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法令纹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o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校园流行办文学社,喜欢诌点歪诗的我加入了班里的启明星文学社,那时候我上高中一年级,教我们物理的班主任老师刚刚分配来,喜欢新鲜事,对我们很宽容。
  我们的社长其实并不擅长写作,他只是热心班务活动,喜欢热闹吧,反正就将几个学习不专一的同学捏到了一块儿。
  文学社并不徒有其名,我们有刊物。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印机,刊物是油印小报,先刻蜡板,为了美观,美编很辛苦,用铁笔在蜡纸上噌噌地涂,有点刻板画的感觉。然后再用油墨一张张滚出来,油墨味道很浓,每个沾过油墨的人身上总有挥之不去的味道。一提起那个年代,浓浓的油墨味道便席卷而来,鼻子的记忆比脑子更久远,对我来讲,就是这样。
  文学社社长大名尉安生,个头不高,瘦削的脸上有两道明显的法令纹,他说话的语速与手下的活儿一样慢条斯理,在我的记忆里,似乎找不到他发脾气的印象,最多只是阴着脸不说话,这是他愤怒的极致表现。文学社时间不长,最多一年,高二分科后,掺和了另一个班的同学,文学社塌了半个天,这事就停了。我与他都选择了文科,友谊则持续了下来。
  依当下的标准衡量,安生与官二代有点沾边儿,他父亲是县农机公司经理,这也为他后来考取侯马平阳机械厂创造了条件。那时候我们这些有条件考技校的学生都有后路,所以学习不下苦功。
  后来安生考上了技校。那年暑期,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可以不用和我们一样辛辛苦苦走校了,而是去另一个城市的技术学校为今后的职业练功夫。
  记得他似乎在北街学校门口租了间门店,具体做什么生意忘掉了。因为有文学的一线之缘,加上他性情温和,好打交道,他身边混了不少人。白天他做生意,黄昏,我们一群文艺青年便可以在他的门店前侃山侃水。小城旮旯里龟缩着不少录像厅,有些录像厅可以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放色情片招徕顾客,看录像不要身份证件,只要掏钱就行。我们没钱,还自视清高,宁可围在一起说一些令人发笑的疯话,也不屑于钻到录像厅里闻那些没文化人的汗臭味儿。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怀着小九九。
  高中肄业后,开始一段时期我在安生二姐夫的食品门市部打工,安生是老来子,二姐比他大许多,姐夫把他当晚辈关心。那时候他在侯马职工学校的日子过得很舒坦,他本来就是文学的边缘人物,我们的聊天转移到他的学校。那时候他们乘火车往返洪洞至侯马,渐渐地,跟着学长学会了逃票,将乘坐过的旧票撕开处小心地粘接好,再用清水将上面的时间浸泡掉,然后盖上自己仿制的日期章,最后用熨斗弄平整。安生做事认真细致,这事基本他就承包了。当然安生也有不开心的话题,他告诉我,同乡的女同学如何被外地男同学耍弄,替老乡丢尽了脸面。每次谈起这些事情,他的脸色仿佛愈加苍黄,鼻息重重的,还掩着嘴一阵阵地咳。我觉得他未免有些矫情,心里暗暗发笑,同时还生他的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生他的气,大约是嫌他婆婆妈妈沾了太多的女人习气吧。
