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以利率较低、还款方式灵活和首付比例低等优势在服务民生、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公积金贷款业务的不断扩大,贷款数量急剧上升,也为审计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为此本文基于传统公积金审计模式,浅析了目前公积金贷款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常规性问题以及使用信息化手段突破瓶颈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化;公积金贷款;审计
1、常规公积金贷款审计的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积金贷款业务的日趋复杂,原有的传统审计模式在除了基本信息核查,贷款条件控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外,在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其他审计内容已很难取得突破,对于公积金贷款政策实施执行情况的审计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瓶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无法确保资料真实性
传统审计方式由于可比照的信息匮乏,对于借款人提供的各类证明性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无法进行客观验证;对于借款抵押物价值评估准确性以及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的真实情况无法全面把握。当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的充分保障,同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减少审计风险时,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不断提升,传统审计基于公积金贷款档案资料的审计模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2难以评估贷款风险性
住房贷款属于长期的信用消费,虽然公积金贷款的借款人多为收入相对稳定的在职职工,但在长达数年至几十年的回收期内,其收入难保不变。而个人信用消费进入我国居民生活的时间不长,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公积金贷款管理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尚未联网。在个人信用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征信调查只能依赖职工单位,加上公积金贷款政策对借款人的月还款额和收入又没有明确的比例界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违约风险。
1.3无法覆盖全部业务数据
据调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职工住房刚性需求增长和一系列改善住房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全国平均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稳步上升。这也使得与公积金贷款业务相关的数据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以笔者所在地区住房公积金贷款数据量来说,截至2015年底,辖区内正常缴存公积金人数为6万余人,而有效公积金贷款数量达到了4万余笔,由于审计对象基数较大,传统审计抽样数量太小不能代表总体样本特征,抽样数量太大又与审计资源不匹配。基于此,传统审计方式在庞大的贷款数据下就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抽样的随机性,必定会对整体的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传统审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弊端将被无限放大。
2、信息化审计带来的突破
当传统审计模式无法胜任新时期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时,我们要如何有效实施审计工作,保证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一种融通资本的金融工具,能够科学高效地拓宽住房金融业的业务渠道,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购房救济粮”的现实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住房公积金贷款市场的不均衡,解决我国中低收入者“贷款难”的问题,进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呢?信息化手段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为我们带来了破解瓶颈的希望。
2.1以数据分析技术缩小审计范围
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信息化审计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相关约束条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遍历式分析,将审计工作建立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查询比较,进行基本的逻辑关系验证,发现疑点,形成计算机审计结论,有助于现场审计快速、准确地切入审计线索。
以公积金贷款数据分析为例,在审计前期,审计人员可采集相关公积金贷款信息及贷款人的公积金缴存信息用于验证贷款金额是否符合分档控制标准。以个人公积金缴存额为计算基础,遍历数据批量计算出个人公积金贷款最大贷款金额,以贷款人为关键字,连接比对可贷最高贷款金额和实际贷款金额,筛选出实际贷款金额高于最高可贷金额的相关记录,形成审计疑点,再由审计人员调取审计疑点相关记录档案进行二次审计验证。通过这种数据自动分析方式,可有效的解决大数据量与审计时间受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礎上,由于并非采用抽样方式确定审计核查样本,大大减少了由于抽样范围选择而导致遗漏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兼顾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
2.2以数据模型构建揭示潜在风险
信息化审计的第二项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及目前实际运行情况,对下阶段公积金贷款业务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揭示潜在风险。这就必须依赖于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深层次数据分析方式,即构建数据模型。
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模拟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可以科学合理的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漏洞,尽可能减少影响公积金贷款正常运作的负面因素。应该如何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呢?在导入公积金贷款数据后,结合公积金归集、管理及使用方面的情况,从贷款人数变动情况、贷款金额变动情况、坏账发生比率、公积金归集金额变动情况以及房产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具体数据分析角度进行挖掘分析推断公积金贷款业务及政策的整体信贷情况和经营风险,挖掘审计疑点,找准业务流程和政策规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
2.3以数据联网比对验证资料真实
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其信息数据来源更为广泛,可供调用的侧面分析数据更多,同时通过多部门多维度的数据比对校验,能够及时发现数据逻辑及关系的矛盾点,进而有效验证审计数据的真实性。
在公积金贷款审计过程中,由于公积金贷款限制条件高,申请公积金贷款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而这部分材料又主要由申请人自行提供,公积金中心资源有限难以对这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一一进行核实。因此基于这部分证明材料的审计工作风险性极大,而信息化审计手段能有效整合其他部门的外部数据,减小审计风险。例如,通过核查住建部门的房产信息数据,能够充分验证贷款人购房资料的真实性以及贷款人的房屋所有情况。同时将银行数据纳入联网数据查询范畴中也可以及时验证贷款人是否将抵押房产进行了重复抵押。以联网数据的支持,从贷款业务源头上提高数据真实性,减少运行风险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公积金贷款审计工作中,信息化审计已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现有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情况审计过程中碰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审计质量。但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审计方式一样,信息化审计方式也只是审计工作的其中一种手段,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信息化审计,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审计方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够最终取得应有的审计成效。
