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三十七《水经》关于澧水起源首句“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断句不准确,因其隐去了澧水所出之山。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将该句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才是正确的。澧水源头在充县历山,即今桑植县西北部的历山,今称八大公山。
关键词:水经注 澧水源头 历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关于澧水起源的记载曰:“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当代郦学名家陈桥驿教授《水经注校证》①将其句读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历-山东-过其县南”,则谓澧水经过某山之东,再经过充县南边;如此,则澧水源出历山就被隐去了。因山不可移动,故不可读作“历山-东过其县南”。《水经》中表“经过”意多用“过”,少数情况下也写作“迳”“历”,如卷十一“浊漳水”条“又东迳武强县北”,卷六“汾水”条“又南过冠爵津,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历唐城东”。《水经》但凡涉及山川河流湖泊和郡县地域,大多写明其名称,未注明者很少。晚清著名郦学大家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水经注疏》则将此句断作“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②熊会贞并按:《汉志》:武陵郡‘充县历山,澧水所出’。”则明确澧水所出之山为充县历山。熊接着又说:“《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故充城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则在今永定县西。今澧水二源,北源出桑植县西北山,曰‘两家源河’。南源出永顺县西北山,曰‘上洞河’,东北入桑植境,与北源合。《经》言‘出充县西’,盖指南源言也。”③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永顺府》载:“桑植县,汉充县地”,“历山在桑植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高数十里,澧水发源于此。”④清同治《桑植县志·诸水源流》载:“澧水,旧志云发源于历山,或云发源于七眼泉。”并说同治时桑植县境内有四条水皆属澧水。门岩之水、细沙坪乾河之水在北注入源河,在西注入夹石河,又会永顺之鱼泉溪水。⑤此处“源河”当即熊会贞所言“两家源河”,其所言“南源”当即桑植境内澧水至永顺县后与鱼泉溪水汇合之流,则澧水最初的源头仍在桑植县历山。其后按语曰:“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杉木界,与鹤峰州接,近源河又纳七眼泉之水,则历山、七眼泉相去不远,今昔地势不无稍殊,大抵不离乎历山者”。1999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桑植县志》载,该县境内八大公山即“澧水北源源头,古称‘历山’处。”八大公山在今桑植县城西北,距县城89公里。今仍有杉木界、细沙坪等地名。⑥根据这些记载,澧水出充县西之历山应无疑问。因此,《水经注疏》断句是对的。
其实,陈桥驿教授1984年就为清段熙仲点校的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做过复校,说明他很早就见到了杨、熊对这一句的断句。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桥驿、叶光庭、叶阳译注的《水经注全译》中,此句也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其译文曰:“澧水发源于武陵郡充县西边的历山,往东流过县南。”⑦可是不知为什么,1999年杭州大学出版社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却将此句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
2002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清汪士铎绘、陈桥驿校释的《水经注图》“湘资沅涟漓溱洭深钟耒澧洣漉浏 十五水图二”上,汪士铎旁注:“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陈桥驿断句为:“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这就明确肯定了澧水发源于历山。而在后面的释文中,陈桥驿教授又把“历山”二字点断到后句:“图据《澧水》,《经》‘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这样一来,澧水所出之山是什么山又不清楚了。⑧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桥驿《水经注校证》继续这样断句,令人费解。
2009年12月出版的邬国义点校《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水經注校(下)》此句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⑨张修桂发表在2014年第1期《历史地理》上的《〈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下篇)》也认为此句应按《水经注疏》断句;说明陈桥驿教授此句的断句已为某些学者所不取。然而2016年1月线装书局出版、姜涛主编的《水经注》,此句仍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⑩而其译句却作“澧水发源于武陵郡充县西边的历山,往东流过县南”,可见作者自己也明白按陈氏句读无法说通。混乱如此,是该纠正了。
参考文献
①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②③《杨守敬集》第四册《水经注疏(下)》,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④《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第二十二册卷三百七十二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同治重修桑植县志》
⑥桑植县史志办公室《桑植县志》,海天出版社,1999
