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过《白马》《我们的暴雨星辰》这些诗集,我似乎看到从未谋面的姜念光,如何用军人的情怀、诗人的感知,在苦苦追求一个真正的诗人理想的演唱曲风,迎风站在峭壁上举杯,突破固有的唱、念、做、打套路,不懈地以古典诗歌的美学内蕴,撬动色调丰赡、诗艺创新、多向洞察的审美自觉,而这些,显而易见已成为他打通情感幽径的“姜氏”特技。
题材多元性洞察与主体感情责任
题材是各种文学门类创作都需要面临并且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而诗歌在面对题材选择时或因咏物、怀古、思人、伤情等等,羁缠于情绪的无声絮语中,构成一个诗人基本的格调。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当然会由语言的结构所决定,但题材也不只是创作主体对单一创作对象的选择,同时也会是创作主体艺术思维敏感向度的表征和情感到达。在姜念光的诗中,承续了诗人对自身所经历的生活印记的本能指认和誊写,用不俗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记忆力,集中于对题材的领域进行不动声色的扩张,呈现了题材多元性的斑斓展开,而这种展开仍然保持在以主体情感移入時所一再发生的同步反应。
首先,透过洞察“我”生活中的种种惯常,几乎均可在诗中找到情感移入时的符号表达,看得出诗人具有仪式感的情感责任。与其说是取法诗歌以声音呈现节奏的思路,不如说是把焦点从聚焦的物象领跑到情感波浪的出人意料上,呈现出与物随转的效果。如跑步,在《生日书》里,跑步后修剪樱桃树和饮酒,是“时间、天理和人欲”的加盟后,想起在“岁月中的摧眉与折腰”的逆向中如何辜负了“一种切身的甘美”,有清醒,亦有些微无奈。《灵感》里又在跑步,可以感受到他在跑出“头盖骨下波涛汹涌、准备推出十万条飞鱼”后的喜不自胜。这还不过瘾,诗人干脆去《雪晴日跑步将进酒》,用精确报出呼吸与距离渐进的数字来接入特殊的个体体验,洞察到“平均六分钟跑掉一千米/两步呼三步吸,平均十步/把身上的风水换一次……/刚好化掉膝盖中的积雪”,这种奇异的用瞬间抓住的两个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被诗人转换成一个出人意表的隐喻。帕斯捷尔纳克在解释自己的比喻之法时这样感悟:“人不能永生但却构想出永远的巨大的使命,其自然的结果就是譬喻……人看待事物必须像鹰一样敏锐,从瞬间的易得的彻悟来表达思想。这就是诗歌……”如果姜念光跑步的隐喻意义就此被理智打住,便只是让人觉察的“小聪明”,恰恰相反,他的这种主体情感更像是一种责任,借跑步这一深具仪式感的生活习惯表达他的倾向性指认。《在一次奔跑中发现安泰的秘密》中,跑步把“安泰从希腊的大理石中取出来/放进牛栏山的中国梦”,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更迭显得情感的密度大了许多,提炼出的正面意义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同样也需要诗人有对主体情感的链接意愿。
