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反例妙处多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b6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教师可充分利用反例教学,引导学生从反例求解,帮助学生加深对數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反例 逻辑思维
  数学问题中的反例,通常指一些虽然符合原命题条件,但不符合原命题结论的命题。反例与证明推动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反例具有的简洁直观、说服力强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数学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数学课堂上,恰当运用反例,可引导学生从反面来思考问题,由此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
  一、用反例深化知识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会产生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假如只从正面来论述,初中生经常会觉得无法理解,或者出现模糊不清等现象,此时配合一些反例,就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常学习中,概念与公式属于理论知识的基础,学生很容易混淆。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构建反例,从反面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由此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但引入反例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基础,同时注意反例的合理性。
  案例1 在引导学生学习“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两个无理数的和(差)必然是无理数么?”有些学生回答是,有些学生回答不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并举出反例来说明,最终总结出一个反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无理数的和(差)为有理数。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继续提问:“两个有理数的和(差)是否一定是有理数?两个无理数的积是不是一定是无理数?”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无理数以及有理数的概念,同时还可帮助学生理清无理数与有理数间的关系。
  案例2 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时,有很多学生对条件中的夹角理解不透彻,如果将夹角改为一边的对角,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为了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构造如下反例:
  在△ABC中,点D是BC上的一点,已知AD=AC,在△ABD与△ABC中,AB=AB,AD=AC,∠ABD=∠ABC,满足两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边的对角相等,但这两个三角形并不是全等。通过这一反例,学生就可深入体会夹角的必要性,避免产生惯性错误。
  二、用反例培养逻辑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假如教师能够恰当运用反例,就能顺利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对于反例教学,关键要重视引入反例的合理性,初中生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思维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想要引入反例,就必须要考虑到反例的可行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反例的构建也非常关键,这需要将整个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反例与推理过程的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缜密思维。构建反例的方法非常多,比如想象、推理等。
  案例3 在讲解判断题“对于自然数,n2-3n+7都是质数”时,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举出反例,学生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代入特殊的数值来演算,如从0开始代入演算,当学生演算到6时,就会发现n2-3n+7不是质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次提出命题:“对于自然数,n2-n+11都为质数。”引导学生构建反例,但一般还未验证到10,就会有学生认为结论正确,此时就会出现思维漏洞,不难发现,n=11时,这个命题不成立,n2-n+11不是质数。
  在课堂上,引入反例,能够使学生发现自身的错误,及时改正,同时还可补充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则可通过反例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由此提高教学效果。
  三、构建反例,揭露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构造反例在辨析错解方面具有直观、说服力强等特点,因此在列举反例、揭露错误时就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
  案例4 例如在讲解“求关于x的方程x2-(k-2)x+(k2+3k+5)=0的两个实根的平方和的最大值”时,假设原方程有两实根x1,x2,由韦达定理可得:x12+x22=(x1+x2)2-2x1x2=(k-2)2 -2(k2+3k+5)=-(k+5)2 +19,当k=-5时,两根平方和有最大值为19。乍一看,运算好像没有错误,而且韦达定律运用得很正确。但实际上,这并没有考虑到韦达定律运用的重要前提是方程有实数根。此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构建反例:当k=-5时,△=-11<0,原方程无根。
  通过反例,证明原解法是不正确的,造成失误的关键原因是忽略了两根必须是实根的条件。正确的解法是Δ=[-(k-2)]2 -4(k2+3k+5) =-(k+4)(3k+4)≥0 ,解得-4≤k≤-时,原方程存在实根。由x12+x22=-(k+5)2+19 ,可知当k≤-4时,两实根平方和有最大值18。通过这一反例,学生发现了解题错误之处,也加深了对韦达定理的认识。
  四、用反例培养逆向思维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假如学生总是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解题效率。当学生遇到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从正面角度思考问题,较难解决,但假如运用逆向思维的形式就能够迎刃而解,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构造反例。
