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问题的设计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课堂上各种设问形式层出不穷,确实对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目前在个别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第一,问题过于简单,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所提问题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知道。这样的问题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二,问题过难,老师所提问题如果班级只有一两名同学经过思考才能回答上来,那么这种问题也是无效的。经常提出这种问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对本学科学习失去信心;第三,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第四,课堂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那么,课堂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设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这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2.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
三、开展全方位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终生学习至关重要。
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⑵给予学生一个寻找“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某些熟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
⑶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所有的学生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
第一,问题过于简单,不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所提问题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知道。这样的问题极易导致学生思维松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课堂失去兴趣;第二,问题过难,老师所提问题如果班级只有一两名同学经过思考才能回答上来,那么这种问题也是无效的。经常提出这种问题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对本学科学习失去信心;第三,问题针对性不强,过于笼统,使学生把握不准思考、回答的方向,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答非所问,难以对教学起到有效的引导;第四,课堂的问题枯燥乏味,不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纯理论型的,难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那么,课堂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设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这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
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
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
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
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
2.善启重发、拓展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难易适中、发展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太易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课堂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认知水平的互动中。
三、开展全方位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问题教学应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能力创造条件。
1.大胆质疑、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终生学习至关重要。
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想问题、提问题、延伸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⑵给予学生一个寻找“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从某些熟知的数学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分析,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
⑶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共谋“问题”之道。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各组之间也可以互相提出意见或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共同完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2.揭示过程、学会创造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新课程认为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创造、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数学问题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化过程,教师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所有的学生都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们用心探索,积极实践,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因“问题”而生成,更精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