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著名文艺批评家柄谷行人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文学批评思想对文学理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文学批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日本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柄谷行人 文学批评 跨越式批判
柄谷行人是日本现代三大文艺批评家之一,其文学批评代表当前日本后现代批评最高水准。代表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980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至今已再版25次。柄谷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颇具争议的左翼文艺批评家。其著作颇丰,如《意识与自然》(1969)、《马克思之可能性的中心》(1974)、《意义这种疾病》(1975)、《内省与溯行》(1980)、《作为隐喻的建筑》(1981)、《语言、数、货币》(1983)、《批评与后现代》(1984)、《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2001)、《现代文学的终结》(2005)、《迈向世界共和国》(2006)等。
柄谷行人文学批评思想对文学影响深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表现。
一、“跨越式批判”是柄谷行人文学批评理论核心。“跨越”包含两层面意思,即以超越学科的综合性眼光剖析现代社会和思想,以及批判立场的不断“移动”。其以一种审视眼光看待文学,进行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己的双向思维活动,在实现自我突破的同时扬弃对方。柄谷本人在三十余年批评活动中,不断在实践这种“跨越式批判”理念。“跨越式批判”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以一种综合性眼光剖析现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曾说过,“批评”不在于以什么为对象,而在于态度。常采用类比等方式从不同学科角度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相通的深层结构,从而解构出被分割在各学科中的知识谱系。另外,柄谷的“跨越”还表现在批评立场的不断“移动”。柄谷认为,真正的思想家并不固守某种一成不变的立场或主义,总是针对具体对象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批评立场和策略。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1974年发表《马克思及其可能性的中心》至2001年出版《跨越式批判—康德与马克思》,马克思始终是柄谷最关心的思想家之一。柄谷着眼于《资本论》,试图从中发现“马克思及其可能性的中心”。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剖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细胞”的杰作,柄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与解读,尤其对“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柄谷认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前提是他发现了商品的价值体系。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自身或“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整个商品价值体系决定的。因此,商品的剩余价值无法在同一价值体系中获取,必须在两个不同价格价值体系之间进行“交换”才能出现价格差异,以致产生剩余价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柄谷文学批评理论之特色。
三、“文学起源溯源”文学批评理论。在柄谷的文艺批评著作中,代表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最重要。该书后记中,柄谷强调必须把“日本”、“现代”、“文学”、“起源”加上括号,表示这些概念的内涵都有必要进行反思。他从“起源”上对日本近代文学的不证自明性提出质疑,从被颠倒的事物现象中观察深刻隐藏起来的“起源”。该著作中,引人瞩目的是一系列“发现”,即风景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内部世界的发现、自白制度的发现、病的发现等。柄谷强调,“风景”也好,“儿童”也罢,都不是原本存在的“物”,而是对不曾存在的东西使之具有“普遍性”之后,让人们感觉它就这样一直存在过。柄谷认为这是一个颠倒,今天应该重新溯源,把这种颠倒“正立”过来。究其实质是重新反思日本在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接受西方话语而产生的“近代”意识,今天应该对其重新审视。柄谷谈到,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很明显是在“风景”中确立起来的。因为写实主义描写的虽是风景及作为风景的平凡人,但这样的风景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外部,而须通过对“作为人类疏远化了的风景之风景”的发现才得以存在。因此,风景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联结的。
四、柄谷关注的另一问题是日本现代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日本现代文学史中,文学往往被描述成反抗国家政治、守护个人自由的一方净土。柄谷在《起源》中指出:“今天的文学史家称赞明治时代文学家的勇敢斗争是为了现代自我确立’时,实际上只能对渗透于我们之中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追认。”继续指出“在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追随国家者与追随‘内面者’只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而已”,两者之间存在共谋关系。关于现代文学与国家之间的共谋关系问题,柄谷在1990年代从日本现代民族国家起源角度进行更深入分析与批判。从这一角度出发,他陆续写了《日本殖民主义的起源》、《帝国和民族》等文章,批判日本现代殖民主义,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死灰复燃。
综上,日本文艺批评界的柄谷行人对日本现代文学有着独到见解。从《反文学论》(1979)、《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980)、《现代日本的批评(昭和篇)》(1997),直至《现代文学的终结》(2005),无不展示着柄谷对日本文学的极度关心。特别是《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和《现代文学的终结》两本著作,更表现了柄谷对日本文学的反思与忧虑。文学研究界对柄谷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赵京华已将其早期名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译介到国内。熟悉此书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大概都不会否认初读时的震惊体验。如今,他在书中提出的“风景之发现”、“认识的装置”、“病之意义”、“儿童之发现”等理论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其“跨越式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起源溯源”文学批评理论、自白制度、日本现代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了日本文学批评新时尚。
参考文献:
[1][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三联书店,2006.
[2][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跨越式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王志松.跨越式批判——柄谷行人的文艺理论及其批评活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
[4]海青.被遗忘的现代性——评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J].文艺研究,2004(5).
[5]郑润良.对《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几点质疑[J].现代语文,2006(12).
[6]陈根发.论柄谷行人“阅读马克思”[J].北方法学,2007(4).
[7]赵京华.与柄谷行人一起重读《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J].博览群书,2005(11).
[8]欧小林.柄谷行人的“现代文学”含义探索——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终结》[J].安徽文学,2010(1).
[9]张磊.柄谷行人:在言语与民族之间——民族问题的一例个案[J].世界民族,2006(3).
