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状浅析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于漪曾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然而,20年来,这种“慌急慌忙”的毛病并没有完全消失,“把棒掉到地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有不少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小学方面来说:
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
2.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
3.相对来说,小学老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
4.部分老师甚至牵得过多,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
5.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二)从中学方面来说:
1.学习科目突然增多,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2.在教与学方面,中小学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小学生学习往往容易处于被动,中学生如果缺乏自觉性、独立性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计划不周密,顾此失彼。
4.偏科或“欠债”,积重难返。
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四点,其中还有很多重要原因要在老师身上找。因此,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找差异
接到科研课题任务后,学校五六年级的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迅速明确了初步目标:首先必须逐字逐句地学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的教学目的同中学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通过互相听课的方法,使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和中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互相学习,找差异,彼此沟通,并制定出一套适合衔接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我们主要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语文练习和试卷中找差异。
三、找对策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将我们火炬全体老师在这一阶段心得与体会归纳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等习惯。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施素质教学总的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全新的一切,老师应当放慢教学速度,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如:举行知识小竞赛,在情境中品味文章,排演课本剧等。
3.中小学生语文老师要加强沟通。勿庸讳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沟通,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其一,共同阅读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书、刊、报。其二,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有时,还可以把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研活动放在一起,把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学纳入一个体系中研究。其三,经常性的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 四、课例分析,“不妨让小学生认识中年闰土”
接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后,中学老师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他们听了一堂六年四班詹宝懿老师的课--《少年闰土》。
宝懿老师的课很实在,教学线条明快,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并能落实教学要求,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学习氛围浓厚。
中学老师就衔接角度,针对几个教学环节提出了一些看法: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
《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刺猬”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通过外貌描写,体会人物特点。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在这堂课上,宝懿老师把找到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学生们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深蓝的天空下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让学生在头脑中依据文字构想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从衔接的角度,我们认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方式仍以感性思维为主,但是也要有所拔高。可以在找到并读出外貌描写的语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闰土进行评价,如“健康、勇敢”等,让学生的学会概括和评价,既是思维的训练也是情感的体验。
同一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众所周知,《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而在中学阶段,学生仍要学习《故乡》一文。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仍以闰土为主要人物,对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和神态都有着传神而深刻的刻画,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差之极大的对比描写,揭露当时社会对农村小农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环节,教师不妨大胆拓展,提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这样一个健康可爱少年闰土长大是什么样子,命运如何?然后将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读给或者在屏幕中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读完后必定要问,为什么闰土会变化那么大?教师可以乘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故乡》,既拓宽了阅读面,更为今后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一个漂亮的伏笔,这样衔接,秋水无痕,浑然天成,岂不是好?
其次,我们参阅了本课的作业,发现在拓展阅读环节中就有《故乡》中关于中年闰土的选文阅读题,这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编题者已经瞻视到本文背后深厚的文学背景,并予以衔接。但这是一个提高题,若没有教师在作业前的提点,很多学生会有突兀的感觉。
就课堂教师的评价语言来看:一节课下来,学生有发言精彩的,有朗读声情并茂的,教师都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很受鼓励。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判别和领悟能力已经相当强,老师除了鼓励之外何不妨将表扬具体一些呢?比如“你的回答能够抓住中心,并善于应用关键字,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比如“你的声音很好听,很适合朗读这类文体的文章”……这样的评价,很具体,既让学生明白自己很棒,又很清楚自己为什么棒,棒在哪里。对其他的学生也起到很明确的引导作用,而且相信学生也逐渐会模仿教师的这种语言,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而深刻起来。
语文教学衔接需研究和探讨的很多,还要从课标、课堂、作业、评价……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以上两点不过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的一分感受,拙词浅见,权做抛砖引玉。
五、困惑与问题
1.由于不同的年龄段特点,小学生更乐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却较少在课后主动学习。这与中学阶段自主、自觉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小学老师该如何就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衔接?
