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涉外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专业化发展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涉外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与个人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志愿者定义、涉外志愿服务含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涉外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专业化方面的研究,明确正在面对、亟待处理的理论悖论和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涉外志愿;服务体系;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41-02
  一、志愿者的定义
  自古以来志愿者的存在便有迹可循,赠医、发粥、施药这些均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联合国曾用“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解释志愿者群体。看西方,为了彰显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兴起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构成了志愿者的本源基础。在中国,有研究者将志愿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初是“新时期下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者”,之后又倡导“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到新世纪初我国又提出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志愿服务体系”[1],从无私付出到精神回报,再到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时代发展,志愿者制度逐步完善,政府、商界及民间力量由此集结,志愿者因此成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也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方式。
  二、大学生参加涉外志愿服务的意义
  涉外志愿服务指“北京奥运会”等涉及外国人或外国事务的志愿活动,是展示主办国精神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梦的构筑过程中,随着各项重大活动的举办,涉外志愿也在社会时尚中占据一隅。大学生参加涉外志愿服务活动也被证明为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重塑人际关系、传递奉献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一条重要途径。该类志愿活动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志愿者,因此,各高等院校成为青年涉外志愿者的主要输送单位。
  三、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其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扶危济贫、乐于助人的美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救济鳏寡孤独者的志愿行为今天仍然可以从《礼记》中窥知一二[2]。
  自1993年底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共青团中央的组织下蓬勃发展,志愿服务广泛发展,已逐步提升社会认知程度。
  (一)通过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深入接触社会、增加对本国国情的了解、提高跨国跨民族文化交流。如“桥贯中西”涉外志愿服务队服务包括英国约克大学学术交流、日本广岛大学交流等在内10余次中外高校交流会议,以专业水平用专业服务助推中外高校友好往来,同时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增强了大学生对人生的感性认识。
  (二)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使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上一台阶。“桥贯中西”涉外志愿服务队依托学院语言学科优势、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优良的综合素质,为第四届专门用途英语研讨会、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英文演讲比赛、“荣泰杯”2015环唐岛湾12小时接力跑等大型赛事提供志愿服务,强化了大学生服务社会、青年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三)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了良好的进步平台,使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潜移默化中,团队协作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也得到提高。“桥贯中西”服务队通过进行为期三年的“公益餐厅志愿服务活动”、“志愿青春、义诊传情”等树立帮扶意识,从学会关心他人、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开始做起,从而延及关心整个社会和服务于人民的利益。
  四、高校大学生涉外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粗放
  青年志愿活动一般由组织者布置项目任务,调度人员,进行指挥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志愿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管理,缺乏自主能动性与创新性。由此,循规蹈矩的管理机制致使志愿者画地为牢,形成服从性与依赖性,不利于志愿者的自身突破与志愿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机制滞后
  在部分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筹措机制已较为完备,志愿者及志愿组织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也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如私人捐赠、公共部门等[3]。然而中国志愿组织,尤其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中各种保障机制滞后,如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奖励等经费来源不稳定等,而涉外志愿服务组织也同样处于尴尬境地。
  (三)培训机制非系统化
  高校在完成志愿任务的目标下,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大多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主要以短期培训项目为主)[4],在求发展的定位下对青年志愿者自身素质(责任心、组织归属感等)及普遍技能(涉外礼仪、急救措施等)等个性化培训的力度不足,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后期的监督与认证等环节也很少有机会参与。
  (四)项目建设不稳定
  高校青年志愿者大部分为大学生,多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专业素质,但由于志愿组织缺乏充分的统一管理和协调,缺乏强有力的培训引导,导致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不稳定,未能达到预期高、精、专的志愿服务层次[5]。而国外许多志愿者组织下有秩序分明的志愿项目管理,例如动物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网络科技类等,类型丰富,建设稳定。
  (五)风险管理不健全
  涉外志愿服务体系立法欠缺。德国有《奖励志愿社会青年法》,美国有《志愿服务法》,而中国志愿服务风险管理并不健全,缺少配套政策诠释志愿者的责任,拥护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中国对于志愿者多种保障机制的缺失,导致青年志愿者无法准确定位,无法明确维护权益。   五、高校大学生涉外志愿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研究
  (一)管理高效化
  构建志愿者资源储备库,根据成员专业、特长、兴趣等,本着“才尽其用”的原则,使具备不同素质的志愿者参加相应服务活动。同时在管理层面构建关系网络,使志愿服务工作向互联互通,共享共赢方向发展。在立法机制与资金保障机制的管理方面,应明确志愿者的利益范围,使保障志愿服务权利落到实处。
  (二)培训有效性
  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实战演练和团队建设是磨合志愿服务机制、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有效举措。随着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志愿服务也被诠释为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这就要求志愿者具备更高水平的服务知识与技能。
