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企業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监督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策
建筑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活跃阶段,高层建筑的建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由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在建筑施工阶段,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利于促使整个工程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全面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概述及意义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1)组织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监督、企业自控等管理体制开始实施。(2)管理制度的有效改革。逐渐完善的工程建设参与方责任问题法律规范,确保了不必要纠纷的有效解决。(3)建设监督制度的推行。在工程建设中,为加强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目标、工期和质量,切实改变政府职能。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指的是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履行责任及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利益的执法行为。其中,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是指参与建设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是指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所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监督的内容包括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监督检查,对技术资料、监理资料及检测报告等文件和资料的监督检查,及竣工后的验收检查。工程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对过程所进行的控制,使其在受控的状态下完成目标。建筑工程质量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要求;二是工程安全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二、工程质量监督的责任及原则
强化监督力度,促使工程成效不断提高,使其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运行,是质量监督机构的重要责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还负责对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工程的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标准。做到依法监督、公正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职责,也能使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
1.自身因素。对工程质量有着影响的人员大致可分为施工人员、操作人员、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基本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基础,尤其是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大多施工人员都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流动性大,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其责任心的较高要求也是必要的,最顶层的管理人员则处于安全问题的核心部位,其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越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就越高,反之,管理人员的失误或懈怠将会引起整体的建筑质量的下滑。
2.监管因素。我国政府的监督管理工作还缺必要的力度,有时执法不严,法制观念薄弱,管理意识不强。有些建筑工程在没有取得合法条件时,就擅自开工,无视法律法规。或者没有经过工程建设部门的授权就私自将手下的工程转包,获取非法利益。有时工程设计图纸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甚至还未完成时就开工,为的只是缩短工期,节约成本,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埋下了很多重大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内部的问题,其管理环节意识薄弱,很少有人会重视全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没有人专门负责质量监督和验收,即使是有专业人员,他们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致使很多法律规章制度和口号都形同虚设。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有些领导还盲目的大包大揽,承包一些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工程,或是盲目的追求速度,而工程的施工速度和进程应该全面协调,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把速度作为衡量业绩主要指标,这已经成了我国一些施工单位的通病,它导致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兼顾质量安全问题。在实际施工时,某些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明确规定,使用质量规格都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使工程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这些都是缺乏监管,为了一己之利,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危害的例子。
3.法规因素。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法制也不完善,法律条例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建筑市场,分析其混乱的原因就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所以才会发生公司盲目设计承建、将工程转包给他人、招标时不正当竞争、故意压价等现象,造成市场风气低下,环境恶劣,而要杜绝这种现象就必须尽快的建设起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
4.环境因素。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和人文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主要是空气气象、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工程管理环境主要是质量的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劳动环境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组合等。人文环境包括施工地点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这些构成因素组成复杂多样,在进行建筑工程作业时要讲究科学,考虑周到全面。
四、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1)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该体系应以基本法律为最高法律准则,对国家建筑施工水平进行衡量,以确保建筑市场高效运行。(2)建立行为监督和实物监督并重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施工中,为全方位监督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应采用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在责任范围内实行并强化其监督管理活动,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自我监督力度的强化,可促使存在不良记录的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效加强自身建筑质量管理。改变原有的日常监督和预约式、通知式等监督方式,以随机检查和抽查的监督模式保证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3)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告知制度质量监督执法的透明,有利于真正实现阳光监督,确保所有参与方在享有知情权的同时充分了解监督方式、内容及手段。并积极主动的进行建筑质量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有效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2.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优化监督管理体制 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构建一套有效的质量责任制,对管理非常重要。明确规定了项目负责人,各部门主管及施工人员的各项工作任务,验收工程的检测与各工序的管理。包括对材料的选购及有关设施的检验和完工后的验收。分析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专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同等重要。把监督机制优化为集体型,保证监督过程中的公平性。使监督模式具有预见性和服务性,并与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以随机检查为主,加强巡回式检查,保证所抽查项目能真实准确的反应施工情况,全面覆盖影响安全质量的因素。及时调整和优化监督方法,发现并填补可能存在的漏洞,保证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加强监督人员的资格管理。严格要求相关单位资质,确保建筑质量。监督部门要对进入建设环节的所有单位都要进行严格监管和审查,对资格不够的施工单位一律不予通过立项,规划部门和安全部门单独认证资格证书,由国家的质量监管部门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验,达到标准再颁发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
