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一块,也似乎是精神家园中最坚固的部分。每年动物般大迁徙的春运现象不说,许多通过考大学、考公务员,付出时间和汗水,甚至搭上尊严,奋力拼搏,在城市中获得成功的人,退休之后在故乡建个别墅,或者翻盖祖屋,逃出被雾霾、车流占领的城市,去过陶渊明式的生活,似乎成为了一种时髦。
高寒的《唐宋的田园牧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读罢这篇小说,有些失望,但松了口气。失望,是因为被新闻、影视影响的我习惯了重口味,高寒的小说中却写得很平淡,只能看到些平常的事情,没有满足我的窥视欲。松了口气,是因为高寒的小说平淡。高寒在设置这篇小说的时候,没有走复杂离奇的套路,近两万字的小说,写了二三十个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看不到三分钟一次的高潮,五步一埋伏的杀机,没有奸情、谋杀、乱伦等任何吸引眼球的猎奇事件,即使几次看来可能产生戏剧的地方,也被作者轻轻按下,一笔带过。如大伯在乘凉时谈到翻修房子,“宋听后看看唐,他没有任何表态,她知道自己嫁入唐家三十多年,在小家庭是当家主人,在大家庭中,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她仍然保持沉默。大伯没有听到两个人的应和声,就天南地北聊起来,大家轻轻把这话题撂在一边。”中秋节一家人吃团圆饭,大伯再次谈起房子的问题,唐宋与他意见不合,也只是“冷场了一会儿,大伙便识趣地拉扯起其他话题,于是这事再次搁浅起来。”最后宋离开这个地方,失踪后,唐收到短信也只是“这里很纯净,我过得很好,不用挂念,我找到自己就回家”。这是高寒的选择。这样去写有些危险,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水账,而且事件繁多,不容易让人记住。但这样写杜绝了矫揉造作、自我放纵、肤浅无聊等毛病,还有个好处是真实。真实的就是有趣的。生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刀光剑影、危机四伏?平淡是生活的常态,日子就是像白开水一样寡淡。古人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也只能忍着,这就是生活。
高寒小说的真实还表现在许多小细节上。唐和宋回到故乡后,遭遇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高寒用小细节来表达。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搞卫生,“用了一整天,她总算把家搞得有点像样。扔掉的东西足足一辆垃圾车”。到了晚上,应该休息,“宋拿着一块小凳子也在坝土埕上乘凉,她摇着扇子,但感觉非常不舒服,浑身黏糊糊的,虽然有微风,但还是不凉爽,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臭腥味”。睡觉的时候,“这三月的天气,屋里就热得像蒸笼,根本无法躺下,三台风扇从不同角度向床上吹,还是热,因为风是热的,嗡嗡嗡的风扇声也吵得人心烦意乱,蚊香更是熏得呛人,不时还有老鼠出来觅食”。第二天折腾一整天,想叫外卖的时候,外面连个小饭店都没有,“我已经找过n次了,咸饭卤肉店没有了,牛肉羹没有了,芋圆店没有了,烧肉粽没有了,壶仔饭肉羹店没有了……反正让我小时候垂涎欲滴的饮食店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破败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困境基本没有办法解决。唐的大哥一见他们首先谈论的是翻修房子;唐想整理房前屋后的地种花种菜,大哥阻拦;孝敬公妈厅要和唐分开,从他们一回来,大哥大嫂就有抵制情绪,害怕争抢祖产。经过努力,唐想象中躺着摇椅享受瓜田李下、晚风轻拂、瓜果飘香的惬意画面是出现了,尽管付出物质上的代价远远超过所得到的,但是陪唐常来闲聊泡茶的就他那开港田、卖鱼的发小,两个人根本没有多少话交流。发小还不断算计他,用一天包车两百元,卖不完的鱼不要给他倒下,每次得花两三百元。妈祖庙返修,庆典费用,学校聘任教育基金会理事,大侄子结婚,没完没了的人情往来像个无底洞,让曾经的局长太太宋心惊肉跳。高寒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用一串串细节再现了南方渔村的真实生活。唐宋两口子遭遇的现实,让即使出生北方农村,对渔村生活很陌生的我也能感觉到不堪忍受。就是这种绵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的真实,让人难以忍受。乡村不是桃花源,它与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关,但不能一味赖在这上面。