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个圈圈,我们、野生动物和草场都是里面的一部分”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生态文化节还有两天,在赛马场上渐渐搭起漂亮的帐篷,牧人家慢慢聚集起来。但是我们注意到,更多的帐篷都是些节日里才会使用的彩绘白色的,传统的黑牦牛毛帐篷却很少。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这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不同。所以虽然今天飘着彻骨寒冷的阴雨,我们决定还是依照一贯的工作习惯,出去随机寻找我们的访谈对象。
  不知道确切方位和地名,当我们的吉普车经过一片高低不平被叫做”塔头”的植被时,剧烈颠簸中遇到了一位正在放羊的50来岁的汉子,名叫几米·日,因为天气太冷,我们请他坐进车子里聊天,几米。日说话不慌不忙,总是不急于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稍微想一下,再慢慢说出来,条理清晰,他居然对人。草原,家畜,野生动物有一套与现代科学里面称为“系统”的理论相似的看法。
  几米·日:这儿的狼很多,它们非常聪明,可以说是动物里最聪明的,它舍一直盯着放牧的人,一旦发现有牧人看不到的地方,就马上过去吃羊。这儿是我家的夏季草场,今年搬过来2个月7,被狼吃掉了1头牛,4只羊,每年怎么着也得损失20多只羊,五六头牛。
  最多时候我见过一群40多只狼,在这边放牧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两只,如果没有放牧的人看着,羊会被全部咬死,所以必须一刻不离地跟着羊群,十来岁的小孩没用,必须要大人跟着才行。
  狼很厉害,独自就能赶走一群羊。有时候晚上人睡了,狼会来赶羊,把羊赶到一个地方,一下就能咬死100多只。五年前我家就遇到过一次,晚上狼过来,进到羊圈里,羊本来就胆小,让狼吓唬得也不敢大声叫,狼用大尾巴抽着,它们就乖乖跟着走。第二天早上我们起来的时候,就在我家下面一道邻居的网围栏那儿,看见20多只羊死在那里,这还算比较少的,一般都是上百只这样被咬死。白天也好晚上也好,狼都在盯着你,它们跟着羊群,随时寻找机会。以前用牛粪作围墙,这样狼不容易把羊成群赶走,最多就是跳进羊群里咬死一些。一只狼一次能吃掉一只羊,如果能拖得动,会把剩下的肉带走一些,一般它们会先咬死几只羊,然后一直看着,饿了继续吃。
  有很多次,看到羊很害怕地到处跑散,赶紧过去看,就能看到狼已经把一只羊咬倒在地上了。狼不怕人,一直到人跑到离它20米的地方它才跑,所以放羊的人看到狼要过来,就要大声喊着把羊圈起来,阻止狼靠近。
  以前我们用夹子打过狼,现在不会了,因为都是保护动物。不过现在大家的牛羊养得都少了。一方面国家政策也让我们减少牲畜,另一方面现在狼太多,养多了羊看不住也是让狼咬了。
  我家里当时分草场3000亩一个人,4个人,差不多分了12000亩。原来120头牛90只羊,现在牛70多,羊60多。
  其实,整个世界从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有狼,有棕熊,也有人,谁都不希望有天敌存在吧,但天敌确实存在了,狼吃羊对牧人生活是有影响的,但又是自然的,就像是一个圈圈一样,狼、羊、人、草原都在这个圈子里,都是里面的一部分,都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我们没道理把狼都杀掉。
  几米·日的这番话如果再稍加修整,几乎就与现代科学中讲的“生态系统”或者“生物圈”等概念相同了。一直以来,保护野生动物的很多法规似乎都是针对当地人来的,觉得当地人应该是被教育后才能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可面前的几米·日,即使他的羊已经损失了许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利益,却仍然能用这种“圈圈”的概念来看待,这让我们着实感叹。看来,知识这种东西并不是专属于科学的,象牙塔里的玩意儿,在民间的真实生活中也活生生地存在着。
  我来这片草场十八九年了,这个地方我呆了三十多年。现在国家老说我们是过度放牧了,所以草场才会退化,可是承包之前,牛羊数量是现在的两三倍呢,现在牲畜这么少怎么能说是过度放牧呢?