(1)有效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基础性较强等特点,在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强力配合下,该系统的有效建立应遵循以下几方面:1)为保证休息工作的有序进行,应建立并完善有关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制度,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责;2)按照不同省、市、县级别分层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省级质监机构应统一领导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对各地相关工作进行有效评议和监督,市县级质监机构负责具体基础性工作;3)对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进行年度檢查和考评。(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及必要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知识。各级质监机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以有效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立。
4.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和规范行政部门行为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限制开发劳动力资源,在工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工程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培养,把量的提高变为质的提高。严格管理进入建筑工程行业的企业,对其全员都要求有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健全培训上岗制度。要明确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具体责任人,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互相推卸责任。在发生事故时,不仅施工单位有责任,相应的上级行政部门和监督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负主要责任的承包单位,要加强处罚力度,增加赔偿金额。行政部门自身也要进行监管,随时对其进行职能检查,防止贿赂等违法犯罪的情况发生。
5.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
为确保日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相关人员必须具备除专业工程知识外的其他知识。目前,由于大多建筑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违背建筑施工理念,导致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6.完善建筑工程完工后的验收
建筑工程完工后,要做好工程质量验收工作,这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工程质量验收涵盖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的验收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工程项目结束以后要安排专业检验员对建筑内部情况进行实地检验,比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的安装以及墙体构造等环节都属于检查的重点,它们决定了建筑工程能否正常投入使用。验收工程质量时的关键在于对建筑工程里面各组成构件性能的检验,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确保建筑工程的参数指标全部达到施工规范要求的标准后才可以正式投入到实际运用中,一些建筑物质量不合格就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能够妥善解决。
五、结束语
工程质量作为建筑建设的核心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保证其质量。有关机构必须严格监督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素质,并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旭远,袁景环.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措施[J].价值工程,2011.
[2]余玲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
[3]王彩华.探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新模式改革与创新[J].民营科技、2013(6)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策
建筑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活跃阶段,高层建筑的建设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由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在建筑施工阶段,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有利于促使整个工程顺利完成。因此,必须全面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概述及意义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1)组织体系的逐渐完善,政府监督、企业自控等管理体制开始实施。(2)管理制度的有效改革。逐渐完善的工程建设参与方责任问题法律规范,确保了不必要纠纷的有效解决。(3)建设监督制度的推行。在工程建设中,为加强控制工程项目投资目标、工期和质量,切实改变政府职能。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指的是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机构履行责任及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利益的执法行为。其中,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是指参与建设的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是指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所进行的活动。工程质量监督的内容包括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的监督检查,对技术资料、监理资料及检测报告等文件和资料的监督检查,及竣工后的验收检查。工程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对过程所进行的控制,使其在受控的状态下完成目标。建筑工程质量包括两方面:一是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否满足要求;二是工程安全是否满足相关要求。
二、工程质量监督的责任及原则
强化监督力度,促使工程成效不断提高,使其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运行,是质量监督机构的重要责任。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还负责对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有关法律、法规及建设工程的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的标准。做到依法监督、公正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职责,也能使质量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
1.自身因素。对工程质量有着影响的人员大致可分为施工人员、操作人员、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基本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基础,尤其是一些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大多施工人员都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流动性大,这对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工程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其责任心的较高要求也是必要的,最顶层的管理人员则处于安全问题的核心部位,其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越强,建筑工程的质量就越高,反之,管理人员的失误或懈怠将会引起整体的建筑质量的下滑。