它从鲁迅的故乡一直衰败,不仅留不住胸怀梦想的年轻人,也留不住心存幻想的退休的唐宋夫妇,这就是现实。城市越发展,每一位从城市回到乡村的人就越感觉乡村衰败,这是文明的力量。每次宋返回城里比较会得出这个结论。而且现在的乡村,已经不是记忆中的乡村,它们千疮百孔,美好只能留在记忆中。小说结尾,唐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女儿赶快给他订色达的机票。色达就是理想的终极之地吗?我选择的回答是,否。现在的色达,只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海边渔村,渔村的现在就是色达的未来,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这样发展下去,只能如此。假如有情结,像宋那样,参加驴友俱乐部,去走遍中国原生态的最美山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寒让乡村回到乡村,把衰败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残酷,但是比起还在一味歌颂乡村的田园牧歌,在桃花源里睡大觉的人要接地气得多。
当然,小说只有平淡、真实还算不上好小说,但高寒的文字在平淡、真实中充满意境。意境这词比较玄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些古诗词,看起来一目了然,但深远开阔,能让人联想到许多东西。高寒的小说有这种东西,使得平淡成了美。
阅读这篇小说,还感觉到高寒的认真和用心。高寒给自己小说的男女主人公起名字叫,唐、宋。这是充满梦幻的两个名字,无论在遥远的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还是断裂、颠覆的现代,似乎没有真正见识过,他们只适宜生活在幻境和小说中。唐宋夫妇的回归与逃离,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女儿的推动,看起来理由非常充分。但我想,高寒的认真和用心是不是能调整下方向,把小说的事件缩减几个,把发展的可能再深度挖掘,不要总想着充分合理。大师的作品总是能让人看一眼就感觉到非同寻常,普通作家得让读者在品味中仔细分辨不同。英国现代著名女哲学家、文学家爱丽斯·默尔多赫在《哲学与文学》中曾谈道:“严肃的艺术家不仅观察世界,而且还要看到比世界更多的东西,他能够看到其他人因为自私的焦虑而看不到的奇景异观。能把最远的现实与最近的现实融合在一起,这是所有诚实的探索者必须做的。”高寒在自己的题记中已经写道:“故土的沦陷,将导致民族的失忆。”面对沦陷的故土,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别样的东西,期待着。
责任编辑 林东涵
高寒的《唐宋的田园牧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读罢这篇小说,有些失望,但松了口气。失望,是因为被新闻、影视影响的我习惯了重口味,高寒的小说中却写得很平淡,只能看到些平常的事情,没有满足我的窥视欲。松了口气,是因为高寒的小说平淡。高寒在设置这篇小说的时候,没有走复杂离奇的套路,近两万字的小说,写了二三十个事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看不到三分钟一次的高潮,五步一埋伏的杀机,没有奸情、谋杀、乱伦等任何吸引眼球的猎奇事件,即使几次看来可能产生戏剧的地方,也被作者轻轻按下,一笔带过。如大伯在乘凉时谈到翻修房子,“宋听后看看唐,他没有任何表态,她知道自己嫁入唐家三十多年,在小家庭是当家主人,在大家庭中,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她仍然保持沉默。大伯没有听到两个人的应和声,就天南地北聊起来,大家轻轻把这话题撂在一边。”中秋节一家人吃团圆饭,大伯再次谈起房子的问题,唐宋与他意见不合,也只是“冷场了一会儿,大伙便识趣地拉扯起其他话题,于是这事再次搁浅起来。”最后宋离开这个地方,失踪后,唐收到短信也只是“这里很纯净,我过得很好,不用挂念,我找到自己就回家”。这是高寒的选择。这样去写有些危险,一不小心就成了流水账,而且事件繁多,不容易让人记住。但这样写杜绝了矫揉造作、自我放纵、肤浅无聊等毛病,还有个好处是真实。真实的就是有趣的。生活里哪里有那么多的刀光剑影、危机四伏?平淡是生活的常态,日子就是像白开水一样寡淡。古人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也只能忍着,这就是生活。
