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开设数学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活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如何去形成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认为转变观念注意方法是很好的办法。
一、转变观念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学教学的活动课程已是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数学教学才更为完善,有了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有无限的生机。我们的教学对象有其个性特征,他们不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他们的思维倾向为形象思维,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注意活动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再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看,开展数学活动课程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氛围。开展活动能让学生解决不少的实际生活问题,而且能在自主手脑并举的前提下拓宽知识,增强能力。
二、注意方法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前提
数学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虽然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学低、中、高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智潜能各有不同,我们的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自主欲望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主体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创造性、独立性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活动方案设计是否周到的体现,更是活动方案的目标达成与否的体现。因此,要想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而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那么我们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必须便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刘英健先生对小学活动课程方案设计的主体性的体现曾提出过这样三点要求:(1)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程的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得到教师的适当指导,其活动要利于学生自我决定其内容,自我安排其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要能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如果我们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上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再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合作,并且平等地讨论问题,尤其注重让学生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比顺利地解决问题还要重要。
2.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活动
在小学数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学生能否在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述或动手操作,这是体现方案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那么学生也就乐于参与。实践证明,大凡学生乐于参与活动,那效果也就显著,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高。如何才能体现活动性?又怎样体现小学生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我们则必须加以研究探讨。首先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课程活动的内容应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方案只照顾了外显性,那只能是活动起来乐滔滔,个性特长的发展还是空大空。如果我们仅在内隐性上下工夫,那学生也无法动手,活动起来只能是麻木不仁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协调其脑、手、眼等,让他们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体现可包容性
学生毕竟是学生,就个体而言他们的阅历还比较浅薄,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很不丰富。就群体而言,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智力水平乃至智力发展的速度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乃至意志品质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通过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去摸清学生,去认识学生,使得活动方案在实施时让所有学生都能人人有事做,进而事事有人做,让他们能在实践活动中既积极参与又相互协作。这是包容所有的学生,其可包容性还涉及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活动过程的单位时间的内容安排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单位时间内的数学课外活动搞得密度过大,否则学生和教师都处于紧张而又快节奏的状态,容易超过脑的需求,搞得头昏脑涨,既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又不能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我们也不能把容量搞得太小,只图应付,否则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限制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可包容性同样也要求我们力求使数学活动的内容所涉及的问题最好不要有一题多解的题目,否则会费时过多,并且把活动弄糟。
一、转变观念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学教学的活动课程已是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数学教学才更为完善,有了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有无限的生机。我们的教学对象有其个性特征,他们不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他们的思维倾向为形象思维,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注意活动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再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看,开展数学活动课程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氛围。开展活动能让学生解决不少的实际生活问题,而且能在自主手脑并举的前提下拓宽知识,增强能力。
二、注意方法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前提
数学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虽然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学低、中、高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智潜能各有不同,我们的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自主欲望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主体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创造性、独立性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活动方案设计是否周到的体现,更是活动方案的目标达成与否的体现。因此,要想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而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那么我们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必须便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刘英健先生对小学活动课程方案设计的主体性的体现曾提出过这样三点要求:(1)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程的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得到教师的适当指导,其活动要利于学生自我决定其内容,自我安排其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要能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如果我们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上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再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合作,并且平等地讨论问题,尤其注重让学生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比顺利地解决问题还要重要。
2.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活动
在小学数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学生能否在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述或动手操作,这是体现方案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那么学生也就乐于参与。实践证明,大凡学生乐于参与活动,那效果也就显著,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高。如何才能体现活动性?又怎样体现小学生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我们则必须加以研究探讨。首先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课程活动的内容应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方案只照顾了外显性,那只能是活动起来乐滔滔,个性特长的发展还是空大空。如果我们仅在内隐性上下工夫,那学生也无法动手,活动起来只能是麻木不仁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协调其脑、手、眼等,让他们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3.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体现可包容性
学生毕竟是学生,就个体而言他们的阅历还比较浅薄,他们的生活经验还很不丰富。就群体而言,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智力水平乃至智力发展的速度都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就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乃至意志品质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首先要通过以往的教育教学实践去摸清学生,去认识学生,使得活动方案在实施时让所有学生都能人人有事做,进而事事有人做,让他们能在实践活动中既积极参与又相互协作。这是包容所有的学生,其可包容性还涉及另一个方面,那就是活动过程的单位时间的内容安排的问题。我们不能把单位时间内的数学课外活动搞得密度过大,否则学生和教师都处于紧张而又快节奏的状态,容易超过脑的需求,搞得头昏脑涨,既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又不能使活动获得最佳效果。我们也不能把容量搞得太小,只图应付,否则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限制小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可包容性同样也要求我们力求使数学活动的内容所涉及的问题最好不要有一题多解的题目,否则会费时过多,并且把活动弄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