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设计基础Ⅱ》课程是我校非机类、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在我校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储运工程专业开设,如今已面向过程控制、工业设计、自动化、测控技术、电气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为我校非机类、近机类各专业学生学习掌握机械设备中的常用机构、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进行培养训练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于非机类、近机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中部分教学内容还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1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我校石油工程重点专业和其它非机类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配合专业教改的总目标,结合該课程内容的前期基础和后续课程要求,我校对《机械设计基础Ⅱ》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 学习兴趣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好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兴趣也难以保持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培养信心、发展学生兴趣的关键。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深刻的制约着人们的学习效果。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现代汽车的先进制造过程来引入讲解机械行业的重要性,从学生熟悉的鄂式破碎机、缝纫机、圆规仪、加热炉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动卸料等入手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从自行车的飞轮引入棘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教学手段多样,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铰链杆机构等内容时,借助可变模型,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与机构类型的变化规律及杆长的变化及机架的变化与机构类型间的内在联系。
1.3 突出重点
《机械设计基础Ⅱ》各部分内容既有自身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但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总感到内容多而复杂、知识比较散乱。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理论偏深、偏多的推导、证明等内容大量删减,而实用性较强、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加强和多讲,突出教学重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时,先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观察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教师减少了繁琐的简单说教,学生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加强实践性教学
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
1.5 精品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校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Ⅱ》精品课程网站。采用正式出版的自编教材并结合我校非机类、近机类教学的特点,把大量教学素材上传至网上。学生在网上可以查看教学大纲、上课PPT、实验指导、作业、提问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 结语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从学习兴趣培养,加强直观教学,突出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的途径更加多样。
参考文献
[1] 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郑文伟,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Ye Zhonghe,Lan Zhaohui,M.R.Smith.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M].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7] 杨明忠,主编.Machinery Design[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对我校石油工程重点专业和其它非机类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配合专业教改的总目标,结合該课程内容的前期基础和后续课程要求,我校对《机械设计基础Ⅱ》进行了一系列教改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 学习兴趣培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好的教学艺术,学生的兴趣也难以保持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培养信心、发展学生兴趣的关键。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学习积极性的最现实最稳定的因素,深刻的制约着人们的学习效果。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相关知识。如从现代汽车的先进制造过程来引入讲解机械行业的重要性,从学生熟悉的鄂式破碎机、缝纫机、圆规仪、加热炉门的启闭、拖拉机自动卸料等入手来讲授平面四杆机构;从自行车的飞轮引入棘轮机构这一间歇运动机构;结合自行车、汽车的变速系统来介绍链传动、齿轮传动等有关内容。这些实用性很强的实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既想学、又能学;既激发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教学手段多样,加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铰链杆机构等内容时,借助可变模型,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与机构类型的变化规律及杆长的变化及机架的变化与机构类型间的内在联系。
1.3 突出重点
《机械设计基础Ⅱ》各部分内容既有自身的特点和知识体系,但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总感到内容多而复杂、知识比较散乱。怎样使学生在学习中能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理论偏深、偏多的推导、证明等内容大量删减,而实用性较强、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内容加强和多讲,突出教学重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每次授课时,先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观察时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这样教师减少了繁琐的简单说教,学生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加强实践性教学
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做好每次实验和操作训练,其次,组织学生到有关工厂参观,进行现场教学,在工人的指导下,拆装简单的机械,以获取直接参与的经验。
1.5 精品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校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Ⅱ》精品课程网站。采用正式出版的自编教材并结合我校非机类、近机类教学的特点,把大量教学素材上传至网上。学生在网上可以查看教学大纲、上课PPT、实验指导、作业、提问等,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 结语
在本次教学改革中,从学习兴趣培养,加强直观教学,突出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本门课的途径更加多样。
参考文献
[1] 杨可桢,程光蕴,李仲生.机械设计基础(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8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张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郑文伟,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Ye Zhonghe,Lan Zhaohui,M.R.Smith. 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M].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1.
[7] 杨明忠,主编.Machinery Design[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 王知行,刘廷荣,主编.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 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