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做哪种女性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读者交流的原则是:不说假话,也不说正确的废话。所以,当一位读者问我她究竟要不要离婚的时候,我想了想,还是邀请她散会后单独交流。
  她38岁,有一个12岁的女儿。她描述完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问我:“要不要结束现在的一切,重新开始?不甘心在这种生活里与这个男人共度余生。”
  我特别不擅长回答一个人要不要和另外一个人分手或继续、要不要选择某种生活、要不要换个职业……这类极其具体的问题,因为我不够了解其中的细节,所以无从判断,而实际上,类似问题本就不适合咨询任何对当事人不够了解和亲密的对象,它太需要基于事实的有效解决办法,而不是无关痛痒的建议。
  我问她:“你的钱够不够养你和女儿?如果离婚,你能接受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男人,一个人过一生吗?”
  她有点吃惊:“为什么?离婚不就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男人,过更好的生活吗?我的经济状况足够过日子,可是哪个女人愿意一辈子孤独终老?如果这样,还不如将就着过呢。”
  我说:“你还是将就着过吧,你不适合离婚或者单身。”
  她错愕地看着我,我却很清楚,这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旧”女性。她貌似追求“自我”与“独立”,可她追求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与“独立”。她看起来强大的外表实际上支撑不起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新时代的旧女性”,常常有三个特点:
  第一,经济上能够独立,思想上却一定要依附其他人。
  第二,永远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听别人的话,看别人的脸色,很少探寻自己内心究竟希望获得什么,自我身体和心灵的舒适度服从社会的统一要求。
  第三,婚姻观停留在100年前,希望通过身边的男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太多“新时代的旧女性”无论做到什么职位,取得什么成绩,无论拿着怎样的名牌包,口头怎样认同“自立”,外表如何时尚新潮,内心实际上都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种观点:女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两性市场上的资本与筹码,而两性关系的成败,决定了女人最终的“价值”,她们努力的终极目的,是找到一个能“给”自己幸福的男人,她们也愿意委屈自己,减肥塑身把自己塞进那件“幸福”的外套。


  所以,虽然不忍心,我还是对她说:“你在最年轻好看、背景单纯的时候,都没有遇到能给你幸福的人,凭什么认为人到中年之后能找到愿意接纳你们母女的好男人呢?”
  “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对未来的辛苦、孤独、困难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或许离婚是重生;可是,你只是为了找到下一个好男人,中年男人再优秀都有割裂不掉的过去,在复杂的背景下建立简单的幸福,不是不可能,但是难度非常大,这样的勇气和实力,你具备吗?”
  她沉默了。
  曾经,我最喜欢的东方女性是林青霞,可是,自从2014年张曼玉在草莓音乐节上唱破了音之后,她就取代了林青霞在我心目中的位置。
  林青霞更接近中国人欣赏的女神,她像一尊宁静的菩萨,沉默、华美、面颊饱满,除了与秦汉18年无果的爱情外,几乎没有痛点和“槽点”。她事业有成,盛年嫁入豪门,顶着丈夫的绯闻过着自己的日子,60岁依旧光彩照人,收到丈夫的豪宅礼物,认可一世的辛劳。她出书、聚友,淡定平和,实现了一个传统女性功德圆满的幸福,这幸福的背后有多少忍耐和煎熬,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和林青霞相比,张曼玉简直活跃得过了头,完全不符合女神的静态美。
  她唱歌、恋爱、做慈善,结婚、离婚、传绯闻,即便有了盛名,依旧不停地探寻生活的可能性,寻找悬念之外的内容。最打动我的是,她活出了东方中老年女人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她在草莓音乐节上唱摇滚,用破音和不着调给了观众一个四仰八叉的惊讶:女神,难道不应该优雅地老去吗?这么晚节不保。风起云涌的责难中,她笑呵呵地又站在了下一场演唱会上,依然是被上帝抛弃的声音,依然是不在调上的演唱,她说:“我在上海的演出不是那么理想,走音走得蛮多的……今天还是会和前天一样,还是会走音。可是,我会努力。我演了20多部戏也给人说是花瓶,所以,给我20个机会吧,我应该可以的!”