高寒小说的真实还表现在许多小细节上。唐和宋回到故乡后,遭遇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高寒用小细节来表达。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搞卫生,“用了一整天,她总算把家搞得有点像样。扔掉的东西足足一辆垃圾车”。到了晚上,应该休息,“宋拿着一块小凳子也在坝土埕上乘凉,她摇着扇子,但感觉非常不舒服,浑身黏糊糊的,虽然有微风,但还是不凉爽,空气里弥漫着呛鼻的臭腥味”。睡觉的时候,“这三月的天气,屋里就热得像蒸笼,根本无法躺下,三台风扇从不同角度向床上吹,还是热,因为风是热的,嗡嗡嗡的风扇声也吵得人心烦意乱,蚊香更是熏得呛人,不时还有老鼠出来觅食”。第二天折腾一整天,想叫外卖的时候,外面连个小饭店都没有,“我已经找过n次了,咸饭卤肉店没有了,牛肉羹没有了,芋圆店没有了,烧肉粽没有了,壶仔饭肉羹店没有了……反正让我小时候垂涎欲滴的饮食店都没有了”。物质上的破败荒凉让人难以忍受,精神上的困境基本没有办法解决。唐的大哥一见他们首先谈论的是翻修房子;唐想整理房前屋后的地种花种菜,大哥阻拦;孝敬公妈厅要和唐分开,从他们一回来,大哥大嫂就有抵制情绪,害怕争抢祖产。经过努力,唐想象中躺着摇椅享受瓜田李下、晚风轻拂、瓜果飘香的惬意画面是出现了,尽管付出物质上的代价远远超过所得到的,但是陪唐常来闲聊泡茶的就他那开港田、卖鱼的发小,两个人根本没有多少话交流。发小还不断算计他,用一天包车两百元,卖不完的鱼不要给他倒下,每次得花两三百元。妈祖庙返修,庆典费用,学校聘任教育基金会理事,大侄子结婚,没完没了的人情往来像个无底洞,让曾经的局长太太宋心惊肉跳。高寒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用一串串细节再现了南方渔村的真实生活。唐宋两口子遭遇的现实,让即使出生北方农村,对渔村生活很陌生的我也能感觉到不堪忍受。就是这种绵绵不绝、看不到尽头的真实,让人难以忍受。乡村不是桃花源,它与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关,但不能一味赖在这上面。它从鲁迅的故乡一直衰败,不仅留不住胸怀梦想的年轻人,也留不住心存幻想的退休的唐宋夫妇,这就是现实。城市越发展,每一位从城市回到乡村的人就越感觉乡村衰败,这是文明的力量。每次宋返回城里比较会得出这个结论。而且现在的乡村,已经不是记忆中的乡村,它们千疮百孔,美好只能留在记忆中。小说结尾,唐用颤抖的声音命令女儿赶快给他订色达的机票。色达就是理想的终极之地吗?我选择的回答是,否。现在的色达,只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海边渔村,渔村的现在就是色达的未来,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结果,但这样发展下去,只能如此。假如有情结,像宋那样,参加驴友俱乐部,去走遍中国原生态的最美山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高寒让乡村回到乡村,把衰败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残酷,但是比起还在一味歌颂乡村的田园牧歌,在桃花源里睡大觉的人要接地气得多。
当然,小说只有平淡、真实还算不上好小说,但高寒的文字在平淡、真实中充满意境。意境这词比较玄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鸣风萧萧,落日照大旗”、“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些古诗词,看起来一目了然,但深远开阔,能让人联想到许多东西。高寒的小说有这种东西,使得平淡成了美。
阅读这篇小说,还感觉到高寒的认真和用心。高寒给自己小说的男女主人公起名字叫,唐、宋。这是充满梦幻的两个名字,无论在遥远的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代,还是断裂、颠覆的现代,似乎没有真正见识过,他们只适宜生活在幻境和小说中。唐宋夫妇的回归与逃离,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女儿的推动,看起来理由非常充分。但我想,高寒的认真和用心是不是能调整下方向,把小说的事件缩减几个,把发展的可能再深度挖掘,不要总想着充分合理。大师的作品总是能让人看一眼就感觉到非同寻常,普通作家得让读者在品味中仔细分辨不同。英国现代著名女哲学家、文学家爱丽斯·默尔多赫在《哲学与文学》中曾谈道:“严肃的艺术家不仅观察世界,而且还要看到比世界更多的东西,他能够看到其他人因为自私的焦虑而看不到的奇景异观。能把最远的现实与最近的现实融合在一起,这是所有诚实的探索者必须做的。”高寒在自己的题记中已经写道:“故土的沦陷,将导致民族的失忆。”面对沦陷的故土,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别样的东西,期待着。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