关键词: 柄谷行人 文学批评 跨越式批判
柄谷行人是日本现代三大文艺批评家之一,其文学批评代表当前日本后现代批评最高水准。代表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980年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至今已再版25次。柄谷是日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颇具争议的左翼文艺批评家。其著作颇丰,如《意识与自然》(1969)、《马克思之可能性的中心》(1974)、《意义这种疾病》(1975)、《内省与溯行》(1980)、《作为隐喻的建筑》(1981)、《语言、数、货币》(1983)、《批评与后现代》(1984)、《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2001)、《现代文学的终结》(2005)、《迈向世界共和国》(2006)等。
柄谷行人文学批评思想对文学影响深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表现。
一、“跨越式批判”是柄谷行人文学批评理论核心。“跨越”包含两层面意思,即以超越学科的综合性眼光剖析现代社会和思想,以及批判立场的不断“移动”。其以一种审视眼光看待文学,进行一种由此及彼、由彼及己的双向思维活动,在实现自我突破的同时扬弃对方。柄谷本人在三十余年批评活动中,不断在实践这种“跨越式批判”理念。“跨越式批判”在打破学科界限的同时,以一种综合性眼光剖析现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曾说过,“批评”不在于以什么为对象,而在于态度。常采用类比等方式从不同学科角度揭示出隐藏在其背后相通的深层结构,从而解构出被分割在各学科中的知识谱系。另外,柄谷的“跨越”还表现在批评立场的不断“移动”。柄谷认为,真正的思想家并不固守某种一成不变的立场或主义,总是针对具体对象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批评立场和策略。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1974年发表《马克思及其可能性的中心》至2001年出版《跨越式批判—康德与马克思》,马克思始终是柄谷最关心的思想家之一。柄谷着眼于《资本论》,试图从中发现“马克思及其可能性的中心”。由于《资本论》是一部剖析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细胞”的杰作,柄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认识与解读,尤其对“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进行重新解读。柄谷认为,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前提是他发现了商品的价值体系。商品的价值不是由商品自身或“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整个商品价值体系决定的。因此,商品的剩余价值无法在同一价值体系中获取,必须在两个不同价格价值体系之间进行“交换”才能出现价格差异,以致产生剩余价值。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柄谷文学批评理论之特色。
三、“文学起源溯源”文学批评理论。在柄谷的文艺批评著作中,代表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最重要。该书后记中,柄谷强调必须把“日本”、“现代”、“文学”、“起源”加上括号,表示这些概念的内涵都有必要进行反思。他从“起源”上对日本近代文学的不证自明性提出质疑,从被颠倒的事物现象中观察深刻隐藏起来的“起源”。该著作中,引人瞩目的是一系列“发现”,即风景的发现、儿童的发现、内部世界的发现、自白制度的发现、病的发现等。柄谷强调,“风景”也好,“儿童”也罢,都不是原本存在的“物”,而是对不曾存在的东西使之具有“普遍性”之后,让人们感觉它就这样一直存在过。柄谷认为这是一个颠倒,今天应该重新溯源,把这种颠倒“正立”过来。究其实质是重新反思日本在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接受西方话语而产生的“近代”意识,今天应该对其重新审视。柄谷谈到,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很明显是在“风景”中确立起来的。因为写实主义描写的虽是风景及作为风景的平凡人,但这样的风景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外部,而须通过对“作为人类疏远化了的风景之风景”的发现才得以存在。因此,风景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的,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紧密联结的。
四、柄谷关注的另一问题是日本现代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日本现代文学史中,文学往往被描述成反抗国家政治、守护个人自由的一方净土。柄谷在《起源》中指出:“今天的文学史家称赞明治时代文学家的勇敢斗争是为了现代自我确立’时,实际上只能对渗透于我们之中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追认。”继续指出“在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追随国家者与追随‘内面者’只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而已”,两者之间存在共谋关系。关于现代文学与国家之间的共谋关系问题,柄谷在1990年代从日本现代民族国家起源角度进行更深入分析与批判。从这一角度出发,他陆续写了《日本殖民主义的起源》、《帝国和民族》等文章,批判日本现代殖民主义,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死灰复燃。
综上,日本文艺批评界的柄谷行人对日本现代文学有着独到见解。从《反文学论》(1979)、《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1980)、《现代日本的批评(昭和篇)》(1997),直至《现代文学的终结》(2005),无不展示着柄谷对日本文学的极度关心。特别是《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和《现代文学的终结》两本著作,更表现了柄谷对日本文学的反思与忧虑。文学研究界对柄谷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赵京华已将其早期名作《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译介到国内。熟悉此书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大概都不会否认初读时的震惊体验。如今,他在书中提出的“风景之发现”、“认识的装置”、“病之意义”、“儿童之发现”等理论概念令人耳目一新。其“跨越式批判”、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学起源溯源”文学批评理论、自白制度、日本现代文学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引领了日本文学批评新时尚。
参考文献:
[1][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三联书店,2006.
[2][日]柄谷行人,著,赵京华,译.跨越式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王志松.跨越式批判——柄谷行人的文艺理论及其批评活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2).
[4]海青.被遗忘的现代性——评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J].文艺研究,2004(5).
[5]郑润良.对《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几点质疑[J].现代语文,2006(12).
[6]陈根发.论柄谷行人“阅读马克思”[J].北方法学,2007(4).
[7]赵京华.与柄谷行人一起重读《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J].博览群书,2005(11).
[8]欧小林.柄谷行人的“现代文学”含义探索——从《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到《现代文学的终结》[J].安徽文学,2010(1).
[9]张磊.柄谷行人:在言语与民族之间——民族问题的一例个案[J].世界民族,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