【关键词】信息化;公积金贷款;审计
1、常规公积金贷款审计的弊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公积金贷款业务的日趋复杂,原有的传统审计模式在除了基本信息核查,贷款条件控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外,在对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其他审计内容已很难取得突破,对于公积金贷款政策实施执行情况的审计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瓶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无法确保资料真实性
传统审计方式由于可比照的信息匮乏,对于借款人提供的各类证明性文件资料的真实性无法进行客观验证;对于借款抵押物价值评估准确性以及借款人个人信用状况的真实情况无法全面把握。当被审计资料的真实性无法得到的充分保障,同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减少审计风险时,审计质量控制的难度不断提升,传统审计基于公积金贷款档案资料的审计模式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2难以评估贷款风险性
住房贷款属于长期的信用消费,虽然公积金贷款的借款人多为收入相对稳定的在职职工,但在长达数年至几十年的回收期内,其收入难保不变。而个人信用消费进入我国居民生活的时间不长,信用制度尚不完善,公积金贷款管理系统与银行征信系统尚未联网。在个人信用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贷款人对借款人的征信调查只能依赖职工单位,加上公积金贷款政策对借款人的月还款额和收入又没有明确的比例界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违约风险。
1.3无法覆盖全部业务数据
据调查,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升温、职工住房刚性需求增长和一系列改善住房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全国平均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稳步上升。这也使得与公积金贷款业务相关的数据出现了井喷式增长,以笔者所在地区住房公积金贷款数据量来说,截至2015年底,辖区内正常缴存公积金人数为6万余人,而有效公积金贷款数量达到了4万余笔,由于审计对象基数较大,传统审计抽样数量太小不能代表总体样本特征,抽样数量太大又与审计资源不匹配。基于此,传统审计方式在庞大的贷款数据下就无形增加了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抽样的随机性,必定会对整体的审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传统审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弊端将被无限放大。
2、信息化审计带来的突破
当传统审计模式无法胜任新时期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工作时,我们要如何有效实施审计工作,保证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一种融通资本的金融工具,能够科学高效地拓宽住房金融业的业务渠道,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购房救济粮”的现实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住房公积金贷款市场的不均衡,解决我国中低收入者“贷款难”的问题,进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平衡呢?信息化手段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为我们带来了破解瓶颈的希望。
2.1以数据分析技术缩小审计范围
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信息化审计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相关约束条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遍历式分析,将审计工作建立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查询比较,进行基本的逻辑关系验证,发现疑点,形成计算机审计结论,有助于现场审计快速、准确地切入审计线索。
以公积金贷款数据分析为例,在审计前期,审计人员可采集相关公积金贷款信息及贷款人的公积金缴存信息用于验证贷款金额是否符合分档控制标准。以个人公积金缴存额为计算基础,遍历数据批量计算出个人公积金贷款最大贷款金额,以贷款人为关键字,连接比对可贷最高贷款金额和实际贷款金额,筛选出实际贷款金额高于最高可贷金额的相关记录,形成审计疑点,再由审计人员调取审计疑点相关记录档案进行二次审计验证。通过这种数据自动分析方式,可有效的解决大数据量与审计时间受限两者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礎上,由于并非采用抽样方式确定审计核查样本,大大减少了由于抽样范围选择而导致遗漏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兼顾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
2.2以数据模型构建揭示潜在风险
信息化审计的第二项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及目前实际运行情况,对下阶段公积金贷款业务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分析,揭示潜在风险。这就必须依赖于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深层次数据分析方式,即构建数据模型。
通过构建数据模型模拟公积金贷款业务的发展趋势,可以科学合理的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漏洞,尽可能减少影响公积金贷款正常运作的负面因素。应该如何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呢?在导入公积金贷款数据后,结合公积金归集、管理及使用方面的情况,从贷款人数变动情况、贷款金额变动情况、坏账发生比率、公积金归集金额变动情况以及房产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等具体数据分析角度进行挖掘分析推断公积金贷款业务及政策的整体信贷情况和经营风险,挖掘审计疑点,找准业务流程和政策规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
2.3以数据联网比对验证资料真实
信息化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其信息数据来源更为广泛,可供调用的侧面分析数据更多,同时通过多部门多维度的数据比对校验,能够及时发现数据逻辑及关系的矛盾点,进而有效验证审计数据的真实性。
在公积金贷款审计过程中,由于公积金贷款限制条件高,申请公积金贷款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材料,而这部分材料又主要由申请人自行提供,公积金中心资源有限难以对这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一一进行核实。因此基于这部分证明材料的审计工作风险性极大,而信息化审计手段能有效整合其他部门的外部数据,减小审计风险。例如,通过核查住建部门的房产信息数据,能够充分验证贷款人购房资料的真实性以及贷款人的房屋所有情况。同时将银行数据纳入联网数据查询范畴中也可以及时验证贷款人是否将抵押房产进行了重复抵押。以联网数据的支持,从贷款业务源头上提高数据真实性,减少运行风险因素。
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公积金贷款审计工作中,信息化审计已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现有公积金贷款政策执行情况审计过程中碰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审计质量。但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审计方式一样,信息化审计方式也只是审计工作的其中一种手段,并不能够完全依赖信息化审计,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审计方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够最终取得应有的审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