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院士施雅风,刻在冰川上的爱绵延无尽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b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冰川学泰斗施雅风院士和夫人沈健幸福地跨过了他们金婚之年。在自己家里,两位老人像年轻人一样依偎着,头挨着头开怀大笑,甜蜜而深情。是的,施雅风院士在事业中焕发着青春,他们的爱情也永远不老。
  
  从同乡到伴侣
  
  施雅风院士与冰川有不解之缘,他是中国冰川研究体系的开拓者。说也有意思,以大山为工作对象的施雅风,小时候没见过山是个什么模样。他与夫人沈健的爱情源头,在他们的故乡江苏海门,那是长江边的沙洲地带,看惯的是江水滔滔,船舟往来。
  施雅风的父母都是农民,生育了6个孩子,只存活了3个,比施雅风大15岁的姐姐出嫁农家,终身辛劳。他的哥哥施成熙是家族中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后来成为河海大学教授。他以哥哥为榜样,读书极为刻苦,尤其喜爱地理知识。有一年暑假家人在乘凉,堂哥考问他,能不能说出我国所有铁路的起迄地点,他脱口而出,而且丝毫不差,叫在场的大人们啧啧称奇。
  1937年,施雅风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师从于叶良辅教授等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日军侵华战争爆发,他深感国家贫弱受人欺辱,更加激发了读书报国的进取心。1942年他本科毕业,在叶良辅教授指导下撰著的论文获教育部奖。1944年读完研究生,获硕士学位,进入中国地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他参与成都平原的土地利用、三峡工程水库区的地貌和经济等野外调查,写出有价值的考察报告。他目睹旧中国农村的悲惨实际,从不问政治到向往光明,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1947年,他在南京秘密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1948年,已经29岁的施雅风仍是个单身汉。按说以他的学历和条件,找个对象并不难,难的是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真正的知音。
  这时,施雅风在浙江大学的一个同窗好友给他引荐了海门同乡沈健。沈健比施雅风小7岁,出生于书香门第,上海立信会计学校毕业,在当时的淮河工程局任职。在海门他们读过同一所中学,只是施雅风比沈健高几届。他们一见如故,仿佛前世有缘。施雅风觉得沈健纯真文静,知书达理,保持着老家人的质朴。而沈健的眼里,施雅风待人诚恳,风趣幽默,非常值得信赖。没有花前月下,没有舞厅酒吧,他满肚子的地理知识,"坐地日行八万里",叫她大长见识。
  沈健也是个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施雅风对时局的分析和看法,她十分赞同。她并不知道,作为地下党员的施雅风利用公开身份,通过可靠朋友收集了许多与军事有关的情报,如南京下关车站军车过往数量与到达的地点,下关首都电厂的设备与人员状况,三天一报的长江天气与风向,银行电台截获宋子文发给蒋介石的密电,等等。淮海战役后,施雅风参与抵制科研机构搬迁,保留仪器设备,动员著名科学家留在南京迎接解放,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一分贡献。
  1950年初,在新中国诞生两个月后,施雅风与沈健的爱情瓜熟蒂落,这对有情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天,施雅风雇了一辆三轮车,把新娘子从娘家接到鼓楼二条巷地理研究所的宿舍。当年结婚的情景,施雅风与沈健两位老人记得很清楚。"结婚不要那些排场,就准备些喜糖,备了个笔记本,有单位同事和朋友来了,签个名留个纪念。记得研究所同事合起来买支派克笔,送给我们。我们也没有还礼。那时大家都不讲究,蛮开心。家里人也就是吃了一顿饭。
  
