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翅膀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听过一出传统京剧,名叫《乌盆记》,讲的是宋代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刘世昌的商人收账回家,途中遭遇大雨,于是借宿在一户姓赵的人家。这家人见财起意,用毒酒毒死刘世昌,将他的尸骨烧成灰,又和在泥里制成乌盆——也就是黑色的尿盆。不久后,乌盆被来赵家讨债的人索去。一天夜里,主人小便时,乌盆突然开口说话,大意是说,我其实是个人啊,请你不要往我身上撒尿。接着,它向主人哭诉了自己的冤屈。主人听罢又惊又气,决心带着这个乌盆去县衙为它申冤。他们历经曲折,终于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凶手得到了惩罚。
  我从《乌盆记》中看到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极为先锋的一面:这里有骇人的想象力,依托更加扎实的民间根底,将调侃、幽默和正义藏于其间。而真相往往并不在权贵的手里,真相更有可能就在凡俗的器物——比如一只尿盆那里。
  我在最传统的东西里发现了最现代的东西。《乌盆记》算得上古老,但在藝术上要想抵达更有活力的新大陆,说不定要借助的正是古老的旧桥。
  一位已经谢世的老作家,曾经对我讲起一出地方小戏中感动他的细节。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不能自由恋爱,更无法当众相互表达爱慕之意,一位乐意成全他们爱情的长者便当起牵线搭桥的人。在舞台上,那一对男女四目相望却不能靠近,这位长者的“搭桥法”是,把那对男女无形的目光像有形的丝线一样一束一束收集起来,捏在手中将它们衔接在一起,就像织渔网,或者织毛线。观众完全相信这舞台上的浪漫,并从这没有语言的纺织动作里体会到那一男一女相互传递的意韵悠长的爱意。原来目光也是可以“纺织”成桥的,观众就踏着这情意绵绵的“桥”,走进了剧中人的心。
  在我的故乡河北,有一出地方戏名叫《借髢髻》(髢髻是已婚妇女装饰用的假发髻),讲的是旧时乡村的两个妇女为了借不借髢髻而发生的一段极其琐碎的对话。一个名叫小四姐的妇女进城赶集,临行前去邻居王嫂家,想借她的髢髻打扮自己。王嫂很不愿意把髢髻借给小四姐,为此她大段大段地诉说着那些不借的理由。她由远及近,从出生、长大到结婚生孩子,从做饭、砍柴、打草、喂猪、纺棉花、拾麦穗到伺候一家老小,到刮风下雨、烈日冰雹,再到婆媳纠葛、亲戚恩怨。甚至讲起某日她丢了一只正在下蛋的鸡,一定是某人所偷;又一日她好不容易将一车柴火拉回家,却被一场暴雨淋湿了,害得她点不着柴、烧不熟饭……女人过日子容易吗?日子苦啊,要精打细算啊,精打细算就顾不了自己,多少年我都没给自己做过新鞋新衣……
  整出戏快要完结时,王嫂才绕回这出戏的关键词:髢髻。于是又是大段的诉说。说到买这个髢髻的过程,多么舍不得买;再拐到丈夫的朋友尽是在河边拉纤的,苏州、杭州、扬州,人托人好不容易给她买回了花髢髻。她是藏在柜里怕老鼠咬了,放在枕头边怕睡觉压了……总之,小四姐,我把话都说成这样了,你还好意思借走不成?小四姐真就不好意思再说借了,一个髢髻差不多已经关乎王嫂的身家性命了。就在小四姐已经想要放弃时,王嫂却又不忍心了,最终她决定把髢髻借给小四姐。接着又是一大段对小四姐的嘱咐,嘱咐她应该怎样爱惜这个髢髻:遇到风时当怎样;遇到雨时当怎样;赶集路上穿过枣树林,你骑着驴当怎样才能不让枣枝钩挂了我那髢髻……一出小戏,两个女人,无穷无尽的琐碎絮叨。只因这琐碎的絮叨蕴含着日常生活可以触摸的质地,观众听来竟不觉厌烦。我常常感叹这些琐碎中的精彩和鲜活,原来人是这样说话的,女人是这样说话的。
  


  我从《借髢髻》中发现,语言和目的之间的距离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如果语言是通向目的之桥,那么王嫂用层层叠叠的絮叨为自己的目的搭建了一座曲折的长桥,她在这长长的桥上,淋漓尽致地铺陈着内心。她那大段的叙述与其说是告诉小四姐不借髢髻是多么有理,不如说是在为自己的不借感到不安。话越多,其实不安就越多,她的小气便不那么简陋,她的善良也就不那么单调。当现代人越来越少直接面对面说话时,当说话对于现代人而言越来越困难时,是这生于民间的小戏为我搭起了说话之桥。在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里,当我想用说话来表现某个人物的复杂内心时,《借髢髻》就成了我和我的人物之间的桥梁。
  我们的确不建造桥,但我们需要发现桥,如同作家并不发明语言,但应当使用语言创造美、思想和形象。
  文学的目的不是造桥,但好的文学有资格成为桥,它所抵达的将是人的心灵深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之处。
  (夕梦若林摘自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桥的翅膀》一书,赵希岗图)
其他文献