其次,以军人身份处理军队现代场景,并自觉突破围绕物和叙事场景组建起来的现代经验,在多元性洞察题材之后,以情感移入和理性克制,更新了对军旅诗的单向性理解。如何能在接受与习惯军旅诗人所创造的美学世界后,仍能不断遇见惊奇,并避免热情的愿望大于语义的表达,这是姜念光所追求的审美刻度。力图在重新发现事物和重新发现自我的互通中,重新发现和探索军人世界在具体诗作中的修辞、布局和视野,成为诗人建构自身诗学观的实践方向。《美学课》里观察一个战士训练的动态:“你看,这个战士刚刚跳跃到最高点/头发后掠,野草忽明忽暗/你看,他双腿如弓,充满了张力/胸脯把青春挺成了半圆形。”诗人抓住生活的真实,细节因其精妙、准确、简洁而富有生动形象的意味,诗歌从战士起跳到最高点的分解定格的画面,头发、野草、双腿、胸脯这些关键词各不遮蔽,轻灵清透且不乏青春动感之美。其实,通过可靠的数字入诗也是军人特质的职业认证,但少有人从中说清灵魂所经历的过程是什么,境遇中的复杂关系是什么,姜念光对此显然抱有探索精神并颇有兴致,除了《雪晴日跑步将进酒》的呼与吸,《与师说:所以我写含能的诗》的“个头长了十公分,雄心大了一万里”,《我还逗留在小数据时代》的数据诗,他学习射击时亦复如此。如《数学课》“这是军事的无理数/卧姿装子弹三千次/跪姿装子弹三千次/立姿装子弹三千次/但是击发了九千零一次/而青春只有一次,所以终身无法除尽”,一些射击练习动作被诗人以数据代入进行刻意描述,军人的严谨与军事训练技能的提升之间,从“无法除尽”到不愿“除尽”的青春活力与使命任务催动下的精神强度,情感饱满、语言选择日常且整饬,在众多反映当下军营生活的表达惯性和军旅诗人同等波幅的情感振动中,显示出独属于姜念光个人化的创作范式。
再次,洞察了类型化主题创作惯常,以画面感突入到想象丰沛的情感世界,多元呈现了叙述日常。这在《战争往事:上下铺》中就具有了这种明显的呈现,诗歌有较强的画面感,看得出诗人显然不想被主题类题材所局囿,平稳的语言、中规中矩的面貌下,隐藏了诗人对于克制的自觉。张干事带人挖墓坑,但验收墓坑的方式很奇特,每一次他都亲自试睡每一个挖成的墓坑。于是奇异的阴阳沟通就出现了:上铺是他,下铺是牺牲的战友,入眠的鼾声仿若构成了与隔世战友之间一次次光亮与黑暗的对话,读来令人动容,也避免了由于类型化大主题而使抒情飘浮于空中的危险。《海防来信,说到了诗》也是如此,一位守岛士兵的三页来信,头一页是战士坐在海边看书:“波浪就像朗读者,一遍遍数沙子”,第二页“鱼群突然跃出水面”,第三页“此致敬礼”,看似舒缓、平静,似乎显示了主客体之间放松、平和的画面,实则流露长年守岛的孤寂标签与使命任务在肩的关系。《三号高地反斜面》的爬上刺刀的蚂蚁与疲倦的士兵、《金乡县的一九三八年夏天》的肖云乡的青年和司马乡的老头及化雨乡的新媳妇也如是,用一帧一帧画面将读者的感情拉进一场战争的疼痛里,立体、真切。
古典意蕴的承继与诗艺的自觉创新
众所周知,诗歌通过语言构成一种坚实、丰富、有效的内在关联,形成复杂微妙又清晰可辨的意义关系,如果不是出自诗人内心的需要,它最终仅仅是修辞而已。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要互相组合、建构、照应、交融、调适,生成一个意蕴空间,一个意义场域。可以说,内部构成越丰富、坚实、交融,越能发掘出语言内部的相互照应、调适和关联,使之在完成其自身的意义表达时,服从整体意义构建的需要,同时完成诗歌的深厚意蕴。姜念光在试图摆脱军旅诗歌集体无意识的公共风格并写出符合个性审美特质的诗时,显然在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有效的理想支点,即对古典诗词意蕴承继时,进行诗艺的自觉创新,这在他的诗作中有显而易见的存在。 首先,诗人使用了一个合适的支点,轻撬起沉淀了的时间所给予的适当的距离感,使诗意的感知与情感的在场具有诗歌气韵流动的通道。或是一个词、一个句子,赋予了诗歌新的意蕴。如《马上》,一口气使用了“昔人已乘黄鹤去”“不尽长江滚滚来”“嗟余听鼓应官去”“万里悲秋常作客”“野径云俱黑”“百年多病独登台”“洛阳亲友如相问”“艰难苦恨繁霜鬓”,八句唐诗,无一指向心情愉悦或境遇顺遂等生活的光泽明亮,这些低落、失意、无助、黯然的词汇,容易让人在古人的情绪里举步维艰。事实相反,这些现成的诗句经由姜念光的反复摩挲,吸纳了他自己的体温,并重新包浆。他会在“百年多病独登台”时发现“马上玫瑰盛放”,进而确认“除了月亮马上升起\没有什么更重要的”。