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实践性特点,但信息技术教师也不能在课堂上只注重操作技能层面的传授,而忽略对课堂上一些细节问题的关注,从而避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多一份缺憾、少一份精彩这类情况的发生。课堂细节是指教学中的一个个细小的片段。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却举足轻重。关注课堂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它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位和追求。
关注“我的电脑”——身先垂范
教师电脑除了具有一般电脑的功能以外,主要用于教学直观演示、使用电子教室进行屏幕广播控制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把教学素材直接堆放在“桌面”上,有时为图方便快捷,会随意给文件、文件夹命名,甚至有的因时间紧迫,在需要输入具体内容时,随意输入一些不相关文字。这虽然是小问题,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但这恰恰是信息素养缺失的表现,更忽略了它所隐含的丰富教育意义。规范的文件、文件夹命名非常直观,可以方便信息的检索与查找。因此,教师机教育功能是无限巨大的,应对其合理使用。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其身正,不令而从”。
关注人机对话——我的地盘我作主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问题最多,而且不像其他学科问题那样是问“为什么”,而恰恰是“老师,你看,怎么办”、“老师,你来帮帮我”、“老师,这里有病毒,是确定还是取消”等类似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接不暇,忙得团团转。问题固然源于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但关键是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即,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助解决,简单省事。长期这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却是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在初学信息技术时就逐步渗透人机对话的思想,告诉学生,我们进行计算机操作,其实就是跟计算机打交道,与它对话交流,回答它的问题而已,以此消除学生操作计算机的神秘感。教师告诉学生要耐心看清楚屏幕上的提示语,再根据提示作出相应的操作,如“确定”、“取消”、“下一步”、“上一步”等,鼓励学生首先要自己进行反复尝试来解决问题,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时,再请教教师。通过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倾听——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机房内进行,主要教学环节分为“讲授——练习——评价交流——小结”
等几个部分。但是,在我们课堂上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走进计算机机房,心思就全被面前的计算机吸引住了,而电子教室软件的黑屏能控制得了学生机屏幕,却控制不了学生的心思。特别是在问题导入阶段、评价交流阶段,学生早已心猿意马,对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听得进去,只等教师解除控制,恢复自由。根据教育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多讲无益。另一方面喜欢动手操作是学生的天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解决学生听讲的难题呢?关键是养成学生在机房上课听讲的习惯,如,在任务分析、方法讨论、交流评价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发言、参与讨论;操作阶段时,学生可以大胆练习。这样的上机练习习惯,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形成,而非一日之功。同时,讲授时,教师要做到讲解点到为止,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关注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情形:“请你来说一下”、“这位女同学来说”、“这边的同学来回答一下”或者是“请编号为A01的同学来说一下”,师生间关系变得如此简单,如同是初次见面。这或许也有原因吧,比如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少,甚至认为我们教的不是主要科目,叫上叫不上学生名字无所谓。但这正说明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无形中成了教学的一个障碍。其实,如果你记住了学生的名字,学生们就会觉得你在乎他、重视他、关心他,最重要的是能成为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的好方法。教师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在感到获得尊重的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教学,自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注教学语言——打造细节
俄罗斯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善用教学语言,只有教师使用令人回味的、激情的语言,课堂气氛才不会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但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喜欢技术层面的探讨研究,往往对教法的研究并不是很热心,平时也忙于杂务,导致上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中随意性也较大。这样,要让学生在电脑操作与听讲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可想而知,能有多少学生会认真聆听。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尽量备详案,使教学有的放矢,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吸引住学生,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教材的使用——开展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带教材书本,而教学中教师也几乎不需要学生打开书本,更可怕的是,经常有学生把书本忘在计算机房,导致讲台上搁下一堆教材。我觉得教师们在这一细节上就丢失了一份很好的教育资源。即使教师讲得再规范,演示得再直观具体,有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看一会儿书,自己去动手尝试一下。因为教材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边看书边操作,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关注课上做不完的作品——延伸课堂时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及学生操作能力差异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完不成作品,只有极个别人能够完成制作任务。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拓展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空,使教学向课外延伸,可以要求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把自己的半成品上传到“学科教育平台”的资源空间或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在家中继续完成,待在下节课时,教师再次组织进行展示交流,以保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同时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作品。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细节,拒绝细节。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关注“我的电脑”——身先垂范