⑦陈桥驿、叶光庭、叶阳译《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⑧陈桥驿校释、清汪士铎绘《水经注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⑨《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水经注校(下)》,邬国义点校,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⑩姜涛主编《国学经典文库·水经注》,线装书局,2016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
关键词:水经注 澧水源头 历山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七关于澧水起源的记载曰:“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当代郦学名家陈桥驿教授《水经注校证》①将其句读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历-山东-过其县南”,则谓澧水经过某山之东,再经过充县南边;如此,则澧水源出历山就被隐去了。因山不可移动,故不可读作“历山-东过其县南”。《水经》中表“经过”意多用“过”,少数情况下也写作“迳”“历”,如卷十一“浊漳水”条“又东迳武强县北”,卷六“汾水”条“又南过冠爵津,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历唐城东”。《水经》但凡涉及山川河流湖泊和郡县地域,大多写明其名称,未注明者很少。晚清著名郦学大家杨守敬及其弟子熊会贞《水经注疏》则将此句断作“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②熊会贞并按:《汉志》:武陵郡‘充县历山,澧水所出’。”则明确澧水所出之山为充县历山。熊接着又说:“《舆地纪胜》引《元和志》:故充城在慈利县西二百四十里,则在今永定县西。今澧水二源,北源出桑植县西北山,曰‘两家源河’。南源出永顺县西北山,曰‘上洞河’,东北入桑植境,与北源合。《经》言‘出充县西’,盖指南源言也。”③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永顺府》载:“桑植县,汉充县地”,“历山在桑植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高数十里,澧水发源于此。”④清同治《桑植县志·诸水源流》载:“澧水,旧志云发源于历山,或云发源于七眼泉。”并说同治时桑植县境内有四条水皆属澧水。门岩之水、细沙坪乾河之水在北注入源河,在西注入夹石河,又会永顺之鱼泉溪水。⑤此处“源河”当即熊会贞所言“两家源河”,其所言“南源”当即桑植境内澧水至永顺县后与鱼泉溪水汇合之流,则澧水最初的源头仍在桑植县历山。其后按语曰:“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杉木界,与鹤峰州接,近源河又纳七眼泉之水,则历山、七眼泉相去不远,今昔地势不无稍殊,大抵不离乎历山者”。1999年海天出版社出版的《桑植县志》载,该县境内八大公山即“澧水北源源头,古称‘历山’处。”八大公山在今桑植县城西北,距县城89公里。今仍有杉木界、细沙坪等地名。⑥根据这些记载,澧水出充县西之历山应无疑问。因此,《水经注疏》断句是对的。
其实,陈桥驿教授1984年就为清段熙仲点校的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做过复校,说明他很早就见到了杨、熊对这一句的断句。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桥驿、叶光庭、叶阳译注的《水经注全译》中,此句也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其译文曰:“澧水发源于武陵郡充县西边的历山,往东流过县南。”⑦可是不知为什么,1999年杭州大学出版社陈桥驿《水经注校释》,却将此句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
2002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清汪士铎绘、陈桥驿校释的《水经注图》“湘资沅涟漓溱洭深钟耒澧洣漉浏 十五水图二”上,汪士铎旁注:“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陈桥驿断句为:“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这就明确肯定了澧水发源于历山。而在后面的释文中,陈桥驿教授又把“历山”二字点断到后句:“图据《澧水》,《经》‘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这样一来,澧水所出之山是什么山又不清楚了。⑧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桥驿《水经注校证》继续这样断句,令人费解。
2009年12月出版的邬国义点校《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水經注校(下)》此句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⑨张修桂发表在2014年第1期《历史地理》上的《〈水经注〉洞庭湖水系校注与复原(下篇)》也认为此句应按《水经注疏》断句;说明陈桥驿教授此句的断句已为某些学者所不取。然而2016年1月线装书局出版、姜涛主编的《水经注》,此句仍断为“澧水出武陵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⑩而其译句却作“澧水发源于武陵郡充县西边的历山,往东流过县南”,可见作者自己也明白按陈氏句读无法说通。混乱如此,是该纠正了。
参考文献
①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②③《杨守敬集》第四册《水经注疏(下)》,谢承仁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④《四部丛刊续编·史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第二十二册卷三百七十二
⑤《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同治重修桑植县志》
⑥桑植县史志办公室《桑植县志》,海天出版社,1999
⑦陈桥驿、叶光庭、叶阳译《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⑧陈桥驿校释、清汪士铎绘《水经注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⑨《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水经注校(下)》,邬国义点校,浙江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⑩姜涛主编《国学经典文库·水经注》,线装书局,2016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诗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