更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时看到“焰火满天就像诸神的笑声”,并提醒人们“请忍住春天开始时大地的疼痛”。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匠心独具,以一种主动介入的戏谑方式修正与当下生活平起平坐的情感传导频率,原有的诗歌意蕴重新穿戴一新,安然降落在姜念光熟悉的生活现场。再如,《在途中》“让锦瑟的腹内弦歌一片”的自豪,《打虎上山》“即便是白头搔更短\我也要我的语言夹枪带棒”的誓言,《追忆海滨旅馆》“历尽渴念的蚌不免最后的痛楚\我就用夺眶而出的夜明珠\向此后一百年的墨和灰烬\换取那张璀璨如花的盛开的脸”的悲悯与自省,《在鸡年与你欢喜漫谈》“天若有情天亦老,本尊活过了天命”的乐观,等等,可以看出姜念光尽力以化用的意识让诗歌具有新的意义空间,使原有诗意中的隔膜与块垒因而移步换景,既爆发了诗歌意境的新发现,也是诗人诗艺的自觉。姜念光师法古人,却并不囿于教条,而是为了探寻天籁的声音。
其次,以想象为工具,在去掉时间遮蔽的龙蛇虬曲后,试图看透历史的际遇中与内心关联的名字背后隐匿的秘密。阅读姜念光的诗作不能不想起一个有时忘记了的事实:古代的、当下的、国外的、国内的人名遍布诗中,被诗人反复提及,甚至强调。作为一个符号提及是可能的,事实上,诗作中无处不有的人名出场频率之高,不能不让人注意到诗人的同理心使然,才会有对趣味和情感选择那么明确的指向性。他历数苏格拉底、陶渊明、拜伦、雪莱、普希金、凡·高、叶芝、梭罗、肖邦、庄子、李白、杜甫、李商隐、曹雪芹、王国维,甚至钟馗、武二郎、杨子荣、张飞、李逵、哈姆雷特并包括当下的诗人群体等皆在其中,看似闲笔杂毫、无章可循,细品之下,你会发现诗人渐渐与世界已相会于思想意识塑形的轨道,除了有想象与外部世界并置,显然还有诗人在完成了内在精神对现实的奇妙转化后的投射。这在提名密度相对高的李白和拜伦那里或可得到印证,在《白马篇》中说“天才的骑手去了哪里\李白留在古代,拜伦死在海外”,诗人充满了豆与豆萁的怜惜与遗憾;在《朋友们来读书吧》中的“李白和拜伦的热血接通了山川\像两个酷爱手艺的匠人,讨论着\大海、飞翔、梦境和生死”,又可揣测诗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喜爱,或者说崇拜。不仅如此,诗人因《如果我呼唤陶渊明》而“亲手悬挂了一轮明月”,因《过永州怀柳宗元》而“胸中一片飞雪”,因《相约一千年》疼惜李商隐“为什么同样停留在比众生更轻的纸上”……借助想象力,姜念光努力重新建构一种诗意的存在的意图不言而喻,同样,人名之下的秘密是他类聚群分的心境与审美趣味。
再次,个体自觉融入的意识无处不在,洞见诗人与诗歌形象的零距离并坚守与生活现场的亲切感。姜念光对于诗歌的领悟有很强的个人意识,看到了万物生长的不可阻挡却依然横身其中,或为之欢呼,横笛竖箫;或为之仗剑,掮霞裹尘。诗句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把“姜公好龙”“口令练习者”“十五岁的少年”当成和光同尘的人,是一名“把风云行色,嵌上我的容颜”的《战士歌手》,一名《打虎上山》并《和母老虎比牙》的冯妇,一名一边《在鸡年与你欢喜漫谈》一边《对酒》的《史诗的作者》,一名为《祖国之夜》初次站夜岗的新兵,甚至是《秋日营盘》里的《一枚弹壳》、一员《败将》。姜念光的诗人气质、战士歌喉、侠者剪影、好汉血性与他时而“流窜”的“自黑体质”,与当下强军目标、练兵打仗的时代主题为表达主轴的努力,是姜氏军旅诗歌创作中引人注意的地方。
哲理性表达与思考的开放品质