  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那时勤快的人家赶着牲畜经常搬家,十来天就搬一次,家里连土灶都不搭,只是在产羊羔、产牛犊子的时候,在一个地方稍微多住些日子。那时牲畜是挑草尖吃着走着,看一片草场是不是有人来放过牧,看草尖还在不在就知道了,这些都是在人民公社之前。
  人民公社时候,虽然还在游牧,但是不如以前7,打个比方,如果以前是在1万亩里面游走的话,生产队的时候就变成5000亩了,但那时草场也还是很好的。到7夏天,草场上开满了花,就像花布一样,这座山是黄色,这座山是粉色,各种各样的植物气味掺杂在一起,闻起来很浓很浓,好像现在藏医院里的气味,有时候牛奶里面都有花草的味道。野葱吃得多了的羊,羊奶都是葱味,甚至不能喝了。夏天,牛羊吃饱了就在草地里睡觉,集中在一起一睡就是两三个小时,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很多原来有水的地方水没了,土的营养也没了。此如以前吃一根草能得到的营养,现在要吃五根才行。草变得粗了,牛羊不长膘,花的味道不浓了,花也比以前小了。
  天气变化也是很大的。现在夏天冷了,雪多雨少。你去看帐篷里的炉子下面,草能长到一尺多高,门外的草却只有几寸,以前没有这样的现象。这个道理也简单,天气太冷了、夏天早上的土还是冻的,要等太阳出来慢慢暖和了草才能开始长,这是非常慢的。现在就像是住在山的尖尖上那么冷。
  以前听活佛说,如果不好好做人、做善事的话就会有各种报应,现在我常常会想起这些话。就像现在老鼠越来越;是不是就是因为人放毒药灭鼠灭的?草越来越没营养是不是就是因为人杀野生动物的结果?草场越来越差是不是因为人变懒了,都不转场游牧了?
  以前游牧,从一个草场转到另一个草场,很好。比如冬天在冬场放牧,春天就走了,夏天过去后我们再回到冬场时,苹已经长好了。以前没有定居,没有在一片草上一直呆着不动的。
  现在一家家承包了,在自己的草场上放牧,草场本来就不够大,也会有影响,一年到头不搬家,草都变黑了。对草场来说还是远远的游牧最好,随着每年搬家次数越少,对草场伤害就越大。刚分草场时候按着人头来分,现在人口多了又要继续分。比如我儿子结婚了给他3000亩,那根本就不够。在那样一小块草场上放牧是不可能的。
  现在承包了,没有领导命令,以前人民公社的时候,都是大队命令什么时候搬家的,那时候乞丐少,整个大队都没什么穷人,不过不自由。现在倒是跟以前比自由了,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放牧、转场,或者干脆就把牲畜放在围栏里,可现在每个队里都有很穷和很富的人。我们队里大概有一半的人贫困了。以前平均一个人20多头牛,200只羊,那时候还没买车盖房的亨,现在的人又要盖房买车还要买汽油,贫困了。
  牧民最懂得牛羊应该吃什么草,要怎么放牧,家畜的主人非常关键,如果他觉得定居好,对整块草场都会有影响。不过另一方面,如果全部退牧,草场一年四季都不用的话,草也不会长好,草就像牦牛的绒和人的头发那样,每年必须要剪,不剪的话就不会长好,必须按照规矩轮流吃。
  放牧的人现在也有变化了,很多人已经不怎么关心牛羊。对这个事情我非常担心,就有些人总是说自己贫困,向国家伸手,有些人把自己的牛羊都卖了,装作自己是贫困户要钱。现在人懒,不愿意放牧,就处理牲畜,生态移民,这给国家增加了多少负担啊。
  从宗教上来说,现在整个草场退化是自然的,每个时代都有。莲花生大师说过,世界慢慢变的时候,人心也变了。因为人做了很多坏事,所以有很多生态灾难是我们应该受的罪,从科学角度怎么解释我不会说。
  关于游牧。我们从很多老牧人那儿听说过,他们说起过去的日子总是眉飞色舞,对种种规矩如数家珍,同时也对如今的“定牧”很有异议。也许至此关于草场“退化”的一些原因开始清晰起来,几米·日说到了两个原因:气候和定居放牧。气候原因已经引起科学家们甚至全球的重视,而放牧制度变化会有什么影响,似乎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更多还是着眼于牲畜数量过多的影响。据了解,措池村的牲畜在人民公社时期最多,超过7万,而1985年的雪灾之后几乎损失殆尽,至今不足2万。牲畜在减少,草场却仍在退化,或许,放牧制度的变化才是真正的原因7这是需要科学家与牧民一起揭开的一个“谜”。
其他文献
地震发生后不久,一支800人应急排查队伍奔赴灾区54个县,现场排查了1万多个灾害点和隐患点,获取了防治地质灾害的最直接的资料。  汶川地震消息一传来,国土系统本能地紧张起来。这个地区平时就是地质灾害的易发频发区,如今再一地震,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一般情况下,对地质灾害的分布,我们心里有些底。国土系统有一套群防群测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区的1500多个县设立了约23万个监
期刊
一种中国特有的珍稀蝶类,一段追踪近二十年的艰苦历程,它凝聚着天目山保护区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二十年的不解之缘    一种起源比“猿人”更为古老的生物,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虎凤蝶,是早在19世纪就被英国昆虫学家Leech在中国的湖北省发现,首次采集并加以命名的一种模式标本种。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在南京龙潭,也采集到了中华虎凤蝶个体。中国成了惟一拥有野生中华虎凤蝶的国