  我辞掉门市部工作后,大约有一两年没见过安生,那时候大家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各自有了新的生活和圈子,虽然同住小城,沒有事由还是很难聚到一处,何况他在外地工作和学习。
  忽一日他来找我,平素他很少窜门的。他先是生疏地张开嘴干笑,然后有些不自然地说:“西贝,我调回来了。”看着我满脸狐疑,接着又重复说:“调回来了。”话里带着落寞,似乎有些无奈和不甘的意味。安生父母年事已高,对儿子疼爱有加,大约是怕他在外受苦吧,留在身边到底放心。其实,那时候他调回洪洞大约是生病的原因,我是个粗心人,看着他还是老样子,虽然有些蔫,但他一直就这样,便没多想。
  有朋友在身边当然高兴,我们虽然不谈文学了,但他古道热肠,我性情冷,一热一冷,处事反倒相安。
  那时候我们都还没结婚,白天上班,晚上凑在一起聊天,喝酒,打扑克。父亲在某单位有一间办公室,晚上变成我的卧室,便成了朋友们相聚打闹的地方。安生也参加,只是不熬夜,也不打扑克下象棋,只是在一旁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张开嘴巴呵呵地笑,有时掩着嘴巴咳。他个头本就不高,背却不挺,走路略有些驼,带着女人味轻来轻去。
  后来玩伴个个相继收拾新房准备结婚,安生给大家接电线、滚涂料,干得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当然都是利用工作之余加班,有时候连顿饭也赚不了;替朋友分忧解愁倒似乎是他的职责,他脾气那么好,做事又持久用力,又没有闲言碎语,只是为得混在一起开心快乐。我们从没看到他疲惫后的厌倦情绪,其实那时候他应该已经病了好长时间了。
  由于他调回来是迫不得已,新工作与他学的技术无关,因此他并不太适应,很少听他谈起自己的工作和同事。后来,单位不景气、亏损、人员分流、下岗,全让他赶上了,他不得不回了家。那时候他已结了婚,妻子单位不错,他赋闲在家,身体状况出现了问题,一度在家休养,人消瘦了,本来话就少现在更少了,偶尔见到朋友,多是生分地笑笑,轻言轻语,轻拿轻放,更女人气了。
  老母亲开了一家寿衣店,闲不住的安生操起剪子给母亲做下手,本来对付钢件的手拿起了柔软的布料,虽然心细如丝,但钢与布会在一个男人的心里产生截然反差。安生是一个讲情面的男人,每次见到戴着袖套围着护裙的他时,我心里总是怪怪的;他倒装得很自然,努力为朋友下台阶、扳面子,然而心中的苦楚和恼恨却怀在心里,用在噌噌地剪刀上。他母亲说:“每遇不顺心,我家安生的剪子很使劲儿,就像赌气,怕他剪坏布,又不敢提醒,担心他心里更受屈。”
  有一段时间,安生的身体恢复得相当不错了,人胖了些,气色也好了许多,几乎见不到他捂嘴咳嗽的动作了。大约不想将自己托付给裁剪寿衣的工作中,安生托朋友给他介绍临时工。后来他姐夫给介绍到一家金融单位写材料,从此拿剪子的手又拿起了钢笔。
  写材料是份苦差事,劳心又劳力,他半路出家,做事又不敷衍,只好整夜整夜加班。工作定稳后,我很替他高兴。他的单位在市里,我专门约了朋友去看他。单位没住房,他在单位附近租赁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房子窄得只能放一张床,阴暗潮湿。单位没食堂,每天早晚他自己做点简单的饭菜将就,中午在街上吃面。我们多少有些担忧,但他看起来很满意。   “慢慢熬吧,”他似乎好不容易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会越来越好的。”他笑得空空的,一点儿没底气。走在他的身旁,我能感觉到他对走出去的渴望以及坚持下去的心劲儿。
  归途中,我与朋友一路无言。
  某日,在街上碰到安生。
  “噢?怎么没上班?家里有事?”
  “不去了。”他如释重负。
  “什么时候?”
