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科”中学生学到了文化知识,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以获得直接经验;手脑并用,科技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深入观察、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性思维;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创造、创新领域里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有创新的萌动,但缺乏创新的突破;有创造的欲望,但缺乏创造的思维;有动手的念头,但缺乏动手的机会。要始终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放在首位,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每一个孩子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1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允许失败,不求一开始就成熟在大多数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的增多,他们的思维自由度却在减低,而表现在思维中的创造性更是与日俱减,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天性得不到发展。科技活动中,突破思维常规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位幼儿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教幼儿们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幼儿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幼儿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落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啊!”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在我们看来,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那位日本幼儿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幼儿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幼儿“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这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好呢?因此在平时的科技活动中,要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对学生思维“自由”的训练,从思维的广度、深度、新度、速度等方面来突破思维的旧框框,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1)看谁想得多——发散思维训练。主要是针对思维的广度来展开,让学生想得越多思维便越开阔。如“黑板擦、砖块、报纸等有什么用呢?”、“哪些地方能找到菱形呢?”等。(2)看谁想得深——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针对思维的深度来展开,让学生想得越深思维便越周密。如“圆圆的车轮真没有缺点吗?方方的车轮真的不能行驶吗?”。(3)看谁想得新——求异思维训练。要想到一般人想不到而又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思维中最有价值的新颖性。如“保健牙刷、固体胶水、芳香钢笔、打火机烟盒、雨伞、变速自行车”等,你能在这些小发明上再进行发明吗?(4)看谁想得快——灵感思维训练。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越短,便表明思维越敏捷,这对思维潜能的挖掘很有帮助。如“怎样让一块冰糖最快溶解?”、“如何让一堆火尽快熄灭?”,“乘车遇到堵车时,你会有什么改变现状的感想?”,如何在一分钟内说出多少种方法。
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自然就会自觉地形成,在生活中他就会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正如佛家说的“世界本有法,法有定法,渐悟为法。世界本无法,法无定法,顿悟为法。”人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2 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循序渐进,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科技活动,不能使学生人人都成为发明家,但能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每个学生都能用最基本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在科技活动课中、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学生们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知识得到同步发展。青少年天生具有“好动”的本性,然而许多学生在过重学业的负担的压力下,丧失了各种动手的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或东西,把动手看成一种快乐的活动。从动手做的数量、质量、新奇等方面来培养动手能力。(1)看谁做得多。争取机会多做,不光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还要做到品种上的多。发展系列化的思想,将一件作品发展成一系列的作品。如:铅笔皮可以做成贴画、书签,牙签可以做成贴画等小制作。(2)看谁做得好。动手做得精细、认真,选材要精当、得体,构思想得精巧、别致。这是对动手质量的最好检验。(3)看谁做得新颖。居里夫人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第一次突破后,恩里科·费米标新立异用中子而不是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由此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鼓励学生的小制作在造型、功能、结构、材料上有自己独特设计,这是检验有没有创造性的标志,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4)看谁拆装得好。对于一些暂时不能动手搞创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玩具进行拆装,从拆装中研究结构、了解原理,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如:拆装四驱车、航空模型等。3尊重学生个性,赞美、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把创新变成发明的举动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的、巨大的智力能源。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丹尼尔说:“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将以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来论成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留心生活,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麻烦和困难。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后,便会将这些能力加以创造性地来解决遇到的麻烦和困难,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这正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发明和创新。学生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活动中梦想成真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1)搜集困难看谁多。每周一次的科技辅导,首先进行的就是“一周搜新”,在搜新中,留意新问题,寻找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找到发明和创新的突破口。其实留心一下生活、学习中的感觉与不习惯,很可能就是一个受启发的地方。
(2)解决方法看谁新。突破创造中“新”,应常常围绕着一个学生的发明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根据科技小发明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的三个原则,通过讨论交流,寻找共同认可的创新发明设计。例如:赵越看到妈妈炒菜时,热油溅到妈妈手上,烫伤了妈妈的手,他就想发明一把防止溅到手上油的炒菜铲,在课堂上,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同学们通过讨论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帮他解決了这个问题,他的作品也申报了专利。(3)设计思路看谁巧。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想法用巧妙的思路设计出来是创新的最初表现形式,最主要从结构、功能上加以最优化,最重要的是设计的东西容易制作、能够普及。
4小 结