2.小学注重学习常规的培养,中学侧重知识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衔接上还有很大落差,尚待研究。
对中小学语文衔接上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以上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一点点总结和回顾,实显粗拙,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衔接问题,于漪曾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方,“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然而,20年来,这种“慌急慌忙”的毛病并没有完全消失,“把棒掉到地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有不少小学阶段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从小学方面来说:
1.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
2.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
3.相对来说,小学老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
4.部分老师甚至牵得过多,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
5.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
(二)从中学方面来说:
1.学习科目突然增多,学生一时适应不了。
2.在教与学方面,中小学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小学生学习往往容易处于被动,中学生如果缺乏自觉性、独立性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
3.学习计划不周密,顾此失彼。
4.偏科或“欠债”,积重难返。
造成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四点,其中还有很多重要原因要在老师身上找。因此,怎样抓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找差异
接到科研课题任务后,学校五六年级的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迅速明确了初步目标:首先必须逐字逐句地学好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的教学目的同中学的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为中学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识字、看书的能力,掌握常用汉字,初步打好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这就说明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连贯性,学习的过程有着连续性。如果把培养学生比作盖楼,那么小学就是地基,这个地基打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通过互相听课的方法,使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和中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互相学习,找差异,彼此沟通,并制定出一套适合衔接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我们主要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语文练习和试卷中找差异。
三、找对策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自然感到学习吃力,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与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愿望将会减退,甚至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语文教学上的脱节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改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加强中小学衔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将我们火炬全体老师在这一阶段心得与体会归纳如下: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升入中学后能迅速适应中学的学习。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书写规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确的习惯;养成课外读书看报等习惯。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二)中学语文教学应在“过渡期”放慢脚步,采取半扶半放方式;教师从实施素质教学总的目标出发,积极更新课堂教学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1.在初一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初一新生面对全新的一切,老师应当放慢教学速度,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如:举行知识小竞赛,在情境中品味文章,排演课本剧等。
3.中小学生语文老师要加强沟通。勿庸讳言,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沟通,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其一,共同阅读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书、刊、报。其二,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有时,还可以把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研活动放在一起,把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学纳入一个体系中研究。其三,经常性的听课、评课和说课活动。 四、课例分析,“不妨让小学生认识中年闰土”
接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后,中学老师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他们听了一堂六年四班詹宝懿老师的课--《少年闰土》。
宝懿老师的课很实在,教学线条明快,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并能落实教学要求,整堂课学生发言积极,学习氛围浓厚。
中学老师就衔接角度,针对几个教学环节提出了一些看法: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解决“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
《少年闰土》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七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刺猬”等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通过外貌描写,体会人物特点。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在这堂课上,宝懿老师把找到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学生们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深蓝的天空下有一轮金黄的圆月……”老师让学生在头脑中依据文字构想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从衔接的角度,我们认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方式仍以感性思维为主,但是也要有所拔高。可以在找到并读出外貌描写的语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闰土进行评价,如“健康、勇敢”等,让学生的学会概括和评价,既是思维的训练也是情感的体验。
同一环节,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众所周知,《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而在中学阶段,学生仍要学习《故乡》一文。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仍以闰土为主要人物,对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和神态都有着传神而深刻的刻画,其目的就是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反差之极大的对比描写,揭露当时社会对农村小农经济的破坏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一环节,教师不妨大胆拓展,提问学生是否想知道这样一个健康可爱少年闰土长大是什么样子,命运如何?然后将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读给或者在屏幕中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学生读完后必定要问,为什么闰土会变化那么大?教师可以乘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故乡》,既拓宽了阅读面,更为今后初中阶段的学习作一个漂亮的伏笔,这样衔接,秋水无痕,浑然天成,岂不是好?
其次,我们参阅了本课的作业,发现在拓展阅读环节中就有《故乡》中关于中年闰土的选文阅读题,这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编题者已经瞻视到本文背后深厚的文学背景,并予以衔接。但这是一个提高题,若没有教师在作业前的提点,很多学生会有突兀的感觉。
就课堂教师的评价语言来看:一节课下来,学生有发言精彩的,有朗读声情并茂的,教师都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很受鼓励。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的判别和领悟能力已经相当强,老师除了鼓励之外何不妨将表扬具体一些呢?比如“你的回答能够抓住中心,并善于应用关键字,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比如“你的声音很好听,很适合朗读这类文体的文章”……这样的评价,很具体,既让学生明白自己很棒,又很清楚自己为什么棒,棒在哪里。对其他的学生也起到很明确的引导作用,而且相信学生也逐渐会模仿教师的这种语言,从而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而深刻起来。
语文教学衔接需研究和探讨的很多,还要从课标、课堂、作业、评价……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以上两点不过是我们在听课过程中的一分感受,拙词浅见,权做抛砖引玉。
五、困惑与问题
1.由于不同的年龄段特点,小学生更乐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却较少在课后主动学习。这与中学阶段自主、自觉的学习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小学老师该如何就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衔接?
2.小学注重学习常规的培养,中学侧重知识的拓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衔接上还有很大落差,尚待研究。
对中小学语文衔接上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只是迈出小小的一步,以上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一点点总结和回顾,实显粗拙,望各位领导和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