在姜念光大多数的作品中,长于写感觉既是其诗意空间得以构建的起点,也是读者所触碰到的诗人对生活观察力的总体印象。他通常会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之呈现出来,充分地显示出善于质疑和思考的心灵,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诗中多次写到军人血性、责任等带有群体属性的意象,但又常可见到反复出现“山东省”“牛栏山”“土城”“中关村南大街”等名字,以及“吃面”“读书”等生活庸常,使他的诗看上去似乎在故乡山东和工作地首都之间晃着身子、贴着地面笨拙散步。
然而,姜念光的诗并不能因此被归入只是对现实进行像素调整。首先,他的诗歌重心所在是向读者展示个体的生命感受,通过具象的物,提炼出某种象征意义,以流动的情绪跟进直达事物本质的表达。如他自己在《弹铗而歌》中说的那样:“穿过石头和琴瑟/把全部锋刃倾向我的额角/面对贫穷、死难以及泪水的重量/我要重振沉寂的剑和失神的诗歌。”这里的“锋刃”,《初春》里的“雪”,《速写》里的“士兵”,《打虎上山》里的“老虎”等等,正是由于诗人背负的责任,注定无法按惯常的舒服姿势滑翔,必须以清醒的思考自觉成长着全面的筋骨,回荡着浩然之气,节奏铿锵且回响于天地之间。军人自带的血性体质必须保持着可能的热度,这也是从广阔的想象力向现实主义并轨的必由之路。
其次,诗人的立足姿态、观看的视角和表达的语调,透露着诗人一定的对时空关系的调试能力,蕴含着诗人自身诗学建构的努力方向,也是姜念光开放性思考品质的审美关切。如《四季交驰》里说,“春天依靠宽大的脊背,在河中破冰而行”,突然切换视角,“而我得到的是一双赤足和一壶酒”,又迅速被“它们带我进入墨绿齐腰的夏天”“让冬天放下它灰白的斧子”。诗人思绪的跳跃,使诗也具有跳跃性,且仍然裹挟着属于诗人个人特有的标记和印痕,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邂逅之后的惯性反应,也是他观察世界所持的个性化角度和立场,用“宽大的脊背”来修饰春天万物复苏、生命轮回的力量,用“墨绿齐腰”修饰夏天的疯长,用“灰白的斧子”修饰冬天的肃杀、死寂,构成了心理反差和对此,但“我得到的是一双赤足和一壶酒”才是核心。前面全是对季节交驰的惊奇,最后才是观照自身的本能需要,“赤足”是一個率性形象,与“酒”这个更为率性的词语配对出现,诗人表达的意义空间,以抒情兼哲学的方式呈现了灵魂悸动的频率。在《春天,我们变得肤浅》中,“杏花正在努力开放”与“累出了泛红的云朵”共同作用,使柔性语言“开放”和刚性语言“累”能够融洽地组织起来,避免了生硬而肤浅的解构和拒斥,诗人的思考呈现开放的努力一望而知。
再次,哲理性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向度和心灵刻度,使用为人所知、与物无所疏隔的语言,传达出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姜念光一直在找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将简单的抒情前置,他的作品善用语态和典据、戏谑和反讽,有破坏既成的传统风格和角色的意识。他力图接近具体的现实,凭借内在的感性,抵抗写作的惯性。开放性思考在他的作品中通常会造成一种恍然:感到远在天边,同时又近在眼前。《败将》里以败将“戍守在断代史的反面”成为“最后的一场梦”,诗人和败将一样并不甘于“折戟沉沙的雄心”从此收埋,通过对灵魂深度的自审,对于历史和胜利进行思考后的重新定义为“履约的命运”“捉刀人”,平静中有种悲壮而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姜念光摆脱了许多军旅诗人从意象到意象的滑行桎梏,写着含能的诗作。《减法原理》里一减到底的意象罗列,无须任何评论,使“减法”在万事万物面前除拥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外,更成为直入人心的哲理思考而不是抽象冷漠的文字游戏。表达类似的还有《两地雪》,在冷静而有节制的思辨中,抛却框架或束缚,使两地的不同得到了最终的强化,似在天边,又在眼前。
