,完成专业的单元教学,使学生实适地掌握职业岗位的技术与技能操作的应用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产品的选择和导入,是以校企合作企业及本地市场旺销的服装产品为对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产品引入课堂展开教学活动。初期由合作企业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产品作为任务对象,学生参与产品的过程开发。其间由负责该课程模块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师跟进配合,共同展开教学。具体实施是将学生分若干任务小组,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信息、实施设计等,学生有了感知和体验后,老师再启发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学生运用前期开发所获得的能力,选择本地市场旺销的服装产品,展开自主的开发活动,完成后期的单元教学任务。最后将开发成果反馈给产品的企业进行评价,作出改进。通过对该板块层的教学实践,主要解决:1.使学生了解市场顾客的需求;2.明白学习成果——产品的价值,使学生将劳动市场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3.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得到有机的融合,凸显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教学的主导性;4.使教师彼此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5.使学生的岗位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6.实现一教“多证”的教学并轨;7.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也能逐步地得到建立,并为第三板块层的教学打下应用基础。
  (三)第三板块层的教学实施
  首先,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定,是以前二层板块的应用性和定向性的课程模块的内容作基础,兼顾学生专业能力课程的设置秩序与课程内容的知识相配套,而构建成核心课程和综合课程模块。[7]课程内容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与过程观,这样在课程板块的整体结构上,实现了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对该板块层的课程实施,将以项目形式的学习系统来展开教学活动。在项目课程实施时,保持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学生通过对项目课程的过程操作,使其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完成计划和评估计划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该板块层课程模块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为了:1.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和锻炼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及团队的协作能力;3.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项目整体的运作及把控能力;4.能及时调整和改正学生在过程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最终使学生获得社会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见图2。
  图2 三层渐进式课程结构集群板块的教学模式
  “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能实现课程目标的定向性,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的定向性和整体性,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同时还能实现一教“多证”的教学目标。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以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实行产教融合,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必须与企业生产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之路。高职服装专业“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是以市场需求结合生源特点,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和完成服装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不同培养定位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整合现有资源,校企协同解决和完成市场企业的产品需求,各得其所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要想使“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顺利和有效地展开实施,必须做好:1.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制定,要适时地依据市场服装企业岗位的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的工作过程要求,作出动态和定向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求;2.校企合作的企业,应选择能提供服装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企业,这样才能确保产品教学和项目教学内容的定向性、真实性和有效性;3.教师的配备,要根据“三层渐进式”的课程板块结构,合理地配置与课程模块所涵盖的知识和技术与技能相配套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的教师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三层渐进式”课程模式的教学体系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蔷,李娟.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和特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3):161-163.
  [2]王伟.浅析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4-65.
  [3]杜欣璐.浅谈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西部大开发,2010(3):139.
  [4][5][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7-155,140-146,255-258.
  [6]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40-42.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展开了诸多探讨,相关领域的组织发展与制度变革始终是讨论的核心所在。运用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高
背景: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在动物脊髓损伤的模型中,嗅鞘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的再生和恢复脊髓的部分神经功能。部分临床实验证明嗅鞘细胞的移植的确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
近日青海省海西州冷湖基地举行了30万t钾镁肥投产庆典仪式,标志着除青海盐湖集团以外中国又一个百万t级钾肥项目启动。该项目是规划中的滨地百万t钾肥工业园区的重点项目。
本研究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研究的观点出发,将"985"高校T大学本科毕业的卓越校友作为研究对象,对政界、学术、企业三类卓越校友大学时期的学习成绩班级排名进行研究,
本文将图书馆参与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困境大致分成三大类型:①小馆与小馆之间的博弈;⑦大馆与大馆之间的博弈;③大馆与小馆之间的博弈。对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困境进行了深入
2009年10月25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密友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了正式合作挂牌仪式。双方就联合创建科技公司、加强纳米技术开发应用、智
当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其中决定因素。创新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桥梁。我们以"课程(Courses)—设计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9年~2003年间科技查新研究论文发表时间、发表刊物、文献作者、作者机构以及文献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查新研究情况进行了讨论和
在医学教学中,诊断学教学既是一项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项技术性学科。诊断学所涉及的知识较多,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诊断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教学效率较低。为
研究了钠化膨润土对Cr^6+的吸附行为.考察了溶液中Cr^6+的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pH、搅拌时间、温度、粒度等因素对膨润土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钠化膨润土对于Cr^6+的吸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