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想的课堂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而课堂的活力则真正体现于学生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活出自我。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放;活力;趣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47-01
理想的课堂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堂。怎样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拥有这样素材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才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活力。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建立开“放”性课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不敢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担心影响进度,总是采取一些比较保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状况。但是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教会学生一道题,不如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方法的领略需要经过自我思考和自我沉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间,这样含有深度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才能有精彩的呈现。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去“放”。
1.放开时间。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的腾出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表达。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现阶段的能力是处于“能意会,却不能言传”的一种阶段,而他们的表现欲望又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不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和讨论,给予充分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可能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所降低,甚至如果因为“赶时间”而中途进行打断,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如,在数学课上,某个孩子因为不能表达出他想表达的内容而被我打断时,或者他们正讨论一个话题而感到兴奋时却不得不终止时,他们都会表现得失望,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明显就少了那么一份积极的氛围。作为小班化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是我们所追求的,而放开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并有所收获,这也是达成我们的追求的一种途径。
2.解放手脚。课堂上让学生全感参与,进行能力的全面培养。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揭示了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做一个几分之一,并说一说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兴趣很是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同时,学生对于分数意义不再是模糊的建立于文字基础上的概念,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3.放开思维。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思维的深度也是可以开发的,这取决于课堂上对他们思维活动的引导。
比如,在《角的度量》的练习中,有让学生利用三角尺拼出75°、105°的角,这些角都是通过直角三角尺上的角进行拼加得到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提问:你能不能拼出一个15°的角?除了这些角,你还能拼出多大的角?你是怎么拼的?这些问题就属于思维上的一个拓展,不仅充满挑战性趣味,并且有利于开放学生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活出自我。
二、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能让数学学习“活”起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就会容易许多。
1.教材内容的呈现“活”起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大多数并不成熟,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他就会去学。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故事等素材,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比如,在朱老师的《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这一节课,本来一节复习课应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是朱老师通过营救数字宝宝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深深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整节课情境贯穿始终,与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得课堂内容紧凑而又不乏趣味性。
2.让学生“活”起来。多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与活动,让学生全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练习的形式“活”起来。在计算练习中,改变一下练习的方式,“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比如,在《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运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给了这样几个条件:菊花每枝2元;百合花每束2枝,每束16元;玫瑰每枝4元;康乃馨每束10枝,每束10元。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行提问,我把方式换了换,要求进行接龙,第一起来提出问题的人有权指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而回答完问题的同学又可以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名接下来的同学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练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氛围明显变得活跃又紧张,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并且在这样一个练习中因为出现了三步甚至以上的混合运算,所以对本节课而言也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课堂上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创造“趣”味课堂
有“趣”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只有深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才能焕发出活力。
1.“趣”味评价。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人人都爱听好话,小孩子也一样,多说些“好听的”。比如:“嘿,嘿,你真棒”,“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谁提的问题多又棒”,“谁的眼睛最敏锐”,“你们真厉害,这个老师都没有想到呢!”等。
2.以动激“趣”。小学生爱动,如果总让他们憋着“守纪律”,久而久之会扼杀他们的天性,课堂中可以适时让他们“动一动”,比如:进行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对于这样可移动的课堂,学生是比较喜爱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放手,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曾广修.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B12:96-97
【关键词】课堂教学;开放;活力;趣味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147-01
理想的课堂是能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堂。怎样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用到数学,拥有这样素材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才真正体现了课堂的活力。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建立开“放”性课堂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不敢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担心影响进度,总是采取一些比较保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避免在课堂上出现让我措手不及的状况。但是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教会学生一道题,不如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方法的领略需要经过自我思考和自我沉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充分展示的空间,这样含有深度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才能有精彩的呈现。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去“放”。
1.放开时间。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的腾出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表达。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数现阶段的能力是处于“能意会,却不能言传”的一种阶段,而他们的表现欲望又是非常强烈的,如果不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交流和讨论,给予充分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可能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所降低,甚至如果因为“赶时间”而中途进行打断,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比如,在数学课上,某个孩子因为不能表达出他想表达的内容而被我打断时,或者他们正讨论一个话题而感到兴奋时却不得不终止时,他们都会表现得失望,并且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明显就少了那么一份积极的氛围。作为小班化的课堂,“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是我们所追求的,而放开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并有所收获,这也是达成我们的追求的一种途径。
2.解放手脚。课堂上让学生全感参与,进行能力的全面培养。比如,在《分数》教学中,揭示了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做一个几分之一,并说一说几分之一的含义,学生兴趣很是浓厚,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同时,学生对于分数意义不再是模糊的建立于文字基础上的概念,也就是说,他们对于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3.放开思维。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思维的深度也是可以开发的,这取决于课堂上对他们思维活动的引导。
比如,在《角的度量》的练习中,有让学生利用三角尺拼出75°、105°的角,这些角都是通过直角三角尺上的角进行拼加得到的,其实我们还可以提问:你能不能拼出一个15°的角?除了这些角,你还能拼出多大的角?你是怎么拼的?这些问题就属于思维上的一个拓展,不仅充满挑战性趣味,并且有利于开放学生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留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活出自我。
二、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能让数学学习“活”起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就会容易许多。
1.教材内容的呈现“活”起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大多数并不成熟,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他就会去学。如果在教学中加入游戏、故事等素材,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专注于课堂。比如,在朱老师的《10以内的加减法复习》这一节课,本来一节复习课应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是朱老师通过营救数字宝宝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深深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整节课情境贯穿始终,与知识内容相互融合,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得课堂内容紧凑而又不乏趣味性。
2.让学生“活”起来。多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游戏与活动,让学生全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练习的形式“活”起来。在计算练习中,改变一下练习的方式,“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等。比如,在《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运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给了这样几个条件:菊花每枝2元;百合花每束2枝,每束16元;玫瑰每枝4元;康乃馨每束10枝,每束10元。前面两个问题都是关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行提问,我把方式换了换,要求进行接龙,第一起来提出问题的人有权指名回答问题的同学,而回答完问题的同学又可以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指名接下来的同学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练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氛围明显变得活跃又紧张,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并且在这样一个练习中因为出现了三步甚至以上的混合运算,所以对本节课而言也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和延伸。
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课堂上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创造“趣”味课堂
有“趣”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只有深受学生的喜爱,课堂才能焕发出活力。
1.“趣”味评价。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人人都爱听好话,小孩子也一样,多说些“好听的”。比如:“嘿,嘿,你真棒”,“比比谁算得又快又准”,“谁提的问题多又棒”,“谁的眼睛最敏锐”,“你们真厉害,这个老师都没有想到呢!”等。
2.以动激“趣”。小学生爱动,如果总让他们憋着“守纪律”,久而久之会扼杀他们的天性,课堂中可以适时让他们“动一动”,比如:进行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对于这样可移动的课堂,学生是比较喜爱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放手,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曾广修.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B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