  案例5 在数学课堂中,命题判断证明是较为常见的一类题目,也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题目。有时候学生会按照常规的思维逻辑来推理,解题的过程会更加复杂,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例如“如果2x+y=0,则x=y=0”,从常规的思维逻辑入手,判断这一命题为假命题,过程如下:当x=-1,y=2,满足2x+y=2×(-1)+2=0,但x≠0,y≠0,因此这一命题是假命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反例来推翻这一命题,此时仅需找到x≠0或y≠0的情况,且满足2x+y=0的条件,如此便可证明命题是假命题。这一题目假如按照常规的逻辑思维来判断,很难找到突破点,且证明的过程也非常复杂。但借助反例来判断,从逆向思维角度来分析,就能够轻松得出证明结果,如此便可提高解题效率。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上引入反例,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基础知识的理解,发现并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为江苏省高邮市甘垛镇澄阳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化学是初三学生新遇到的一门课程,小知识点比较多,他们很难较快地适应学科特点,仅仅依靠“课堂”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一个个小问题,放在课后的“微课堂”里解决,通过“微”背景、“微”讲授、“微”练习等环节的运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  小问题 “微”背景 “微”讲授 “微”练习  初中化学,是学生又爱又怕的一门学科。“爱”的是化学实验内容确实很奇妙,很大程度
期刊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说:“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同时,教育应该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别人。教育的本质应当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每一所学校都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精气神”。让师生以最好的姿态快乐绽放
期刊
“三自”即自然、自主、自在。“三自”课堂就是自然课堂、自主课堂、自在课堂。我们倡导的自然课堂就是让学生自然进入课堂学习,自然生成学习兴趣,形成以人为本的生活课堂;自主课堂就是让学生自主占领课堂、主宰课堂;自在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自在、愉悦的心情中分享收获,享受学习。  “三自”课堂在具体操作时,从教师角度可以利用问题串导学,即利用预习导案、课堂学案和拓展训练案设计好问题串,引导学生顺其自然、逐层深入地
期刊
有幸现场观摩了沈学峰老师的“三国鼎立”一课,我的头脑起了风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教师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历史课堂应是一个思想场域,包括理解力、解释力、论证力、思辨力,以力传力。沈学峰老师告诉我们同仁,基于史实的初中历史教学理应关注实证意识和史思传导。  一、史实以多变化的手段呈现合情合理  按照常理,讲述战争,很多教师简单地处理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笔者结合江苏省特级教师浦叙德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教材“点全·线联·面融式”课时解读的实践研究——以“苏科版(国标)教材为例”,摭谈“4.1从问题到方程”课时解读与设计。  一、从课
期刊
能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多是一些经典之作,但是精妙之处在哪,有时又难以直接言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来品味文章妙处,而“删除更换法”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所谓“删除更换法”,就是将文章中的段落、句子、词语删除或者更换为另外一种形式或内容,通过比较二者的不同,让人有所触动,重新审视文本,真切体会原文的妙处,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一、“删除更换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期刊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词;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整首诗,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鉴词句,学会分析词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人说:“诗以言志,词以传情。”词人常常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煜的《相见欢》,感受他不一样的情怀。  二、知人论世,
期刊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对课程的追求是一个学校核心价值的体现。我校在“人文情怀、智慧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品行雅正、情智和谐、责任担当”的育人目标,致力于构建既适合学生发展,又具有显著特色的“雅慧课程”体系。  “雅慧课程”以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中心,以深度落实课改精神为基石,以推动学校主动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创
期刊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气体压强的存在容易被学生忽视,且较为抽象,因此本节课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随手易得的物品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让他们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享受创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领略大气压的神奇。  一、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品:矿泉水瓶、易拉罐、酒精灯、火柴、试管夹、橡皮泥、锥形瓶、鸡蛋、马德堡半球。学生实验用品:玻璃
期刊
在江苏省常州市张五芳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的半年中,我充分地意识到,写作文是通过观察、感知、体会、思考、领悟等有效手段,对课堂、生活、社会,乃至世界、自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了解和认识,其实就是学生逐步完成一系列体验的过程。体验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真情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表述内心发展的需求,表述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体验式的教与学,让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