题材多元性洞察与主体感情责任
题材是各种文学门类创作都需要面临并且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而诗歌在面对题材选择时或因咏物、怀古、思人、伤情等等,羁缠于情绪的无声絮语中,构成一个诗人基本的格调。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当然会由语言的结构所决定,但题材也不只是创作主体对单一创作对象的选择,同时也会是创作主体艺术思维敏感向度的表征和情感到达。在姜念光的诗中,承续了诗人对自身所经历的生活印记的本能指认和誊写,用不俗的洞察力和出色的记忆力,集中于对题材的领域进行不动声色的扩张,呈现了题材多元性的斑斓展开,而这种展开仍然保持在以主体情感移入時所一再发生的同步反应。
首先,透过洞察“我”生活中的种种惯常,几乎均可在诗中找到情感移入时的符号表达,看得出诗人具有仪式感的情感责任。与其说是取法诗歌以声音呈现节奏的思路,不如说是把焦点从聚焦的物象领跑到情感波浪的出人意料上,呈现出与物随转的效果。如跑步,在《生日书》里,跑步后修剪樱桃树和饮酒,是“时间、天理和人欲”的加盟后,想起在“岁月中的摧眉与折腰”的逆向中如何辜负了“一种切身的甘美”,有清醒,亦有些微无奈。《灵感》里又在跑步,可以感受到他在跑出“头盖骨下波涛汹涌、准备推出十万条飞鱼”后的喜不自胜。这还不过瘾,诗人干脆去《雪晴日跑步将进酒》,用精确报出呼吸与距离渐进的数字来接入特殊的个体体验,洞察到“平均六分钟跑掉一千米/两步呼三步吸,平均十步/把身上的风水换一次……/刚好化掉膝盖中的积雪”,这种奇异的用瞬间抓住的两个不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被诗人转换成一个出人意表的隐喻。帕斯捷尔纳克在解释自己的比喻之法时这样感悟:“人不能永生但却构想出永远的巨大的使命,其自然的结果就是譬喻……人看待事物必须像鹰一样敏锐,从瞬间的易得的彻悟来表达思想。这就是诗歌……”如果姜念光跑步的隐喻意义就此被理智打住,便只是让人觉察的“小聪明”,恰恰相反,他的这种主体情感更像是一种责任,借跑步这一深具仪式感的生活习惯表达他的倾向性指认。《在一次奔跑中发现安泰的秘密》中,跑步把“安泰从希腊的大理石中取出来/放进牛栏山的中国梦”,场景的转换和意象的更迭显得情感的密度大了许多,提炼出的正面意义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观察,同样也需要诗人有对主体情感的链接意愿。
其次,以军人身份处理军队现代场景,并自觉突破围绕物和叙事场景组建起来的现代经验,在多元性洞察题材之后,以情感移入和理性克制,更新了对军旅诗的单向性理解。如何能在接受与习惯军旅诗人所创造的美学世界后,仍能不断遇见惊奇,并避免热情的愿望大于语义的表达,这是姜念光所追求的审美刻度。力图在重新发现事物和重新发现自我的互通中,重新发现和探索军人世界在具体诗作中的修辞、布局和视野,成为诗人建构自身诗学观的实践方向。《美学课》里观察一个战士训练的动态:“你看,这个战士刚刚跳跃到最高点/头发后掠,野草忽明忽暗/你看,他双腿如弓,充满了张力/胸脯把青春挺成了半圆形。”诗人抓住生活的真实,细节因其精妙、准确、简洁而富有生动形象的意味,诗歌从战士起跳到最高点的分解定格的画面,头发、野草、双腿、胸脯这些关键词各不遮蔽,轻灵清透且不乏青春动感之美。