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非洲外交,远的不说,仅看过去的一年。2006年1月,中国先是发表了《中国的非洲政策》,把非洲当作一个整体,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一时间,该政策白皮书非常引人注目,尤其在欧美非。2006年11月的中非峰会更是轰轰烈烈,世界的评论如潮。
花了钱,尽了力,却挨了骂
尽管中国在中非峰会和领导人出访非洲中十分慷慨,给了非洲国家许多实际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是在国际上,许多人都不认为中国搞中非峰会是去帮助非洲对付空前的巨大挑战,即不是“为了非洲”,而是“为了中国”。诸如,中国在非洲大搞石油和其他资源,占领市场,支持集权,抵消西方为“帮助”非洲而进行的“良好治理”努力,以及拉非洲在“一个中国”原则和在联合国中一起反击美国对人权的攻击,甚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老调重弹。
非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非洲政策总体是高度重视和好评的,但是,因为中非关系发展过快,尤其是一些企业和个人大量进入非洲,不可避免地把中国国内的一些消极做法(如低工资或者拖欠工资,不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带到非洲,漠视非洲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一些消极的反应,甚至抵制中国的行为已经在非洲部分国家发生。
如果对中国和英国的对非活动做个比较,可能是非常有意思的。
2005年,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非洲问题被英国首相布莱尔提上议事日程。除了英国官方强调非洲问题的重要性,在非官方,即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的方面,也热闹非凡:一是LIVE8音乐会,请来世界级的“大牌明星”主演,民众参与,风靡全球。各地的亿万年轻人通过LIVE8认识了非洲。二是“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市民社会运动,参与者众,尤其是欧洲的移民社区,它基本上是一个围绕非洲的贫困、疾病、灾难、内战、发展为主题的全球活动。
中英的对非活动,都是领导带头,规划早,针对性强,层次高,总体效果显著。但是,中国的非洲活动仍然是政府主导,投入大,英国显然让非政府组织唱了至少半个主角,政府投入估计比中国的小。中国的非洲外交,仍然局限在中非双边,尽管有地区性的非洲政策,但一到实处,则仍然局限在中国与一个个的非洲国家的双边。中非论坛并未邀请欧盟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参与。
而英国的非洲外交,则比较全球化:与欧盟、八国集团(涉及到俄罗斯),以及美国的非洲政策配合、协调,而且把与非洲相关的世界新兴力量,主要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南美的巴西、墨西哥等邀请过来,共商帮助非洲的大事。
中非外交必须是道义主导
为什么同样的对非行动,中国本来的初衷却得到了复杂的反应?尤其在非洲本身,这是非常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非洲政策》文本,对比其他国家的非洲政策,我们就会容易发现,尽管时代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的非洲政策中,连续的原则、传统的方式仍然占据了主体,“与时俱进”仍然显得不够。
在指导思想上,如何从“帮助非洲”的角度,而不是“打入非洲市场”的角度制定对非政策,仍然值得高度强调。再比如,比起双边关系,我们对非洲联盟等多边机制和多边外交仍然重视不够。
中国的非洲外交说明两点:第一,中国不仅是个亚洲的“地区大国”,而且也是个“全球大国”;第二,中国尽管仍然是人均的穷国,但从规模上讲已经是世界最大国家之一,承担了更大的国际责任,为了全球共同的非洲问题而作贡献,是非常必要的。在非洲当发展中世界的“头”,或者以此寻求商业机会等缺乏长远考虑的行为应该根除。
在非洲问题上,中国只能让道德或者道义外交主导,而不是利益外交占上风。这应该是个根本的对非指导思想。一个对非政策的提出和一场空前的成功峰会,仍然只表明中国新非洲政策千里之行的起步,而不是万事大吉。兼听则明,真正非洲社会和政府欢迎的非洲政策是不怕批评的。这样,中国的非洲政策才能进一步改进和转变。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花了钱,尽了力,却挨了骂
尽管中国在中非峰会和领导人出访非洲中十分慷慨,给了非洲国家许多实际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是在国际上,许多人都不认为中国搞中非峰会是去帮助非洲对付空前的巨大挑战,即不是“为了非洲”,而是“为了中国”。诸如,中国在非洲大搞石油和其他资源,占领市场,支持集权,抵消西方为“帮助”非洲而进行的“良好治理”努力,以及拉非洲在“一个中国”原则和在联合国中一起反击美国对人权的攻击,甚至,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老调重弹。
非洲许多国家对中国的非洲政策总体是高度重视和好评的,但是,因为中非关系发展过快,尤其是一些企业和个人大量进入非洲,不可避免地把中国国内的一些消极做法(如低工资或者拖欠工资,不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公司的社会责任)带到非洲,漠视非洲存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一些消极的反应,甚至抵制中国的行为已经在非洲部分国家发生。
如果对中国和英国的对非活动做个比较,可能是非常有意思的。
2005年,在苏格兰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非洲问题被英国首相布莱尔提上议事日程。除了英国官方强调非洲问题的重要性,在非官方,即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的方面,也热闹非凡:一是LIVE8音乐会,请来世界级的“大牌明星”主演,民众参与,风靡全球。各地的亿万年轻人通过LIVE8认识了非洲。二是“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市民社会运动,参与者众,尤其是欧洲的移民社区,它基本上是一个围绕非洲的贫困、疾病、灾难、内战、发展为主题的全球活动。
中英的对非活动,都是领导带头,规划早,针对性强,层次高,总体效果显著。但是,中国的非洲活动仍然是政府主导,投入大,英国显然让非政府组织唱了至少半个主角,政府投入估计比中国的小。中国的非洲外交,仍然局限在中非双边,尽管有地区性的非洲政策,但一到实处,则仍然局限在中国与一个个的非洲国家的双边。中非论坛并未邀请欧盟等第三方“利益相关者”参与。
而英国的非洲外交,则比较全球化:与欧盟、八国集团(涉及到俄罗斯),以及美国的非洲政策配合、协调,而且把与非洲相关的世界新兴力量,主要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南美的巴西、墨西哥等邀请过来,共商帮助非洲的大事。
中非外交必须是道义主导
为什么同样的对非行动,中国本来的初衷却得到了复杂的反应?尤其在非洲本身,这是非常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的非洲政策》文本,对比其他国家的非洲政策,我们就会容易发现,尽管时代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的非洲政策中,连续的原则、传统的方式仍然占据了主体,“与时俱进”仍然显得不够。
在指导思想上,如何从“帮助非洲”的角度,而不是“打入非洲市场”的角度制定对非政策,仍然值得高度强调。再比如,比起双边关系,我们对非洲联盟等多边机制和多边外交仍然重视不够。
中国的非洲外交说明两点:第一,中国不仅是个亚洲的“地区大国”,而且也是个“全球大国”;第二,中国尽管仍然是人均的穷国,但从规模上讲已经是世界最大国家之一,承担了更大的国际责任,为了全球共同的非洲问题而作贡献,是非常必要的。在非洲当发展中世界的“头”,或者以此寻求商业机会等缺乏长远考虑的行为应该根除。
在非洲问题上,中国只能让道德或者道义外交主导,而不是利益外交占上风。这应该是个根本的对非指导思想。一个对非政策的提出和一场空前的成功峰会,仍然只表明中国新非洲政策千里之行的起步,而不是万事大吉。兼听则明,真正非洲社会和政府欢迎的非洲政策是不怕批评的。这样,中国的非洲政策才能进一步改进和转变。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