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即美德:课程思政的学理意蕴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课程思政具有培养思想道德的基本任务,因而课程思政蕴含着“知识即美德”的学理要求.在古典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共通互促,知识是指朝向于美善、关乎好坏、合于正确的理念知识,而美德不是指符合某种习俗、规范或伦理,而是指个体朝着世界万物背后的逻各斯和美善来不断伸展的生命力.在现代视域下,知识与美德呈现出削弱和促进并存的复杂关系,一方面,现代知识的价值导向朝向为经济、政治服务而偏离了美德;另一方面,现代知识却是美德实现的基础性条件.课程思政需要从这种复杂关系中超越出来,让知识重新回归美德.课程思政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核心,需要完善自身的课程结构,需要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实现以德促德和以教促德.
其他文献
《马藏》收集的文献史料显示,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上海新报》最早报道了起义,《中国教会新报》持续报道了整个事件.1872-1879 年,有关巴黎公社的少量消息仍不时见于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发展与普鲁士当时的现实治理状况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由书报检查问题出发,马克思批判了普鲁士官僚治理下不合理的封建专制状况.在对等级议会辩论
启蒙思想家认为,保护个人自由不受外在侵犯是祖国被人们承认和热爱的标准,在人民掌握权力的共和政体中才能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也成为重要的政治美德.但是,祖国所保障的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
不同于个体对自因自足共同体的服从之古典共同体主义正义,也不同于作为权利中心的个体对共同体的本质征服之近代个体主义正义,马克思是在遵循辩证逻辑而不断生成的个体与共同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逐渐由显性输入转向隐性渗透,其话语叙事也相应地发生柔性化转向,集中表征为话语形态杂糅化、话语主题细碎化、话语主体隐匿化、话语方式诱导化、话语视
西方虚无主义思潮纷繁复杂,但有一种以本真性为核心的虚无主义理论一直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否定中国革命道路和颠覆历史共识.“认识你自己”“创造你自己”和“叙事你自己”是本
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可以从理论、方法和价值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在理论维度上,要秉持历史规律论,抵制历史选择论,坚持群众史观,批驳英雄史观,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地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高校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时代、世情、国情三种存在语境,构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外在动力.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生成逻辑体现为:在贯彻立德
坚持总揽全局、靶向症结是系统精准地在每一环节驳倒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历史虚无主义“靶向批判”体系的建构具有理论解蔽、过程看护、力量支撑、物质固本四重维度,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