期刊
汶川地震形成了长达300多公里的地表裂缝,破裂时间持续约80-120s,地裂缝从都江堰向北东方向一致延伸至广元青川一带。由地表裂缝引起的地面开裂、错位等地表破坏现象随处可见。  地震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地震作用力的强烈作用下,或由于地表地震应力释放,导致地表或岩层中形成开裂或断裂的现象。  根据地震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地震地裂缝可分为地震构造地裂缝和地震重力地裂缝(地震非构造地裂缝)两类。    
期刊
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南海域,总面积201.06平方公里,以保护海洋贝藻类、鸟类、水仙花及其生态系统为主。199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驾车路线:京津塘高速→京沪高速→济南→临沂/淮安→江阴/无锡→嘉兴→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温州→鳌江。  地方特产:等边浅蛤、荔枝螺、淡菜、栉孔扇贝、章鱼、皱纹盘鲍、赤点石斑鱼、海蜒、大黄鱼。  旅游资源:南麂列岛生物圈保
期刊
在北京,后方指挥部也在紧张运转着,9个小组之间相互配合,汇总前后方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估,为国务院及时了解灾情提供重要依据。    前线队伍在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灾情及隐患排查的同时,北京的后方指挥部也在日夜紧张运转着。为了应对战时状态的需要,指挥部于5月18日进驻北京的神舟大厦及湖北大厦,10天后为了降低成本又搬到国土资源部在西郊的西峰寺培训中心,进行封闭式的集中办公。  指挥部由国土资源系统下的多个单
期刊
天目山的佛教延续至今,已近1700多年。东晋兴起,宋末明初达到顶峰,最盛时候,僧侣达到1000多人,佛教给天目山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还给后人留下了另一份遗产:参天古木与原始森林。然而,和尚是怎样保住这片山林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村串户,逐渐揭开了这个谜团……  “保护区怎么能一下就把45亩地连同1500万元的资产给了禅原寺呢!”在天目山常听到保护区的人发出这样的无奈慨叹。  “天目山本来
期刊
银杏、柳杉、金钱松、天目铁木,堪称天目山森林“四绝”——古、大、高、稀。银杏以古见长,野生状态的千年银杏就生长在天目山,被称为地球上野银杏的老祖宗;柳杉以大为奇;金钱松以直冲云霄的高而令人刮目相看;天目铁木则以稀为贵,名扬世界。    永不灭绝的银杏    1945年8月,日本广岛,伴随着撼天动地的爆炸声,黑色的蘑菇云冲天而起……等一切平息下来,城市已变成了没有生命的废墟,只有几棵银杏光秃发黑的枝
期刊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震级与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相仿,但造成的破坏以及公众影响程度远远小于汶川地震。    昆仑山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与近东西向库赛湖断裂(昆仑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密切相关。该次地震影响区多数是海拔4400~5000米的高原丘陵,地势总体比较平缓,植被和建筑物很少,沿着断裂带形成长达426公里稳定分布的地震破裂带,且在各类遥感影像
期刊
丰林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以保护野生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为主。199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驾车路线:北京→唐山→秦皇岛→锦州→沈阳(走京沈高速)→沈阳绕城高速→沈四高速→沈哈高速→哈尔滨绕城高速→哈绥高速→哈伊路→伊春市五营区。  地方特产:红松果、果仁、蓝莓、狗枣、猕猴桃、黑加仑、蘑菇、黑木耳、猴头、猴腿、蕨菜、刺嫩芽。  旅
期刊
这注定是一次充满碰撞与顿悟的旅程。目的地是引人关注的三江源,但那里对我们来说几乎是另一个文化的世界。2007年夏,我们一行四辆车出发了。队伍里,有常年在三江源工作的探险家,有生态专家,有还没毕业的研究生,有媒体记者,更特殊的是三个来自内地城市的企业老总,他们开来装满物资的汽车,成为这次跋涉伊始的物质后盾。就是这样一个“成分”复杂的队伍,抱着同一个信念和目的启程了——走进黑帐篷,坐在牧人的火炉旁,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