  “有一段时间了。”他面容有些憔悴。
  我怕他有难言之隐,便打了几声哈哈告辞了。
  又过了许久,我去驾校报名学开车,碰见他。原来他考驾照通过了,来拿驾照。他开着一辆崭新的灰色标致,车子擦得油光发亮。车里坐着他的妻子。
  指指妻子又指指自己,安生说:“专职司机!”嘴张得很大,法令纹很深。
  原来辞去工作后,安生在家又休养了一段时间,身体无大碍了,妻子怕他无所事事憋坏身子,恰好单位给她配了一辆矫车,她不会开,便出主意让他学车。他也乐意,便当了专职司机。
  大概有一年吧,去他家,我见桌子上摊着一摞字帖,原来专职司机不干了,成了专职书法爱好者,还跟我聊他的练字心得,一笔一画,须有出处才行云云。何曾想,他这宅男一直做到终了。
  那年春节,几个同学结伴去他家,他人不在,妻子也不在,他老母亲颤颤巍巍地招待我们,递烟,要泡茶,被我们制止住了。话还没出,老母亲泪已流下来了,我们便知大事不妙。才知道安生住进省城传染病医院,春节也没能回来。
  省传染病医院在远郊,空空荡荡的院子里几乎看不到人影,那是一个干冷的季节,病房里空调呼呼的热风吹得人憋闷。安生吸着氧,躺在病床上,气色没倒,倒是妻子倦意沉沉,见到我们,笑得敷衍。
  安生张着嘴,露着牙,老样子的呵呵笑:“这里医疗条件算是最好的了,医生说了,如果这里没办法国内就没办法了。”他像是宽慰自己。
  我们的心都沉沉的,尽量装出不在意的样子,我说:“你这不算什么毛病,别瞎想,好好养着吧,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然后就是一阵子的沉默,他依然张着嘴、露着牙齿笑,法令纹又深了一些。
  返回途中,我的手机嘀嘀响了几声,他发过来一条短信:谢谢!
  出院后的安生靠吸氧度日,我每次去看望他,他都在卧室躺着。由于经常在家宅着,他的脸色有些苍白,我们似乎没有了共同语言,对于某一事件的认识,他的态度执拗,观点偏激,甚至幼稚可笑,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他似乎渴望与人争论,渴望更多地了解当下社会。面对他性格的变化和体质的羸弱,我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无奈,更多的时候,我不去打扰他,让他安静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脆弱得不仅仅是身体,还有精神。他已經禁不得情绪的风吹草动了。
  某一天,朋友打来了电话:“安生不在了。”
  我“哦”了一声,知道这一天终会来的,只是遗憾他走得太早了,他那年愈八旬、发如雪丝的双亲还得送他。
  我们赶到的时候,他大哥帮他穿寿衣,他的脸色健康着,身体不仅不瘦,还有些许赘肉。陡然,我发现他脸上的法令纹神秘地消失了,似乎当初只是留在纸上的两道折痕。
其他文献
这时候,再忧郁一点就好了  什么颜色的傍晚?让一个人在水边独步  且漫无目的。最后一群飞过的麻雀  也无法吵醒顺序沉睡的路灯  这,如梦一般模糊的情节  不用找任何借口  落日,就可以勾勒出湖面的沧桑  微波掠过我  太多过于现实的部分从我的躯体里荡漾出来  有些逃到一枝落花的初始里  有些逃到流水的欲念里  有些,无处可逃  ——他们,只有  等路灯亮起来  躲进自己乌黑的影子里  与虚空的夜一
期刊
“有钱花,种棉花!”  父亲种棉花的热情无人能比。  谷雨前后,父亲会选一块肥沃的土地精心育苗,我们叫它“营养杯”。待到麦子割完,父亲便套上牲口把麦茬耘起来,然后把“营养杯”整整齐齐移栽进满是麦茬的农田,一场雨,一遍肥,不到二十天光景,曾经的麦田就变成了碧绿碧绿的棉花地。  秋季的农作物棉花最吃功夫,懒人种不得棉花。从棉花半尺高,田间管理就得跟上,锄草、浇水、施肥、打岔、掐顶、捉虫、喷农药……样样
期刊
夜阑人寂,我一个人坐在海边听潮水拍岸的声音,深邃的星空下不时有飞机“轰轰”地从头顶飞过。我的一篇参赛作品《怀念父亲》无意摘取桂冠,有幸来三亚领奖,才得以坐在海边,万物放下,感受海的辽阔。  我把鞋子脱掉,放在沙滩上,彳亍于海边,任海水拍湿我的裙裾,打开我思父的情结,如南海波涛汹涌。  从记事起父亲一直把我当作小公主宠我……  浅夏,我把扎秀发的橡皮筋套在手腕上,手腕因此而被勒出了一道浅浅的勒痕,父
