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
一、校园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而校园文化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影响和熏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身情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恩格斯也说过:环境造就人。因此,我就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校的德育景点对学生提出做一名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三、用爱心和耐心转化学困生
所谓差生就是学困生,,我认为指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另一种则是思想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全面打基础的教育。我深深地懂得: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是同样的,所付出的劳动代价是可贵的。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二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影响而形成不良习性的。针对差生情况,我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我班有名留守儿童,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到广东打工,就把他寄住在舅舅或姥姥家。舅舅整天忙于生意,也没有时间管他,而姥姥又非常溺爱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一直以来他就表现为思想落后和行为习惯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要转变他,就不但要有父亲的严厉,还要有母亲的慈祥,要用父爱和母爱来感化他。一次,他又犯错误,放学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他就又向以往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说:"我想爸爸、妈妈了。"(因为在这以前有好几次都是这样,我看了后就同情他,教育几句就叫他回家。)可是,今天我一改以往的工作方法,严厉的批评了他后,就帮助他分析错在那里,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还教他应该怎样处理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然后找出他的闪光点,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帮助,我发现他有了一点点进步,于是,我就及时表扬、鼓励他,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向好的同学学习,以一颗爱心去感化他,对他尽量多一分宽容,少一些训诉,我的爱像春风一样开启他的心扉;像春雨一样滋润他的心田,在今后的一个月里,他的表现都非常好,我在班里就公开表扬他,鼓励他不断进步,让他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讲文明,爱学习的好学生。总之,在厚爱学困生工作中,我始终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勤鼓励,细帮助。"18个字原则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是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师生心灵间的桥梁.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爱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一、校园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而校园文化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化氛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影响和熏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陶冶自身情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恩格斯也说过:环境造就人。因此,我就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着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强化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让学校的德育景点对学生提出做一名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德育教育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学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在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时,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教师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总是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体验所谓"尊严"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三、用爱心和耐心转化学困生
所谓差生就是学困生,,我认为指两种学生:一种是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学生,另一种则是思想上暂时落后的学生.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学习与发展,全面打基础的教育。我深深地懂得: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是同样的,所付出的劳动代价是可贵的。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二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影响而形成不良习性的。针对差生情况,我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我班有名留守儿童,他从小失去父亲,母亲到广东打工,就把他寄住在舅舅或姥姥家。舅舅整天忙于生意,也没有时间管他,而姥姥又非常溺爱他,由于家庭的负作用,一直以来他就表现为思想落后和行为习惯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要转变他,就不但要有父亲的严厉,还要有母亲的慈祥,要用父爱和母爱来感化他。一次,他又犯错误,放学后我把他找到办公室,他就又向以往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起来说:"我想爸爸、妈妈了。"(因为在这以前有好几次都是这样,我看了后就同情他,教育几句就叫他回家。)可是,今天我一改以往的工作方法,严厉的批评了他后,就帮助他分析错在那里,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还教他应该怎样处理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然后找出他的闪光点,鼓励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和帮助,我发现他有了一点点进步,于是,我就及时表扬、鼓励他,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他向好的同学学习,以一颗爱心去感化他,对他尽量多一分宽容,少一些训诉,我的爱像春风一样开启他的心扉;像春雨一样滋润他的心田,在今后的一个月里,他的表现都非常好,我在班里就公开表扬他,鼓励他不断进步,让他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讲文明,爱学习的好学生。总之,在厚爱学困生工作中,我始终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勤鼓励,细帮助。"18个字原则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是圣洁的情感之一,是架设师生心灵间的桥梁.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爱创造出教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