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细胞型肝癌的CT诊断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3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型肝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术前CT影像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①CT平扫为单发分叶状低密度肿块影、巨块型密度不均匀。②增强扫描病灶基本CT征象:增强早期边缘性强化或延迟强化区;无强化区。
  关键词: 胆管细胞型肝癌 CT 诊断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6~67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隐痛、渐进消瘦就诊。其中10例伴食欲减退、乏力, 6例腹痛伴发热,4例无自觉症状,经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3例伴黄疸,3例上腹部可触及包块,4例既往曾患慢性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12例甲胎蛋白(AFP)为阴性,4例甲胎蛋白升高。
  影像学检查:CT检查设备为SCT-7000TX螺旋CT机,增强扫描造影剂用量1~1.5ml/kg体重,以3ml/秒静脉推注,给予动脉期、静脉期、酌情延迟10~30分钟多期重复扫描。
  
  结 果
  
  CT平扫:CT平扫表现无明确特征性,9例病变位于肝左叶,7例位于肝右叶,肿瘤最大直径3~16cm不等,全部病变均显示低于肝实质密度,7例边缘清楚,9例边缘模糊,其中6例巨块型者病变呈分叶状,14例密度不均匀,其内有不均匀更低密度结构,仅有2例结节型者密度较均匀,肿瘤内CT值12~40Hu不等,绝大多数病例未见胆管扩张表现,本组病例3例可见局部肝内胆管扩张,有2例伴有肝硬化表现, 4例患者病变肝叶萎缩,均发生于肝左叶,3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肝门区淋巴结肿大。
  CT增强扫描:全部病例病变境界较平扫清楚,本组病例8例增强动脉期或静脉早期呈边缘性强化或边缘结节状强化,与血管瘤早期增强表现相似,但强化区密度远低于肝脏血管瘤,全部病例延迟扫描病变区增强幅度低于肝实质,中心部密度不均匀,可见长条状或分枝状延迟强化,部分病例在延迟强化区内可见扩张的胆管结构,6例在CT表现上为整个增强扫描过程中瘤内出现片状无强化区,从中心向肿瘤边缘延伸,长短不一 ,增强前后无强化区内CT值平均增加3~5Hu,而周围肝组织CT值平均增加约40Hu以上,使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密度差别更大,显示更清楚。
  