  因此,与活动内容配套的培训应定期举行,需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提高,如专门开设志愿者选修课程,将志愿培训常态化;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如采用远程培训、实践模拟、专家讲座等方式;培训内容全面化,如包括相关国家文化知识的通用培训、包括礼仪规范和急救技能的专业培训、包括区域构造和功能的场馆培训等;培训人员应有一定区分,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辅导”,如对骨干力量要着重培养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测试,不接受培训者不得上岗,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三)考核真实化
  对志愿者服务结果的考评,应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内容应包括志愿者服务的质量、数目、内涵、团队素质等方面,应本着真实合理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进行[6],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四)激励时效性
  完全的道德理想主义难以满足志愿者的期许,及时的激励是很有必要的。这体现在公正的精神嘉许与适当的物质奖励两个方面。
  (五)大赛实践化
  通过具体的大型赛事,特别是涉外大型志愿活动,志愿者身临其境的接受选拔与培训,经历障碍与挫折,发现问题与不足,诚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说法,志愿者的服务素质与能力会潜移默化的得到提高。
  六、结语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涉外志愿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研究,总结国内高校涉外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现状,借鉴国外高校志愿服务先进经验、为我作用,探索高校涉外志愿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对策,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傳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对将我国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文由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涉外志愿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研究”(15SAQ044)资助
  参考文献:
  [1]杨翊.涉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的要求及培养方法—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D].南开大学,2011
  [2]练月琴.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3]元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J].社区,2005(4)
  [4]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5]蔡建淮.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N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
  [6]于寒.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考试周刊,2011(5)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杨军,女,四川武胜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聪,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为了解理工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
期刊
作者简介:王婧如(1987-),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摘 要:“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之一。但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历来存在着分歧,笔者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目的;职业生涯规划;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160-02  在
期刊
作者简介:谢宗勇(1992-),男,土家族,湖北建始人,田径国家一级裁判,重庆电信职业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研究方向:户外拓展培训。  摘 要: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健康中国升级为国家战略之后再一次引起社会反响。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将“互联网+”与“休闲体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校
期刊
作者简介:陈婷(1981.2-),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  摘 要:随着近十年来中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建筑装饰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年年攀升,装饰专业毕业生的入职尴尬与市场需求形成了矛盾的对比,创建“教.学.做”一体化建筑装饰专业课程建设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所需。  关键词:建筑装饰;实践;做法  中图
期刊
作者简介:许乐乐(1990-),女,山东聊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采取的短期集中培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今天所有的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师要接受足够的教育,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校本教师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探讨校本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来引起教育界对校本教育的重视,
期刊
作者简介:王娟莉(1989-),女,陕西咸阳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王文奎(1959-),男,陕西安塞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摘 要:近几年农村基础教育受国家政府相关教育政策协调等因素的干扰,出现教师多学生少比例失调的现象。这不仅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文以陕西省X县
期刊
作者简介:王颖(1995-),女,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摘 要:高等院校的多校区办学存在许多劣势,包括:各校区资源共享困难、管理效率低下和校区之间信息沟通滞后等问题,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能够克服这些劣势。本文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探讨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运营模式系统,为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大学生事务服
期刊
作者简介:姜倩(1993-),女,汉族,河南人,研究生,硕士,浙江大学,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摘 要:本研究主要对浙江大学全日制留学生进行调查,探析来华留学生的职业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高校开展留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240-01  一、引言
期刊
作者简介:付军明(1989-),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原理)。  苟晓玲(1990-),女,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原理)。  摘 要: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中的问题。但有关教育的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并不真正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教育研究中明确研究方向,目的和价值。其中,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
期刊
作者简介:于彭涛,男,汉族,河南滑县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摘 要:文章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现状,结合某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的具体情况,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郑州市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及某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现有资源、师资和专业特色,针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专业设置建议,使学院专业设置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