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她言简意赅,意蕴深远,醇香馥郁,彰显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阶段,如何让学生亲近文言文,深入领会文言文的魅力,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布景——营造氛围,初领风韵
汪潮教授曾说,教师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大胆地“牺牲”一下自己的形象,使之与文本相适应,与教学相符合。他在听一节《杨氏之子》时,就有一位年轻的帅小伙,脱下西装革履,穿上了一件灰布大长袍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以这样的形象展现,学生能不哗然吗?能不记忆犹新吗?能不很快地进入文言文教学的情景中去吗?
诚然教师平时上课不可能这样做的,但教师依旧可以利用语言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缪志木老师的做法值得教师去借鉴:
老师:古代有很多东西,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的老师叫什么吗?
师:孩子们,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老师是有点学问的,所以称为——(生答: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节课,我们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称。
师:弟子们好!
生:夫子好!
师:古代男人与女人在行礼方面是不同的,男人是一拉长袖,向前一拜,女人是把双手放在右腰边,顺势一弯。(师模仿男人与女人行礼的动作)(学生哄笑)
缪老师创设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经意间走进了文本。而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古文化的熏陶,又巧妙地解决了文中要解决的一个文言词语“夫子”。
对话——反复吟哦,感受神韵
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尽情地诵读文言文,使他们熟读背出;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古人的智慧中去。
一是自读。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准的字、读不通的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并在读的过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其语言特点、句式文法,缺乏感性认识,容易读不通,读断句。因此,教师就必须示范,教给正确的停顿与示范。
三是练读。学生有模有样地诵读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古文的节奏与韵味,直到达到“若出吾口”为止。
四是对读。为了化解学生对理解课文的难度,消除其为难情绪,笔者尝试采用了文白对读的方式。通过对读,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淡化学生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五是唱读。这里的唱读并非真正的“唱”,而是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寻找文言文朗读的感觉,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感受文章的情调韵味。
演绎——深入研究,领会精髓
观照小学阶段的文言教学,教师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一研行文之美。选入小学的文言文虽短小,却结构严谨。如《伯牙绝弦》,文章前四句围绕“善弹、善听”而写,总起分述,层层深入。再细读文中的两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个句子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这样的呼应把“善鼓”“善听”表达得淋漓尽致,把“知音”演绎得栩栩如生!
二研情感之美。任何一篇文言文,仔细挖掘,都有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教师,就应该借教师的层层点化,引导学生悟出文本的意向情味。
三研意境之美。小学所选的文言文,不但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思想艺术感染力,能让学生从中吸收优秀文化精华,提高道德修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优秀的古典作品能够展现生活美感,释放思想的火花,启迪人生的哲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古色古香,纯朴典雅,教师应多方位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全方面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随之一起守望这份古典情怀!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
布景——营造氛围,初领风韵
汪潮教授曾说,教师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可以大胆地“牺牲”一下自己的形象,使之与文本相适应,与教学相符合。他在听一节《杨氏之子》时,就有一位年轻的帅小伙,脱下西装革履,穿上了一件灰布大长袍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以这样的形象展现,学生能不哗然吗?能不记忆犹新吗?能不很快地进入文言文教学的情景中去吗?
诚然教师平时上课不可能这样做的,但教师依旧可以利用语言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缪志木老师的做法值得教师去借鉴:
老师:古代有很多东西,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的老师叫什么吗?
师:孩子们,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老师是有点学问的,所以称为——(生答: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节课,我们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称。
师:弟子们好!
生:夫子好!
师:古代男人与女人在行礼方面是不同的,男人是一拉长袖,向前一拜,女人是把双手放在右腰边,顺势一弯。(师模仿男人与女人行礼的动作)(学生哄笑)
缪老师创设的学习氛围,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不经意间走进了文本。而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古文化的熏陶,又巧妙地解决了文中要解决的一个文言词语“夫子”。
对话——反复吟哦,感受神韵
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尽情地诵读文言文,使他们熟读背出;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古人的智慧中去。
一是自读。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准的字、读不通的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划出来,并在读的过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是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其语言特点、句式文法,缺乏感性认识,容易读不通,读断句。因此,教师就必须示范,教给正确的停顿与示范。
三是练读。学生有模有样地诵读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古文的节奏与韵味,直到达到“若出吾口”为止。
四是对读。为了化解学生对理解课文的难度,消除其为难情绪,笔者尝试采用了文白对读的方式。通过对读,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淡化学生对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五是唱读。这里的唱读并非真正的“唱”,而是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节奏。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寻找文言文朗读的感觉,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感受文章的情调韵味。
演绎——深入研究,领会精髓
观照小学阶段的文言教学,教师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感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进行审美教育。
一研行文之美。选入小学的文言文虽短小,却结构严谨。如《伯牙绝弦》,文章前四句围绕“善弹、善听”而写,总起分述,层层深入。再细读文中的两句话: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个句子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是相对应的。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倾诉,一个回应。这样的呼应把“善鼓”“善听”表达得淋漓尽致,把“知音”演绎得栩栩如生!
二研情感之美。任何一篇文言文,仔细挖掘,都有它内在的文化价值。作为教师,就应该借教师的层层点化,引导学生悟出文本的意向情味。
三研意境之美。小学所选的文言文,不但有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思想艺术感染力,能让学生从中吸收优秀文化精华,提高道德修养,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优秀的古典作品能够展现生活美感,释放思想的火花,启迪人生的哲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古色古香,纯朴典雅,教师应多方位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全方面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随之一起守望这份古典情怀!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