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美感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对体育美产生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它具有直觉性、发展性、愉悦性、差异性等特征。影响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审美素养、审美时的心境和环境、氛围;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和功利性、表现形式等。为了能够促使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美感 审美对象 素养
一、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的意义
体育美感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对体育美产生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它具有直觉性、发展性、愉悦性、差异性等特征,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运动素养、审美素养等各种素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等。总之,它具有愉悦性功能、情感功能、熏陶功能、动力性功能、启智慧功能等。但是,体育美感的形成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掌握影响体育美感形成的因素显的十分重要。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1.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所拥有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同样,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或在观赏体育运动项目时,要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他们也必须具有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否则,他们不可能真正体会和领悟到体育美的内涵和价值。
2.体育审美素养。体育审美素养指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体育审美素养是影响体育美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学习、体育欣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具有体育审美素养,体育审美素养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体育美学的理论知识、参与体育运动获取运动体验、学习体育基本知识、体育文化知识等获得,大学生应加强和重视体育审美素养方面改善,不断的促进体育美感的形成。
3.体育运动素养。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个体的运动思维能力、个体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等。一个没有任何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个体或没有一定身体素质作保障的个体很难感受到体育美感的存在。体育运动素养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4.欣赏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境、环境和氛围。“高兴时花欢草笑,伤心时雁泣鹰啼”,这说明审美主体的心境影响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制约着审美情感,即美感的产生。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是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也就说明审美需要一定的心境,在参与体育运动或欣赏体育运动时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否则在精彩的比赛、在完美的运动你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同样环境、氛围对体育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优美、舒适的环境,热闹、热烈的气氛对体育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体育美感形成的外部条件。
5.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体育美感是体育活动中真、善、美相结合对审美者心理、感官作用的结果。体育美要能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必须以真为基础,体现善,表现美,最终形成美感。在运动实践中经常有些教练或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或破记录,在运动训练中使用兴奋剂,贿赂裁判,裁判吹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不尊重对手、不尊重观众的行为。在体育美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何谈美感的产生。体育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功利性也是审美批判的标准。审美对象要有完美的表现形式,体育美的丰富内容要通过符合规律的对比、和谐、节奏、层次、对称、比例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人产生美感。可见,体育美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综合素养,以及美有机结合于一体,在体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是通过体育实际对健康体魄美、运动美、道德风尚美的展现和自由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体育美的内容还要体育美的完美表现形式来体现,中国古代所谓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就是形式对美的作用。可以看出,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对体育美感的产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6.明星效应,学生情感的参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等因素。大学生在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时,要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即美感,主要受到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审美素养;体育运动素养;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境、环境、气氛;以及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因素的影响。但大学生对体育明星的追随因素,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情感投入,体育教师的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等成分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
三、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开设与体育文化、体育美学、体育欣赏等有关的课程、讲座提高大学生朋友的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审美素养。这是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欣赏体育运动产生美感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审美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基本技术的教学与体育美、体育文化的内容相融合,做好学生的审美指导工作,这是促使大学生产生体育美感的有效途径。具有关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在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为贫乏,特别是人文学艺术修养方面。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审美素养以及体育文化素养方面也有欠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际中较强调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体育审美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为此,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文精神;努力造就人格魅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等来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修养,为进一步培养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样,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更能有效的为大学生服务。
3.利用大学体育教学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心理驱使下,有获取体育美的心理需求。这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4.优化大学生欣赏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运动时的环境。这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产生的外部条件。
5.在大学中成立体育欣赏者协会或在大赛中配备解说员等,在欣赏校内外重大的体育比赛中作好适时解说,有利与促进大学生的体育美感的产生并增强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左铁儿.体育摄影体育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174-178.
[2]腾国辉.谈美感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J].鸡西大学学报,2002,8(3):28.
[3]王林,崔浩谰.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102-105.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31.
[5]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2001.