  讨 论
  
  在原发性肝癌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生率低于原发肝细胞型肝癌(HCC),占原发肝癌的5.5%左右,胆管细胞型肝癌起源于末梢胆管上皮,胆管细胞型肝癌的病理学及临床表现与肝细胞型肝癌存在较大差别。肝细胞型肝癌往往有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病史或长期大量饮酒史,多数病人伴有肝硬化基础上发生,多中心病灶常见,平扫时病变境界较胆管细胞型肝癌模糊,肿瘤形态不如胆管细胞型肝癌规整;常侵犯肝静脉或门静脉而形成静脉癌栓,表现为增强扫描血管增粗伴充盈缺损;增强扫描病变强化程度始终低于肝实质。胆管细胞型肝癌一般以单中心病变为主,病变内因纤维组织丰富而质地较硬,肿瘤很少侵犯肝静脉及门静脉,较少发生肝内转移,但可有肝门区、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胆管细胞癌早期症状隐匿,一般不出现黄疸,一旦出现腹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临床症状就诊时肿块多较大。
  以往文献对胆管细胞型肝癌认识较少,近年来,由于检查设备及检查手段的快速发展,该病受到注意,根据胆管细胞肝癌的CT表现总结,下述表现可提高胆管细胞型肝癌诊断:①单发性体积较大肿块,轮廓呈分叶状;②肿块呈低于肝实质密度,境界较肝细胞型肝癌清楚;③肿块内有条状,形状不规则、密度稍高、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的类似瘢痕结构,其中部分瘤内可见扩张的胆管结构;④注射造影剂快速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或静脉早期呈边缘性强化,逐渐向中心区充填,增强幅度较肝细胞型肝癌轻,为轻至中度;⑤肿块内有片状不规则无强化区,且范围较大,无强化区边缘可见索条状或锥状强化影;⑥肿瘤邻近肝静脉及门静脉常不受侵及,一般不伴有肝硬化表现。
  根据对胆管细胞型肝癌的研究及文献报道,胆管细胞型肝癌相对于肝细胞型肝癌属少血供或缺乏血液供应的肿瘤,常发生凝固性坏死,且坏死区常较大,甚至波及整个瘤体。由于胆管细胞型肝癌内富纤维组织,故坏死区边缘常有坏死后残存的索条状胆管结构或纤维间质。因此大面积无强化区伴纤维索条状延迟强化、肿瘤延迟强化区内存在扩张的胆管结构为鉴别于肝细胞性肝癌及其他肝脏肿瘤较特异的CT征象。
  鉴别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CC)与肝细胞型肝癌的临床和影像学鉴别前面已叙述。在临床以及临床实践中,胆管细胞型肝癌主要还应与肝脏血管瘤、单发性肝转移瘤及其他良性局灶性占位病变[如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肝腺瘤、肉芽肿等]相鉴别。肝血管瘤与部分胆管细胞型肝癌均可有类似瘢痕样结构,早期增强表现相似,但胆管细胞型肝癌出现时间较肝血管瘤慢且肝血管瘤强化幅度高,持续时间长。某些单发转移瘤(主要来源于胃肠道)除已知病史外,在CT增强扫描时呈环状强化,但中心多为坏死液化而形成特征性“牛眼征”,瘤内不形成类似瘢痕样结构的索条状或锥形不规则强化区。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以中年女性多见,常与口服避孕药物有关,病变相对较小且边缘较光整,虽然具有瘢痕样结构,但其常属中央型且强化出现在延迟扫描期,持续时间长,强化程度较胆管细胞型肝癌明显。其他肝脏良性结节病变少见,且多数CT扫描密度相对均匀。综合分析病变的CT及其他影像学(MRI、超声)表现与临床资料,胆管细胞型肝癌与上述病变大多能做出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59.
  2 吴孟超.肝脏恶性肿瘤.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326.
  3 曹丹庆,蔡祖龙,主编.全身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448-455.
  4 巴奇,龚沈初,黄胜,等.原发性胆管癌的CT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8):467-470.
其他文献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是指输卵管一侧或双侧不通而导致的一类不孕疾病。输卵管阻塞不通是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女性不孕中占23%~35%。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血瘀。而血瘀与气滞、寒凝、湿热、郁阻、气虚等因素有关。西医则认为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后天手术、感染等所致粘连或肿痛压迫引起。  笔者对此类病人的治疗,采用输卵管保留通液术,灸疗神阙穴、同时内服中药,中西结合,内外兼治的方法,疗效颇佳
期刊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世界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约为11万,占世界死亡总数的40%左右。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达到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我们采用荧光PCR定量检测外周血中AFPmRNA,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材料:收集住院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标本40例(肝外转移20例,无肝外转移20例),慢性肝炎患者标本20例,肝硬化患者标本17例,健康人26例。  仪器:自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肾积水病人在静脉肾盂造影(IVP)立位片上显示薄的层次状肾盂肾盏积水——层状征的发生率及与肾形态和肾功能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连续性抽取资料完整均行腹平片(KUB)和IVP(其中摄1张松压立位片)有肾积水病历94份计100个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个积水肾中,轻度积水53个(53%),中度积水19个(19%),重度积水18个(18%),巨大积水10个(10%)。轻中度积
期刊
摘 要: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联合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82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53.7%和68.3%;c-erbB-2和p53蛋白的表达均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erbB-2的表达还与乳腺癌浸润程度有关(
期刊
扫描技术    常规5mm层厚,软组织算法,螺旋连续扫描,让患者屏气,自肺尖扫描至气管隆突下,这样不至于遗漏病变,另一方面可以追踪血管影的上下延续。欲观察心周淋巴结,可扫描至膈面。    观察顺序及鉴别要点    首先观察主动脉弓层面,主动脉弓层面,为三区和四区,正常时大血管层面只有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出现淋巴肿最易观察确定,三区淋巴肿位于腔静脉后气管前间隙内,较大时可压迫腔静脉向前移位。四区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性滑脱(DS)的临床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腰椎退变性滑脱病例56例。结果:56例均显示腰椎前滑脱,分布以L4、L5为主;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增生56例,关节腔真空症32 例;均表现为椎间孔变形变窄;侧隐窝狭窄,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改变。结论:CT对于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疼痛而高度怀疑腰椎退变性滑脱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腰椎 退变性滑脱
期刊
核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电离辐射性(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向(横断、冠状、矢状切面等)和多参数成像,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无需使用对比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T1和T2是组织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接受一系列脉冲后的物理变化特性,不同组织有不同的T1和T2,它取决于组织内氢质子对磁场施加的射频脉冲的反应。通过设定MRI的成像参数(TR和TE),TR是重复时间即射频脉冲的间隔时间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上呼吸道感染(AURI)的临床特征、诊治规律及误诊原因。方法:对51例MP上呼吸道感染并发心肌损害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及心肌酶、心电图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MP上呼吸道感染并发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胸闷、乏力、长叹气、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及心肌酶增高。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心肌炎42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9例。结论:MP上呼吸道感染与MP肺炎一样易引起心
期刊
甲亢性心脏病是指在甲亢病的基础上出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一系列心脏病症状而言。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是超生理量的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心脏,使心肌代谢加速,心肌缺氧和营养物质缺乏,心肌变性肥大,房室传导时间缩短和心房细胞不应期缩短,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为其必备症状和体征,但须除外其他原因的心脏病。  本病的心律失常,以房性早
期刊
2008年3月发生1例胃瘫,男性患者,34岁,术前病理诊断为胃窦部癌,于入院后第4日给予行胃癌根治术,行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临床表现:患者于术后第4日排气、排便,于第7日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给予行胃肠减压,每日抽出胃液均>1000ml,查体发现上腹部有轻压痛,振水音阳性,肠鸣音稍弱,无气过水声。  出现症状后经30%泛影葡胺造影发现残胃无蠕动,造影剂未通过吻合口;于术后第15日行胃镜检查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