其实,通过可靠的数字入诗也是军人特质的职业认证,但少有人从中说清灵魂所经历的过程是什么,境遇中的复杂关系是什么,姜念光对此显然抱有探索精神并颇有兴致,除了《雪晴日跑步将进酒》的呼与吸,《与师说:所以我写含能的诗》的“个头长了十公分,雄心大了一万里”,《我还逗留在小数据时代》的数据诗,他学习射击时亦复如此。如《数学课》“这是军事的无理数/卧姿装子弹三千次/跪姿装子弹三千次/立姿装子弹三千次/但是击发了九千零一次/而青春只有一次,所以终身无法除尽”,一些射击练习动作被诗人以数据代入进行刻意描述,军人的严谨与军事训练技能的提升之间,从“无法除尽”到不愿“除尽”的青春活力与使命任务催动下的精神强度,情感饱满、语言选择日常且整饬,在众多反映当下军营生活的表达惯性和军旅诗人同等波幅的情感振动中,显示出独属于姜念光个人化的创作范式。
再次,洞察了类型化主题创作惯常,以画面感突入到想象丰沛的情感世界,多元呈现了叙述日常。这在《战争往事:上下铺》中就具有了这种明显的呈现,诗歌有较强的画面感,看得出诗人显然不想被主题类题材所局囿,平稳的语言、中规中矩的面貌下,隐藏了诗人对于克制的自觉。张干事带人挖墓坑,但验收墓坑的方式很奇特,每一次他都亲自试睡每一个挖成的墓坑。于是奇异的阴阳沟通就出现了:上铺是他,下铺是牺牲的战友,入眠的鼾声仿若构成了与隔世战友之间一次次光亮与黑暗的对话,读来令人动容,也避免了由于类型化大主题而使抒情飘浮于空中的危险。《海防来信,说到了诗》也是如此,一位守岛士兵的三页来信,头一页是战士坐在海边看书:“波浪就像朗读者,一遍遍数沙子”,第二页“鱼群突然跃出水面”,第三页“此致敬礼”,看似舒缓、平静,似乎显示了主客体之间放松、平和的画面,实则流露长年守岛的孤寂标签与使命任务在肩的关系。《三号高地反斜面》的爬上刺刀的蚂蚁与疲倦的士兵、《金乡县的一九三八年夏天》的肖云乡的青年和司马乡的老头及化雨乡的新媳妇也如是,用一帧一帧画面将读者的感情拉进一场战争的疼痛里,立体、真切。
古典意蕴的承继与诗艺的自觉创新
众所周知,诗歌通过语言构成一种坚实、丰富、有效的内在关联,形成复杂微妙又清晰可辨的意义关系,如果不是出自诗人内心的需要,它最终仅仅是修辞而已。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要互相组合、建构、照应、交融、调适,生成一个意蕴空间,一个意义场域。可以说,内部构成越丰富、坚实、交融,越能发掘出语言内部的相互照应、调适和关联,使之在完成其自身的意义表达时,服从整体意义构建的需要,同时完成诗歌的深厚意蕴。姜念光在试图摆脱军旅诗歌集体无意识的公共风格并写出符合个性审美特质的诗时,显然在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有效的理想支点,即对古典诗词意蕴承继时,进行诗艺的自觉创新,这在他的诗作中有显而易见的存在。 首先,诗人使用了一个合适的支点,轻撬起沉淀了的时间所给予的适当的距离感,使诗意的感知与情感的在场具有诗歌气韵流动的通道。或是一个词、一个句子,赋予了诗歌新的意蕴。如《马上》,一口气使用了“昔人已乘黄鹤去”“不尽长江滚滚来”“嗟余听鼓应官去”“万里悲秋常作客”“野径云俱黑”“百年多病独登台”“洛阳亲友如相问”“艰难苦恨繁霜鬓”,八句唐诗,无一指向心情愉悦或境遇顺遂等生活的光泽明亮,这些低落、失意、无助、黯然的词汇,容易让人在古人的情绪里举步维艰。事实相反,这些现成的诗句经由姜念光的反复摩挲,吸纳了他自己的体温,并重新包浆。他会在“百年多病独登台”时发现“马上玫瑰盛放”,进而确认“除了月亮马上升起\没有什么更重要的”。更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时看到“焰火满天就像诸神的笑声”,并提醒人们“请忍住春天开始时大地的疼痛”。