2.监管因素。我国政府的监督管理工作还缺必要的力度,有时执法不严,法制观念薄弱,管理意识不强。有些建筑工程在没有取得合法条件时,就擅自开工,无视法律法规。或者没有经过工程建设部门的授权就私自将手下的工程转包,获取非法利益。有时工程设计图纸没有经过严格审查甚至还未完成时就开工,为的只是缩短工期,节约成本,这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埋下了很多重大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施工企业内部的问题,其管理环节意识薄弱,很少有人会重视全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没有人专门负责质量监督和验收,即使是有专业人员,他们也没有很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致使很多法律规章制度和口号都形同虚设。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有些领导还盲目的大包大揽,承包一些超出了自己能力范围的工程,或是盲目的追求速度,而工程的施工速度和进程应该全面协调,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把速度作为衡量业绩主要指标,这已经成了我国一些施工单位的通病,它导致施工时不能很好的兼顾质量安全问题。在实际施工时,某些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明确规定,使用质量规格都不过关的建筑材料,使工程产生难以预料的危险。这些都是缺乏监管,为了一己之利,对建筑工程质量产生危害的例子。
3.法规因素。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法制也不完善,法律条例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建筑市场,分析其混乱的原因就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所以才会发生公司盲目设计承建、将工程转包给他人、招标时不正当竞争、故意压价等现象,造成市场风气低下,环境恶劣,而要杜绝这种现象就必须尽快的建设起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制。
4.环境因素。很多环境因素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和人文环境。工程技术环境主要是空气气象、水文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工程管理环境主要是质量的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劳动环境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组合等。人文环境包括施工地点的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这些构成因素组成复杂多样,在进行建筑工程作业时要讲究科学,考虑周到全面。
四、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点。(1)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该体系应以基本法律为最高法律准则,对国家建筑施工水平进行衡量,以确保建筑市场高效运行。(2)建立行为监督和实物监督并重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施工中,为全方位监督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应采用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各级政府部门在责任范围内实行并强化其监督管理活动,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自我监督力度的强化,可促使存在不良记录的单位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有效加强自身建筑质量管理。改变原有的日常监督和预约式、通知式等监督方式,以随机检查和抽查的监督模式保证建筑工程安全和质量。(3)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告知制度质量监督执法的透明,有利于真正实现阳光监督,确保所有参与方在享有知情权的同时充分了解监督方式、内容及手段。并积极主动的进行建筑质量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有效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2.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优化监督管理体制 构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并构建一套有效的质量责任制,对管理非常重要。明确规定了项目负责人,各部门主管及施工人员的各项工作任务,验收工程的检测与各工序的管理。包括对材料的选购及有关设施的检验和完工后的验收。分析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专人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行为监督与实物监督同等重要。把监督机制优化为集体型,保证监督过程中的公平性。使监督模式具有预见性和服务性,并与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以随机检查为主,加强巡回式检查,保证所抽查项目能真实准确的反应施工情况,全面覆盖影响安全质量的因素。及时调整和优化监督方法,发现并填补可能存在的漏洞,保证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加强监督人员的资格管理。严格要求相关单位资质,确保建筑质量。监督部门要对进入建设环节的所有单位都要进行严格监管和审查,对资格不够的施工单位一律不予通过立项,规划部门和安全部门单独认证资格证书,由国家的质量监管部门对建筑材料进行严格检验,达到标准再颁发产品质量合格证书。
3.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
(1)有效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广泛性、长期性、基础性较强等特点,在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强力配合下,该系统的有效建立应遵循以下几方面:1)为保证休息工作的有序进行,应建立并完善有关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制度,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责;2)按照不同省、市、县级别分层建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系统,省级质监机构应统一领导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并对各地相关工作进行有效评议和监督,市县级质监机构负责具体基础性工作;3)对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进行年度檢查和考评。(2)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及必要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知识。各级质监机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以有效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立。
4.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和规范行政部门行为
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限制开发劳动力资源,在工程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工程从业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和专业的培养,把量的提高变为质的提高。严格管理进入建筑工程行业的企业,对其全员都要求有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健全培训上岗制度。要明确建筑工程中的每一个具体责任人,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互相推卸责任。在发生事故时,不仅施工单位有责任,相应的上级行政部门和监督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负主要责任的承包单位,要加强处罚力度,增加赔偿金额。行政部门自身也要进行监管,随时对其进行职能检查,防止贿赂等违法犯罪的情况发生。
5.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
为确保日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相关人员必须具备除专业工程知识外的其他知识。目前,由于大多建筑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违背建筑施工理念,导致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并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素质,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6.完善建筑工程完工后的验收
建筑工程完工后,要做好工程质量验收工作,这是建筑工程项目中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工程质量验收涵盖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的验收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工程项目结束以后要安排专业检验员对建筑内部情况进行实地检验,比如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的安装以及墙体构造等环节都属于检查的重点,它们决定了建筑工程能否正常投入使用。验收工程质量时的关键在于对建筑工程里面各组成构件性能的检验,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确保建筑工程的参数指标全部达到施工规范要求的标准后才可以正式投入到实际运用中,一些建筑物质量不合格就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以便能够妥善解决。
五、结束语
工程质量作为建筑建设的核心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并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保证其质量。有关机构必须严格监督工程质量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素质,并建立健全的建筑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旭远,袁景环.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措施[J].价值工程,2011.
[2]余玲勇.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
[3]王彩华.探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新模式改革与创新[J].民营科技、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