教师电脑除了具有一般电脑的功能以外,主要用于教学直观演示、使用电子教室进行屏幕广播控制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把教学素材直接堆放在“桌面”上,有时为图方便快捷,会随意给文件、文件夹命名,甚至有的因时间紧迫,在需要输入具体内容时,随意输入一些不相关文字。这虽然是小问题,往往被大家所忽略,但这恰恰是信息素养缺失的表现,更忽略了它所隐含的丰富教育意义。规范的文件、文件夹命名非常直观,可以方便信息的检索与查找。因此,教师机教育功能是无限巨大的,应对其合理使用。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其身正,不令而从”。
关注人机对话——我的地盘我作主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问题最多,而且不像其他学科问题那样是问“为什么”,而恰恰是“老师,你看,怎么办”、“老师,你来帮帮我”、“老师,这里有病毒,是确定还是取消”等类似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接不暇,忙得团团转。问题固然源于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但关键是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即,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助解决,简单省事。长期这样,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却是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在初学信息技术时就逐步渗透人机对话的思想,告诉学生,我们进行计算机操作,其实就是跟计算机打交道,与它对话交流,回答它的问题而已,以此消除学生操作计算机的神秘感。教师告诉学生要耐心看清楚屏幕上的提示语,再根据提示作出相应的操作,如“确定”、“取消”、“下一步”、“上一步”等,鼓励学生首先要自己进行反复尝试来解决问题,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时,再请教教师。通过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信息能力会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倾听——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机房内进行,主要教学环节分为“讲授——练习——评价交流——小结”
等几个部分。但是,在我们课堂上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走进计算机机房,心思就全被面前的计算机吸引住了,而电子教室软件的黑屏能控制得了学生机屏幕,却控制不了学生的心思。特别是在问题导入阶段、评价交流阶段,学生早已心猿意马,对教师所讲内容很难听得进去,只等教师解除控制,恢复自由。根据教育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15分钟,多讲无益。另一方面喜欢动手操作是学生的天性,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解决学生听讲的难题呢?关键是养成学生在机房上课听讲的习惯,如,在任务分析、方法讨论、交流评价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发言、参与讨论;操作阶段时,学生可以大胆练习。这样的上机练习习惯,需要教师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逐步形成,而非一日之功。同时,讲授时,教师要做到讲解点到为止,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
关注情感——体现人文关怀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答情形:“请你来说一下”、“这位女同学来说”、“这边的同学来回答一下”或者是“请编号为A01的同学来说一下”,师生间关系变得如此简单,如同是初次见面。这或许也有原因吧,比如所带的班级多、课时少,甚至认为我们教的不是主要科目,叫上叫不上学生名字无所谓。但这正说明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无形中成了教学的一个障碍。其实,如果你记住了学生的名字,学生们就会觉得你在乎他、重视他、关心他,最重要的是能成为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的好方法。教师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这样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在感到获得尊重的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教学,自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关注教学语言——打造细节
俄罗斯就有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所以,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善用教学语言,只有教师使用令人回味的、激情的语言,课堂气氛才不会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但是,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喜欢技术层面的探讨研究,往往对教法的研究并不是很热心,平时也忙于杂务,导致上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中随意性也较大。这样,要让学生在电脑操作与听讲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可想而知,能有多少学生会认真聆听。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语言进行锤炼,尽量备详案,使教学有的放矢,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吸引住学生,来提高教学效率。
关注教材的使用——开展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带教材书本,而教学中教师也几乎不需要学生打开书本,更可怕的是,经常有学生把书本忘在计算机房,导致讲台上搁下一堆教材。我觉得教师们在这一细节上就丢失了一份很好的教育资源。即使教师讲得再规范,演示得再直观具体,有时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看一会儿书,自己去动手尝试一下。因为教材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进行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边看书边操作,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关注课上做不完的作品——延伸课堂时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时间限制及学生操作能力差异的影响,很多时候学生完不成作品,只有极个别人能够完成制作任务。对于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应该拓展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时空,使教学向课外延伸,可以要求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及时把自己的半成品上传到“学科教育平台”的资源空间或发送到自己的邮箱中,在家中继续完成,待在下节课时,教师再次组织进行展示交流,以保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同时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作品。
我们没有理由忽视细节,拒绝细节。教学细节藏得很深,要靠教师去发掘,它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睁大发现的眼睛,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