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匠心独具,以一种主动介入的戏谑方式修正与当下生活平起平坐的情感传导频率,原有的诗歌意蕴重新穿戴一新,安然降落在姜念光熟悉的生活现场。再如,《在途中》“让锦瑟的腹内弦歌一片”的自豪,《打虎上山》“即便是白头搔更短\我也要我的语言夹枪带棒”的誓言,《追忆海滨旅馆》“历尽渴念的蚌不免最后的痛楚\我就用夺眶而出的夜明珠\向此后一百年的墨和灰烬\换取那张璀璨如花的盛开的脸”的悲悯与自省,《在鸡年与你欢喜漫谈》“天若有情天亦老,本尊活过了天命”的乐观,等等,可以看出姜念光尽力以化用的意识让诗歌具有新的意义空间,使原有诗意中的隔膜与块垒因而移步换景,既爆发了诗歌意境的新发现,也是诗人诗艺的自觉。姜念光师法古人,却并不囿于教条,而是为了探寻天籁的声音。
其次,以想象为工具,在去掉时间遮蔽的龙蛇虬曲后,试图看透历史的际遇中与内心关联的名字背后隐匿的秘密。阅读姜念光的诗作不能不想起一个有时忘记了的事实:古代的、当下的、国外的、国内的人名遍布诗中,被诗人反复提及,甚至强调。作为一个符号提及是可能的,事实上,诗作中无处不有的人名出场频率之高,不能不让人注意到诗人的同理心使然,才会有对趣味和情感选择那么明确的指向性。他历数苏格拉底、陶渊明、拜伦、雪莱、普希金、凡·高、叶芝、梭罗、肖邦、庄子、李白、杜甫、李商隐、曹雪芹、王国维,甚至钟馗、武二郎、杨子荣、张飞、李逵、哈姆雷特并包括当下的诗人群体等皆在其中,看似闲笔杂毫、无章可循,细品之下,你会发现诗人渐渐与世界已相会于思想意识塑形的轨道,除了有想象与外部世界并置,显然还有诗人在完成了内在精神对现实的奇妙转化后的投射。这在提名密度相对高的李白和拜伦那里或可得到印证,在《白马篇》中说“天才的骑手去了哪里\李白留在古代,拜伦死在海外”,诗人充满了豆与豆萁的怜惜与遗憾;在《朋友们来读书吧》中的“李白和拜伦的热血接通了山川\像两个酷爱手艺的匠人,讨论着\大海、飞翔、梦境和生死”,又可揣测诗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喜爱,或者说崇拜。不仅如此,诗人因《如果我呼唤陶渊明》而“亲手悬挂了一轮明月”,因《过永州怀柳宗元》而“胸中一片飞雪”,因《相约一千年》疼惜李商隐“为什么同样停留在比众生更轻的纸上”……借助想象力,姜念光努力重新建构一种诗意的存在的意图不言而喻,同样,人名之下的秘密是他类聚群分的心境与审美趣味。
再次,个体自觉融入的意识无处不在,洞见诗人与诗歌形象的零距离并坚守与生活现场的亲切感。姜念光对于诗歌的领悟有很强的个人意识,看到了万物生长的不可阻挡却依然横身其中,或为之欢呼,横笛竖箫;或为之仗剑,掮霞裹尘。诗句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把“姜公好龙”“口令练习者”“十五岁的少年”当成和光同尘的人,是一名“把风云行色,嵌上我的容颜”的《战士歌手》,一名《打虎上山》并《和母老虎比牙》的冯妇,一名一边《在鸡年与你欢喜漫谈》一边《对酒》的《史诗的作者》,一名为《祖国之夜》初次站夜岗的新兵,甚至是《秋日营盘》里的《一枚弹壳》、一员《败将》。姜念光的诗人气质、战士歌喉、侠者剪影、好汉血性与他时而“流窜”的“自黑体质”,与当下强军目标、练兵打仗的时代主题为表达主轴的努力,是姜氏军旅诗歌创作中引人注意的地方。
哲理性表达与思考的开放品质
在姜念光大多数的作品中,长于写感觉既是其诗意空间得以构建的起点,也是读者所触碰到的诗人对生活观察力的总体印象。他通常会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之呈现出来,充分地显示出善于质疑和思考的心灵,这也是他的一个重要特征。他在诗中多次写到军人血性、责任等带有群体属性的意象,但又常可见到反复出现“山东省”“牛栏山”“土城”“中关村南大街”等名字,以及“吃面”“读书”等生活庸常,使他的诗看上去似乎在故乡山东和工作地首都之间晃着身子、贴着地面笨拙散步。