足球是一个团体性的竞技项目,几乎所有的进球,都得靠团队共同努力。如果想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取得胜利,只有一种方式——任意球得分。在足球场上,能够靠任意球直接破门的球员,相当于武侠小说中行走江湖的刺客,殺人于无形。而他们凭借的利器主要有两种——香蕉球和电梯球。  香蕉球原理  香蕉球,因为球运动的路线是弧形的,类似香蕉的形状,因而得名。而且由于其代言人颜值极高,所以“香蕉球”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
期刊
当年日俄开战,日本群情激愤,争相效命疆场。在校学生遇将士出征必列队远送或捐款,包括七八岁的儿童。日本文部省見状,深恐学生有废学业,即发告示:  国民奋其忠勇之精神,捧其满腔之热血,为海陆军之后援,固属当然之事。至于悬念战事而废本业,虽为爱国之至情,绝非得体。期望从事教育者,当无变平日沉着,热心诚意,尽力厥职,当使青年男女,共知将来为国家所负之责任,必更重大。我国民欲尽此重大责任,全恃在学时代,专心
期刊
攝影就是關心身边的事物,关注人性以及其中的喜剧成分。  ——艾略特·厄威特  摄影家要具有婴儿或初入未知国境的旅行者那样的眼光。  ——比尔·布兰特
期刊
早上8:30,我运动完走回家时经过一所小学,碰巧见到校门口站着三对母女和一位老师。老师笑眯眯的,倒是迟到的母女有不同表现。  第一个妈妈骂女儿:“爱睡懒觉,你看,又迟到。你是不在乎,可你妈多丢人。”小女孩腼腆,什么也没说,一溜烟儿钻进校门。  第二个妈妈臭着脸努力向老师解释:“今天早上家里有事,明天绝不迟到。”她扭过头叫女儿:“便当盒、水壶,看看你,什么都忘记,带脑袋上学没!”  第三个妈妈只拍拍
期刊
“所有的老师都说,精神的寶藏都是自个儿发现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待在一起呢?”纳西鲁丁大师的一位学生问。  “你们聚在一起,其原因在于:森林总比一棵树强大。”纳西鲁丁回答。  大师见学生仍存疑惑,继续说:“森林能保持空气的湿度,能抵御飓风,还能使土壤肥沃。使一棵树强壮的是其根,而单株植物之根是无法帮助其他植物生长的。我们朝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能帮助每一個人按自己的方式成长,这是人们发现精神宝藏
期刊
虞积藻贤惠了一辈子,忍让了一辈子,老了老了,来了个“老来俏”,坏脾气一天天见长。老铁却反过来,那么暴躁、那么霸道的一个人,一上岁数,面了,没脾气了。老铁动不动就对虞积藻说:“片子,再撑几年,晚一点死,你这一辈子就全捞回来了。”虞积藻是一个61岁的女人,正瘫在床上。年轻的时候,人家还漂亮的时候,老铁粗声恶气地喊人家“老婆子”。到了这一把年纪,老铁反而改了口,把他的“老婆子”叫成“片子”,有些老不正经
期刊
父亲常常早上出门散步。有一天,我对父亲说:“我也要去。”父亲很少在家,我从来不敢向他请求什么,所以一开口就后悔了。父亲看着我,然后微笑着说:“如果你早上起得来,我就带你去。”  第二天,我六点整就起来了,母亲却告诉我,父亲已经走了十几分钟了。我跑到门外,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心中充满懊恼。到了七点钟,父亲散步回来了,他與我眼神交会,轻声对我说:“明天要早一点呀。”  第二天,邻居家的公鸡刚打鸣,我就爬
期刊
野外漫步,仰望迷離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旋即消泯。  我的灵魂不能不仰慕那遥远的天国。  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為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哀怨有限的人生,仰慕无限的永恒。就是说,一旦投入慈母的胸怀,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期刊
据可靠人士说(当然,真主知道得更多),古时,巴比伦王国有位国王,他召集手下的建筑师和巫师,吩咐他们营造一座复杂精妙的迷宫。建成后,最精明的人都不敢冒险进去,进去的人都迷途难返。这项工程引起了轰动,因为它的诡异迷离人间绝无仅有,只能出于上帝之手。  后来,一位阿拉伯国王前来谒见,巴比伦国王(为了嘲弄憨厚的客人)把他骗进迷宫。阿拉伯国王晕头转向、狼狈不堪,天快黑时还走不出来。于是,他祈求上苍,才找到了
期刊
科學有过她的纯真年代,那时她还没有和商业资本结合在一起。那时的科学,可以是传说中牛顿的苹果树,也可以是爱因斯坦年轻时的“奥林匹亚学院”。但是曾几何时,科学技术与商业资本密切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我们自己促成的,因为我们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要经济效益。不错,科学技术真的给了我们经济效益,给了我们物质享受。但是,这样的科学技术就不再是昔日的纯真少女了。  与商业资本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科学技术,就像一名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