期刊
域外的沙尘被风扬起,浮在半空  像悬挂着一面警示的旗帜  今天,大阴山显得名副其实  横亘于不远处,神秘而且隐忍  它们几乎寸草不生  我琢磨着,人们朝圣般的崇敬  一定源于它千里绵延  其雄伟,类如一道起伏跌宕的天然长城  但是很难想象  风,究竟是怎样翻越过了铁壁铜墙  而山下的羊群和马匹  又是怎么做到了如此繁荣昌盛  那些羊群和马匹,我感觉  它们一口口啃啮的  不是草原,而是足以击退高寒
期刊
红豆杉  在松树家族,红豆杉是栋梁之材  没有一双慧眼,参天的红豆杉  也只是一棵普通的松树  手工或者电动  将一棵数百年的红豆杉  化整为零,那就是一堆木柴  几个小凳,一件家具  只有读懂了它的皱纹、年轮  骨头里的香气,红豆杉  才会成为至尊无上的木制珍品  紫杉醇,红豆杉最硬核的底气  能轻易刺穿,身体上的绝症和疼痛  让隐于深山的红豆杉,从一棵松木  抬升到神的高度  榧木  將一节榧
期刊
萤火虫勋章  哑巴和疯子是兄弟。  哑巴哥哥就像疯子弟弟的影子,走哪跟哪。  疯子一犯病,哥俩就掉个个儿,疯子弟弟成了哑巴哥哥的影子,走哪跟哪。  疯弟弟一年四季天天穿军装,左胸前别了一大片勋章。疯子高兴的太阳,就是从这片勋章里升起的,而军装,则是太阳照耀下的大地,或者说,这就是茂盛生长的大片大片的庄稼,没这个,疯弟就不能活。  勛章的光芒一闪一闪,直刺眼睛。每每有好奇的人上前看,疯子就夸张地挺高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一年又要过去了。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但几乎忘得干干净净,唯独那只青蛙还在我的心里跳跃着。  2020年春节的前四天,我从稻乡五常市回来,与我一同走进家门的还有一只青蛙。去五常是因为我和几位文友去卫国乡亿农合作社采风,几百里地捧回一只青蛙,纯粹为了外孙子。  卫国乡亿农合作社理事长高国春特别热情好客,招待我们的都是丰盛的农家宴,主食当然是他们社里自己生产的稻花香大米,名曰
期刊
对故乡的莲花山早有耳闻。  她地处我的家乡江西鄱阳,集森林、古树、幽壑、溪泉、古寺庙、江南典型民宅、红色苏维埃政府遗址于一体,有碧绿清新的军民水库,原始古朴的生态民情,青砖黛瓦的古老村落……既有高山峻岭的粗犷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清丽,处处彰显着乡村安静古朴的美丽。  大自然用她的神奇之手,在大山大湖的交汇点摆上盆景似的莲花山,是有意让精致衬托豪放,抑或是用秀美点缀壮丽?  站在山底仰望,天空像
期刊
一  那天,屋里闷得像个蒸笼,电风扇有气无力地哼哼着。楚不赔端起酒盅,滋溜一口,那清清的米酒就带着香味,穿过他的肠胃,泛起灼灼的力量来。他红着眼睛,看着女儿楚豆,说:“爹今天把话撂到这儿,那个孙二槐,你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  爹的话如一声闷雷,炸的楚豆晕头转向。爹向来说一不二,楚豆知道,自己的婚事这就是定下来了。楚豆几乎要窒息。她捋了捋胸口,呼出一口浊气,推开纱门,来到院子里。院子里的木栅栏攀
期刊
野地环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在艾蒿和芦苇的缝隙,寻找野地环  芦苇的姿势似扬起的围脖  裹住我胸前的寒凉  而艾蒿用它的青蒿素  严格控制我腿部的曲张  我本想说,我挖点野地环是多么不容易  在河岸,野地环被搬家数次  经年未见阳光  遭遇久旱,积蓄的精髓亦难以长大  我概是夏初发现这片野地环的  那阵儿,它们在野地开着小黄花  一种生力或说再生力在我眼前炫耀  城与河之间,除一个流浪的我  它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