然而,姜念光的诗并不能因此被归入只是对现实进行像素调整。首先,他的诗歌重心所在是向读者展示个体的生命感受,通过具象的物,提炼出某种象征意义,以流动的情绪跟进直达事物本质的表达。如他自己在《弹铗而歌》中说的那样:“穿过石头和琴瑟/把全部锋刃倾向我的额角/面对贫穷、死难以及泪水的重量/我要重振沉寂的剑和失神的诗歌。”这里的“锋刃”,《初春》里的“雪”,《速写》里的“士兵”,《打虎上山》里的“老虎”等等,正是由于诗人背负的责任,注定无法按惯常的舒服姿势滑翔,必须以清醒的思考自觉成长着全面的筋骨,回荡着浩然之气,节奏铿锵且回响于天地之间。军人自带的血性体质必须保持着可能的热度,这也是从广阔的想象力向现实主义并轨的必由之路。
其次,诗人的立足姿态、观看的视角和表达的语调,透露着诗人一定的对时空关系的调试能力,蕴含着诗人自身诗学建构的努力方向,也是姜念光开放性思考品质的审美关切。如《四季交驰》里说,“春天依靠宽大的脊背,在河中破冰而行”,突然切换视角,“而我得到的是一双赤足和一壶酒”,又迅速被“它们带我进入墨绿齐腰的夏天”“让冬天放下它灰白的斧子”。诗人思绪的跳跃,使诗也具有跳跃性,且仍然裹挟着属于诗人个人特有的标记和印痕,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邂逅之后的惯性反应,也是他观察世界所持的个性化角度和立场,用“宽大的脊背”来修饰春天万物复苏、生命轮回的力量,用“墨绿齐腰”修饰夏天的疯长,用“灰白的斧子”修饰冬天的肃杀、死寂,构成了心理反差和对此,但“我得到的是一双赤足和一壶酒”才是核心。前面全是对季节交驰的惊奇,最后才是观照自身的本能需要,“赤足”是一個率性形象,与“酒”这个更为率性的词语配对出现,诗人表达的意义空间,以抒情兼哲学的方式呈现了灵魂悸动的频率。在《春天,我们变得肤浅》中,“杏花正在努力开放”与“累出了泛红的云朵”共同作用,使柔性语言“开放”和刚性语言“累”能够融洽地组织起来,避免了生硬而肤浅的解构和拒斥,诗人的思考呈现开放的努力一望而知。
再次,哲理性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向度和心灵刻度,使用为人所知、与物无所疏隔的语言,传达出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体验。姜念光一直在找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将简单的抒情前置,他的作品善用语态和典据、戏谑和反讽,有破坏既成的传统风格和角色的意识。他力图接近具体的现实,凭借内在的感性,抵抗写作的惯性。开放性思考在他的作品中通常会造成一种恍然:感到远在天边,同时又近在眼前。《败将》里以败将“戍守在断代史的反面”成为“最后的一场梦”,诗人和败将一样并不甘于“折戟沉沙的雄心”从此收埋,通过对灵魂深度的自审,对于历史和胜利进行思考后的重新定义为“履约的命运”“捉刀人”,平静中有种悲壮而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姜念光摆脱了许多军旅诗人从意象到意象的滑行桎梏,写着含能的诗作。《减法原理》里一减到底的意象罗列,无须任何评论,使“减法”在万事万物面前除拥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外,更成为直入人心的哲理思考而不是抽象冷漠的文字游戏。表达类似的还有《两地雪》,在冷静而有节制的思辨中,抛却框架或束缚,使两地的不同得到了最终的强化,似在天边,又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