  "靠冰川再近些
  
  1953年,施雅风调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就任。1954年起,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学术秘书,参与制订50年代中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沈健也随调北京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工作。沈健生孩子时施雅风都不在家,不免有些内疚。她却说:"你放心地去干你喜欢的事业吧,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1957年6月,施雅风和两位年轻同事前往甘肃,考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西脉。他们登上海拔4500米的马厂雪山,这是施雅风有史以来面对着真正的冰川。这里空气清新,冰川晶莹,正是这冰川的融水,滋养山谷平原的草地和牲畜,给当地的蒙古族牧民以生命之源。
  当晚下山后的施雅风躺在一家牧民的蒙古包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思考着:高山冰川是高山固体水库,祁连山有这么好这么多的冰川,只能灌溉少数平原,山北边还有大片大片干旱荒漠。高山冰川对于西北干旱区绿洲的形成作用重大,而中国对于冰川研究是一个空白,不搞不行啊。
  多年后,施雅风成为举世闻名的冰川专家,有一位记者采访时问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促使你对冰川研究感兴趣的?"施雅风就如实讲了上面的故事,他说:"我有幸较早遇上了冰川。那次我一见冰川,就爱上了它,至今不变。"
  1958年6月,中国第一支冰川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奔赴兰州。7月1日,在祁连山腹地柳条沟地区的托赖山脉,施雅风和队员带上水壶、干粮,拄着土冰镐,脚蹬长筒胶鞋,登上海拔5143米高的冰川最高点。阳光下,这条银光闪亮的冰川逶迤北上,宛如银龙飞舞。面对如此奇观,数十位考察队员禁不住大声欢呼。
  这一天是党的生日,这条冰川就命名为"七一冰川"。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
  此后,颇有大将风度的施雅风指挥冰川考察队分兵七路,考察了10个冰川分布区。他们统计了32条冰川群,125个冰川组,941条小冰川,描绘和计算了分布形态、类型及储水量。11月底,由施雅风主持撰写综合考察报告。次年初,《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出版了。这部43万字的大型著作,是中国冰川学第一部区域性专著,成为中国冰川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在院部工作的沈健密切关注着冰川考察的进展。施雅风出差野外,几个月收不到信是常事。等施雅风回北京汇报,她问起野外考察的情景,施雅风轻描淡写,说得很轻松。她还是从施雅风同事的嘴里,听说了他们在西北考察中跋山涉水、转战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的艰苦。他怕她担心,无论酷寒、冰冻、狂风、飞雪,还是裂缝、陡坡、泥泞、滚石,冰川考察的危险,他绝口不提。
  1960年春,严重的人为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刚起步的冻川研究事业也受到了冲击,编制不定,人心浮动。在兰州负责筹建冰川冻土研究机构的施雅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返回北京,他仍兼着科学院地学部的职务,户口和工资关系在北京,妻儿老小也在北京,这样理所应当,谁也不会说什么;另一种选择是坚守兰州,尽力维持初具规模的研究机构,用实际行动稳定人心。显然,他是所里惟一的高级研究人员,如果他走了,这个机构可能保不住。
  权衡再三,施雅风以事业为重,选择了兰州。全家人坐了一天两夜的火车到了兰州,住進背阴的二居室,比起北京差多了。第一顿饭吃的是面糊糊,在江南长大的沈健弄不明白,兰州人怎么吃浆糊?兰州的供应也不及北京,肉和油都十分稀罕。施雅风有高级职称,在北京科学院的供应是有照顾的。他业务上细心,生活上粗心,没有提醒沈健买点食品带来,孩子们什么吃的也没有,沈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问他们,毕竟是从北京调兰州,从首都大城市到边远省城,难道夫妻之间没有好好商量吗?施雅风对我说:"这对家庭当然是个大变化。我回去跟她讲了以后,她同意了,没说不去。假如她说,哎啊,那个地方不好,生活不方便,我不去,那我要考虑了。"
  知夫莫如妻,沈健没有半点怨言,她知道,中国的冰川研究从无到有,正在起步阶段,这门学科不能没有施雅风这个带头人。她更知道,施雅风离不开大西北的冰川,离不开中国的冰川事业。说起妻子识大体顾大局,与之同苦共甘,施雅风十分庆幸。他在晚年回忆录里郑重地写道:"我感谢我的爱人沈同志。"
  