  然后,我身边的很多女人,包括我自己,突然就很支持她,即便她唱着不着调的歌,在一场又一场音乐会里“丢人现眼”,我们依旧欣赏她的不走寻常路。但是,我们同样清楚,这种路线不适合常态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女人,我们身边的女子,大多被生活教训得四平八稳,老老实实地待在各种人际关系网里,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想成为张曼玉式的新女性,需要非凡的天真、倔强、实力和头破血流的勇气,才能在阻力丛生的成人世界里不按牌理出牌,奔赴自己的梦想。
  而这样的勇气,是很少有人具备的。
  正如实际上,虽然世界前进了那么久,我们身边最多的,依旧是“新时代的旧女性”。
  后来,我对我沉默的读者说:“你既无法想象林青霞像张曼玉一样唱破音还能自嘲,也不能设想张曼玉像林青霞一样中规中矩、隐忍沉默,就像你无法想象林青霞选择一个人终老,而张曼玉身边儿女成群一样。她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没有好与不好,只要走对了自己的路。”
  我们抱了抱对方,安静地分手。
  直到今天,我依旧不清楚她后来做了怎样的选择,但我清楚的是,不是每个试图打破常规的人,都具备相匹配的实力和心态。
其他文献
一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猫 ?陈亦权  不当记者,卖掉房子,12年,126个国家,2次战争,2次车祸,2次被持枪抢劫,1次飞机迫降,1次政变,69场婚礼,怀孕7个月的时候还在路上,生产后带着3个月的孩子继续走……  合适的出发时刻,基本没有  大学毕业后的洛艺嘉在一家报社当记者,她这辈子有两个愿望,一是周游世界,一是当作家。在她出门旅行前已经出版了三本小说,而她却觉得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有一天,洛艺嘉
期刊
我爱您,您是我的生命,我的幸福,总之,是我的一切!  请原谅我直言不讳,我没有力量再痛苦、再沉默了。我不求您以爱情回报,只求您怜悯我。今晚八时请到那个旧亭子去。  我认为写出我的姓名是多此一举,可是请不要因为我匿名而担心。我年轻,漂亮……此外您还需要什么呢?  别墅的住客巴威尔·伊凡内奇·维霍德采夫,这个有妻子、儿女而且老成持重的人,读完这封信,耸耸肩膀,纳闷地搔了搔额头。  “这是什么鬼把戏?”
期刊
苏格兰北部设得兰群岛有一条一日游线路,一位退了休的老船长负责运送游客。  一天,船上坐满了年轻的游客,起航前,老船长对着大海祈祷,好多人看到此情此景,禁不住笑出声来。这也难怪,当时天空万里无云,大海风平浪静。  然而,船行不久,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疯狂颠簸,游客们被吓得面如土色,有些人开始祈祷,也有人要求老船长跟他们一起祈祷。  老船长说:“我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祈祷,而波涛翻滚之时,我把精力都放在
期刊
82岁的“老豆豆”黑柳彻子出了一本新书——《豆豆一个人》,收录了她有关生活、情感、家人、友情等方面的随笔,用日本亚马逊网站的推荐语来说,“这是一本如同宝石箱般的回忆录”。向田邦子、森繁久弥、渥美清、泽村贞子……出现在书里的人物,都是大名鼎鼎的明星或作家。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末那篇《一个喜剧女演员之死》,记述的是喜剧女星贺原夏子的故事。  “一想到死,因为至今没有体验过,真是有点怦怦心跳呢!虽
期刊
一  《有一首歌》。有一首什么样的歌?席慕蓉说,她当初(推算起来,大约是1946年)在南京初入小学,“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却学会了一首老师教的歌”。这首歌的歌词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上海,在南京,我的朋友在这里。  后来在新竹,她的女儿读幼儿园了。有一天,这个三岁多的小天使从幼儿园里带回来一支新歌要唱给母亲听。这可爱的女孩用那稚嫩的童音唱出来的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
期刊
我耕耘  浅浅的诗行  延展着  像大西北荒地中  模糊的田垄  风太大了,风  在我的身后  一片灰砾  染黄了雪白的云层  我播下了心  它会萌芽吗?  会,完全可能  在我和道路消失之后  将有几片绿叶  在荒地中醒来  在暴烈的晴空下  代表美  代表生命  (红 豆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顾城作品精选》一书)  城 里  ?海 子  面对棵棵绿树  坐着  一动不动  汽车声音响起在  脊背
期刊
岛上有个聪明的穷人A想挣钱,于是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颗石子值100万元,把它卖给了B。B觉得自己所有的钱加在一起都没有100万元,于是向银行借。银行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100万元,然后借给B买了这颗石子。  此后,B开始转卖这颗石子,他以100万元的价格把石子卖给了C。由于A把赚来的钱花了,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100万元可以筹集到。但当C以200万元的价格转让这颗石子的时候,银
期刊
一位管理学专家在礼堂给台下的观众讲怎样做事才能效率更高,讲完之后,教授忽然来了一句:“但是你们可不要把这些技巧随便在家里用。”  “为什么呢?”台下有一位观众问。  “我曾经看着我的妻子做早餐,想不通她为什么每次只往餐桌上端一个盘子,因为这样做她就要跑很多趟。”专家回答,“那一天,我问她:‘你要是每次多端几个盘子,做饭的效率不是会更高吗?’”  “您的话管用吗?”那人问。  “呃,管用。”专家答道
期刊
当我在梦中看见你  你转向我  一根手指贴在嘴唇上  扬起眉毛  微笑,然后你继续  轻盈漫步  穿过那被忽视了的  月照的房间  我忽然明白了  这即代表我的生活
期刊
昨天晚上,我看了晚间新闻。  第一个报道是恐怖分子在美国制造的一起未遂的爆炸案件,接下来是海外导弹袭击事件,然后是杀害前女友的年轻男子被捕的报道。在广告时间之前,新闻主播说,接下来会介绍“日常饮食中意想不到的致癌物质”。然后便是一个汽车广告。  过去,这常常会让我感到困惑,为什么企业要在这么压抑的节目中间插播广告呢?他们难道真想让观众把自己的产品和晚间新闻里可怕的报道联系在一起吗?在听完一起残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