科技活动不仅能够及时帮助青少年积极思考、捕捉智慧的火花,完成一项立足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科技活动辅导课上出精彩,以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性思维;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创造、创新领域里存在着这样的现状:有创新的萌动,但缺乏创新的突破;有创造的欲望,但缺乏创造的思维;有动手的念头,但缺乏动手的机会。要始终将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放在首位,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创新,引导每一个孩子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1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异想天开, 允许失败,不求一开始就成熟在大多数学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的增多,他们的思维自由度却在减低,而表现在思维中的创造性更是与日俱减,学生的创造欲望及天性得不到发展。科技活动中,突破思维常规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位幼儿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在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教幼儿们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幼儿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幼儿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落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啊!”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在我们看来,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那位日本幼儿老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幼儿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幼儿“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这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好呢?因此在平时的科技活动中,要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对学生思维“自由”的训练,从思维的广度、深度、新度、速度等方面来突破思维的旧框框,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1)看谁想得多——发散思维训练。主要是针对思维的广度来展开,让学生想得越多思维便越开阔。如“黑板擦、砖块、报纸等有什么用呢?”、“哪些地方能找到菱形呢?”等。(2)看谁想得深——逆向思维训练。主要是针对思维的深度来展开,让学生想得越深思维便越周密。如“圆圆的车轮真没有缺点吗?方方的车轮真的不能行驶吗?”。(3)看谁想得新——求异思维训练。要想到一般人想不到而又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思维中最有价值的新颖性。如“保健牙刷、固体胶水、芳香钢笔、打火机烟盒、雨伞、变速自行车”等,你能在这些小发明上再进行发明吗?(4)看谁想得快——灵感思维训练。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越短,便表明思维越敏捷,这对思维潜能的挖掘很有帮助。如“怎样让一块冰糖最快溶解?”、“如何让一堆火尽快熄灭?”,“乘车遇到堵车时,你会有什么改变现状的感想?”,如何在一分钟内说出多少种方法。
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自然就会自觉地形成,在生活中他就会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正如佛家说的“世界本有法,法有定法,渐悟为法。世界本无法,法无定法,顿悟为法。”人的大脑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学生的思维是需要点燃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2 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循序渐进,不求一下子就成功 科技活动,不能使学生人人都成为发明家,但能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培养,每个学生都能用最基本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励学生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在科技活动课中、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使学生们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知识得到同步发展。青少年天生具有“好动”的本性,然而许多学生在过重学业的负担的压力下,丧失了各种动手的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实验或东西,把动手看成一种快乐的活动。从动手做的数量、质量、新奇等方面来培养动手能力。(1)看谁做得多。争取机会多做,不光是追求数量上的多,还要做到品种上的多。发展系列化的思想,将一件作品发展成一系列的作品。如:铅笔皮可以做成贴画、书签,牙签可以做成贴画等小制作。(2)看谁做得好。动手做得精细、认真,选材要精当、得体,构思想得精巧、别致。这是对动手质量的最好检验。(3)看谁做得新颖。居里夫人实现人工核反应的第一次突破后,恩里科·费米标新立异用中子而不是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结果一举成功。由此可见,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鼓励学生的小制作在造型、功能、结构、材料上有自己独特设计,这是检验有没有创造性的标志,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4)看谁拆装得好。对于一些暂时不能动手搞创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对一些玩具进行拆装,从拆装中研究结构、了解原理,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如:拆装四驱车、航空模型等。3尊重学生个性,赞美、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把创新变成发明的举动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精神是一种潜力的、巨大的智力能源。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丹尼尔说:“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将以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力量来论成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启发、引导和培养训练工作,这一能源一定会被激发、被唤醒,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留心生活,会发现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麻烦和困难。当学生形成一定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后,便会将这些能力加以创造性地来解决遇到的麻烦和困难,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这正是我们开展科技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发明和创新。学生正是在“遇到问题→解决困难”的活动中梦想成真的,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1)搜集困难看谁多。每周一次的科技辅导,首先进行的就是“一周搜新”,在搜新中,留意新问题,寻找想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找到发明和创新的突破口。其实留心一下生活、学习中的感觉与不习惯,很可能就是一个受启发的地方。
(2)解决方法看谁新。突破创造中“新”,应常常围绕着一个学生的发明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根据科技小发明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的三个原则,通过讨论交流,寻找共同认可的创新发明设计。例如:赵越看到妈妈炒菜时,热油溅到妈妈手上,烫伤了妈妈的手,他就想发明一把防止溅到手上油的炒菜铲,在课堂上,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同学们通过讨论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帮他解決了这个问题,他的作品也申报了专利。(3)设计思路看谁巧。同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想法用巧妙的思路设计出来是创新的最初表现形式,最主要从结构、功能上加以最优化,最重要的是设计的东西容易制作、能够普及。
4小 结
科技活动不仅能够及时帮助青少年积极思考、捕捉智慧的火花,完成一项立足于实践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他燃烧。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科技活动辅导课上出精彩,以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