  患难时的真情
  
  三年自然灾害结束,直到1966年,是中国冰川研究的黄金时期。施雅风和同事承担起与国民经济有关的许多考察任务。其中突出的有,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和水文的观测考察,西藏希夏邦马峰的登山考察,西藏东南部波密地区冰川泥石流考察,甘肃河西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考察,甘肃木里煤田冻土考察等。
  1965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冰川研究单位,施雅风被任命为主管业务的副所长。他积极筹备大规模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科学考察,制定了将于1966年开始的三年考察计划。然而形势骤变,1966年春,施雅风正在外率队考察,突然接到一份要他返回兰州的电报。当他一身风尘地连夜坐车返回兰州,等待他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围上来的造反派给他戴上高帽子,呼喊着"打倒三反分子施雅风"的口号。然后被抄了家,施雅风莫名其妙地成为所里"头号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被大会小会批斗。
  沈健正在外地出差,当她回到研究所宿舍时,家里一片狼藉。沈健赶到研究所办公室,把所有的大字报看了一遍。她看到吓人的帽子下面,都是歪曲事实、无限上纲的臆想,非常震惊也非常气愤。她找到研究所军管会领导论这个理,那位领导不以为然地说:"你想不通,就学学毛主席著作吧。"
  沈健居然敢对大字报说"不",造反派说她太嚣张,给她扣上"保施黑干将"的罪名。加上她的弟弟和姐姐在台湾,这也成为"海外关系"的罪证。造反派天天叫她写交待材料,白天在"牛棚"隔离审查,只是晚上放她回家照顾孩子。批斗会上造反派叫她揭发施雅风,划清界限,"争取立功赎罪"。沈健说,她只知道施雅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一门心思搞研究,没有什么可揭发的。造反派气坏了,说她顽固,罪上加罪。
  施雅风已经关进"牛棚",与外界隔绝,也不准与家人接触。沈健平时见不到他,只有在批斗会上,造反派把他押上台,站在人群中的她才能看到他。一个台上,一个台下,她知道他还活着,就足够了。
  1968年,全国性的"清理阶级队伍"越演越烈,对施雅风的折磨也变本加厉。反正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成为罪状,黑白颠倒,是非混淆。读外文书是崇洋媚外",写调查报告是"白专道路",总之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硬是拼命整他,甚至大打出手。
  施雅风感觉精疲力竭,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在他脑海中萦绕,尊严丧尽,生不如死,何必苟且偷生!
  夏季的一天中午,看守他的人睡午觉了,挨了批斗的施雅风溜出了"牛棚"。他拼命地跑到邻近的黄河大桥上,飞快地跨过水泥护栏,跳进了滚滚的黄河急流。也是他命不该绝,他被河水冲出老远,一直被冲上浅滩。后面追他的人吓坏了,赶紧把他送往医院检查。还好,从这么高的桥上跳下去竟然只有胸因拍水有些疼痛,其他部位丝毫未损。
  施雅风自杀未成,沈健还是看大字报知道的。施雅风这么倔犟,造反派对他的看管只得放松些,他们也怕出人命。他被造反派"强制劳动",拿着扫帚打扫院子,沈健有意识地走近他身边。夫妻见面不能说话,眼睛传达着许多话语。他从妻子关切的目光里读到了责备。"假如我死了,妻子老小怎么办,我怎么这样自私呢?"
  黄河水冲洗了施雅风胸中的块垒,他见到沈健时微微一笑,表示他将顽强地生活下去。沈健在给施雅风送衣物时,同时送去书报和考察笔记本。看"牛棚"的造反派只给他留下了一本《中国地图》,其它的东西全没收了。这本《中国地图》使他如获至宝。凭着记忆,把所有在野外考察的地点和时间,标在地图背面,还把考察时有意义的事情也记下来。他仿佛回到考察的日子,在"牛棚"里也找到了乐趣。
  后来,造反派内部争斗,施雅风这只"死老虎"得以松了口气。他的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内心十分痛苦。向来依从施雅风的沈健,此时变得刚强而豁达。她管三个孩子和施雅风的生活,不让他操心,刚过40岁一头黑发全都白了。"不让你干,大不了你就不干了,我的工资养活你。"虽说这是沈健安慰他的话,施雅风铭记到今天:"我们是患难夫妻啊。"
  