【关键词】体育美感 审美对象 素养
一、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的意义
体育美感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时对体育美产生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它具有直觉性、发展性、愉悦性、差异性等特征,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观赏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运动素养、审美素养等各种素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等。总之,它具有愉悦性功能、情感功能、熏陶功能、动力性功能、启智慧功能等。但是,体育美感的形成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掌握影响体育美感形成的因素显的十分重要。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主要因素
1.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个体所拥有社会文化素养中的体育内容。同样,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或在观赏体育运动项目时,要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他们也必须具有必要的体育文化素养,否则,他们不可能真正体会和领悟到体育美的内涵和价值。
2.体育审美素养。体育审美素养指学生对体育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体育审美素养是影响体育美感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体育学习、体育欣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具有体育审美素养,体育审美素养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体育美学的理论知识、参与体育运动获取运动体验、学习体育基本知识、体育文化知识等获得,大学生应加强和重视体育审美素养方面改善,不断的促进体育美感的形成。
3.体育运动素养。体育运动素养指个体从事体育运动的能力。包括个体的身体素质、个体的运动思维能力、个体在体育运动中获得的生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等。一个没有任何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个体或没有一定身体素质作保障的个体很难感受到体育美感的存在。体育运动素养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4.欣赏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境、环境和氛围。“高兴时花欢草笑,伤心时雁泣鹰啼”,这说明审美主体的心境影响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制约着审美情感,即美感的产生。马克思在他的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是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也就说明审美需要一定的心境,在参与体育运动或欣赏体育运动时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有一定的审美心境,否则在精彩的比赛、在完美的运动你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同样环境、氛围对体育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优美、舒适的环境,热闹、热烈的气氛对体育美感的形成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是体育美感形成的外部条件。
5.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体育美感是体育活动中真、善、美相结合对审美者心理、感官作用的结果。体育美要能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必须以真为基础,体现善,表现美,最终形成美感。在运动实践中经常有些教练或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或破记录,在运动训练中使用兴奋剂,贿赂裁判,裁判吹黑哨等违背体育道德、不尊重对手、不尊重观众的行为。在体育美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何谈美感的产生。体育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而功利性也是审美批判的标准。审美对象要有完美的表现形式,体育美的丰富内容要通过符合规律的对比、和谐、节奏、层次、对称、比例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使人产生美感。可见,体育美是将人的思想感情、人的综合素养,以及美有机结合于一体,在体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是通过体育实际对健康体魄美、运动美、道德风尚美的展现和自由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体育美的内容还要体育美的完美表现形式来体现,中国古代所谓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就是形式对美的作用。可以看出,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对体育美感的产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6.明星效应,学生情感的参与、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等因素。大学生在参与和观赏体育运动时,要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即美感,主要受到体育文化素养;体育审美素养;体育运动素养;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境、环境、气氛;以及审美对象的真实性、功利性、完美表现形式因素的影响。但大学生对体育明星的追随因素,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情感投入,体育教师的科学、合理、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等成分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大学生体育美感的形成。
三、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开设与体育文化、体育美学、体育欣赏等有关的课程、讲座提高大学生朋友的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审美素养。这是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欣赏体育运动产生美感的前提和基础。
2.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体育文化素养及体育审美素养。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基本技术的教学与体育美、体育文化的内容相融合,做好学生的审美指导工作,这是促使大学生产生体育美感的有效途径。具有关调查显示:体育教师在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为贫乏,特别是人文学艺术修养方面。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审美素养以及体育文化素养方面也有欠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际中较强调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体育审美素养、体育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加强和改进。为此,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崇高的人文精神;努力造就人格魅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等来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修养,为进一步培养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同样,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更能有效的为大学生服务。
3.利用大学体育教学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兴趣爱好的心理驱使下,有获取体育美的心理需求。这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产生的心理基础。
4.优化大学生欣赏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运动时的环境。这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美感产生的外部条件。
5.在大学中成立体育欣赏者协会或在大赛中配备解说员等,在欣赏校内外重大的体育比赛中作好适时解说,有利与促进大学生的体育美感的产生并增强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体育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左铁儿.体育摄影体育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174-178.
[2]腾国辉.谈美感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J].鸡西大学学报,2002,8(3):28.
[3]王林,崔浩谰.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7):102-105.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31.
[5]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