  幸福的晚年
  
  "文革"结束。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年近花甲的施雅风这才迎来自己事业的青春。他的研究成果世所瞩目,《中国冰川概论》可谓我国冰川学的奠基之作。这位中科院的学部委员深感时不我待,事业需要后继有人,着力发现、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中青年接班人,其中有冻土专家程国祯院士、极地冰川专家秦大河、冻芯专家姚檀栋等。在老伴沈健的精心照顾下,施雅风战胜了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侵袭,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1988年,年近七旬的施雅风还能够飞抵南极,进行15天极地冰川考察。
  三个孩子少时经历磨难,甚至被称为"狗崽子",却都从苦难中奋起,个个学有所成。如今,兰州的大女儿施建生和南京的小女儿施建平是高级工程师,儿子施建成于1985年赴美留学,现在美国加州大学任教,是微波遥感领域的专家。施雅风夫妇对他的要求是,你不管走多远,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施建成牢记父母教诲,应邀担任了北京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和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都要回国进行学术交流,为祖国的前沿科学发展尽一份力量。
  1984年,施雅风退出行政领导岗位,1988年的秋天,施雅风与沈健踏上了回乡之途。拿出5万元积蓄捐给家乡中学,建立奖学金。施雅风夫妇捐款设立的奖学金不是以一个中科院院士的名义,而是以施雅风父母、一对不知名的普通农民的名义。上一辈长眠在曾经辛勤劳作的故乡土地上,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献上一片孝心。他们觉得,这比修墓更有意义。
  施雅风院士的家就在南京古城墙边一栋普通公寓楼里。每当他与夫人沈健并肩漫步玄武湖畔,驻足眺望青翠的紫金山脉,神思会飞向遥远的冰山大川。他的客厅里有一幅横挂着的希夏邦马峰彩色大照片,不仅铭刻着他攀登6200多米的海拔高度,而且也是这个科学家的家庭与冰川紧密相连的象征。(责编关山越)
其他文献
营养学专家提醒人们,想靠吃水果餐达到减肥的目的是不科学的。因为水果不能满足人体必需的营养需求,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甚至其他疾病。水果中确实含有碳水化合物,还有一些维生素,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人体的正常运转还需要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平时多吃水果对保持无机盐确有益处,但水果中缺乏铁、钙等成分。长期以水果作正餐势必会造成体内这些物质的缺乏,引起贫血,时间久了可能还会引起其他的疾病。  營养学家告诫
期刊
李倩同她的丈夫结婚已经两年多了,婚后他们的感情一直很好。他们有着规律的性生活,每次都是她的丈夫主动。她的丈夫好像觉得,自己做到这些也就足够了。因此,除此之外他对妻子很少有必要的爱抚。而李倩却希望能够得到丈夫更多的温存和关爱,她特别渴望丈夫能用温暖的双手抚摸她的肌肤,她甚至觉得这比起别的什么都更重要。可是她却不好意思向丈夫讲明,而他更是全然不懂妻子的这种心思。  一次,李倩的丈夫出差半个多月回来,此
期刊
日本佐賀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蔬菜汁能够抑制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对皮肤起到增白的作用。通过对小白鼠的实验表明,胡萝卜、西红柿以及各种蔬菜所包含的红、黄、橙各样色素,如胡萝卜素等,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其功效远远高于增白化妆品使用的脂质--熊果苷。他们认为,胡萝卜素等色素被肠吸收后,会输送到皮肤里去,因此经常饮用蔬菜汁可以使皮肤保持美白状态。此外,黑色素是产生雀斑的根源,因而蔬菜汁还可以防止雀
期刊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荧屏舞台上"耀眼"的一面与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总是引人注目的。尤其是"中西合璧"的家庭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这方面亦不乏经验独到的"专家"。沈丹萍和她的德国丈夫乌伟就是这么一对儿。  沈丹萍曾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过一段时间。前不久,"相夫教女"的沈丹萍又重回国内演艺圈。"妇唱夫随",她的洋丈夫乌伟亦在北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他们的爱情结晶--十五岁的大女
期刊
摘要: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是任何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中国自秦汉以降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清末民初时已完全不能适应政治现代化的时代潮流。1920年代初的省宪运动就是当时人们为解决中央专制集权所做的努力,《湖南省宪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具有示范性的样本。它首次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央与地方的权限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并在一省之内付之实施。虽然这次分权的实践最终夭折,但它为我们遗留的民主政
期刊
中国人吃醋美容的习惯,逐渐西进。一些抵达纽约的中国人将这一习惯带到了美国,并且逐渐对他们的熟人、亲戚、朋友产生了影响。纽约超市中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以及中国台湾、香港产的各种醋都逐渐成为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佐料。  美容、降压、减肥,吃醋有益于健康,"谁不希望自己健康美丽呢?"  点评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互动。不是吗?当中国人千里迢迢从欧美买鱼油、维生素往回带时,却突然发现,原来中国古老的美容降压灵药
期刊
摘要:社会保险法在社会保障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社会保险立法不能满足社会保险实践的需要。提交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审议的《社会保险法(草案)》立足于中国国情但过于迁就现实;体现了行政优位的理念但欠缺公民社会保险权保障的理念;立法的总体思路明确但不具有完整的基本原则;立足于职权立法但过于频繁地授权立法;奠定了社会保险各方主体的关系框架但疏于对法律关系的梳理;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但缺乏可操作性;追求利于权力
期刊
摘要:作为农村经济互助的重要形式,捐会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仍然广泛存在。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镇庙西村蒋家丁自然村的捐会为考察对象,探讨了捐会的成立、内容、形式、履行、变更规范与关系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当代中国债权习惯法发挥功能的信任基础和社会背景、文化因素。  关键词:捐会;习惯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F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
期刊
清明节这天,古小光拖着沉重的双腿,来到荒野上的一座新坟前,插上一串白色的纸花后,双膝跪在坟前,悲凄地哭着。他在祭奠他痴爱的恋人沈凤,就是这位生前曾患绝症的沈凤,不惜自己的生命挣钱给他看病,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同命接连理,酷爱吐痴情    1980年,沈凤出生在湖南省益阳县兰溪镇枫林桥村。出生时双耳就是聋的,父母为其到处求医问药,却一直没有效果。沈家有女初长成,沈凤漂亮、聪明,会一手缝纫技术
期刊
爱情与礼物  圆子:  几个月前,我与男友相识相爱。他处处关心我爱护我,我也很爱他。可他从没送给我礼物,哪怕是一枝花。  他果真爱我吗?  我是不是该跟他分手呢?  广西梧州州烟  州烟:  如果是一枝花可以搞掂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大概比一枝花的生命长久不了多少。天天有花的爱情固然浪漫,可有关心和爱护的爱情则更显得真实和踏实。  在999朵娇艳玫瑰和999个甜蜜日子之间,你会怎样选择呢?  圆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