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
2007年12月16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调整为从农历除夕开始计假;“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l天。
此次法定节假日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黄金周”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也不只是多了几个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更多的是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从古到今,除夕、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除了计时功能之外,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特殊的文化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遗憾的是,由于这几天不是法定节假日,中国人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民众的精神需求。通过调整法定节假日,为弘扬民族节日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无疑是锦上添花,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知识链接】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原则。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①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这笔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②怎样继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原因:文化的发展,既有古今的传承关系,又有中外的融合关系。人类文明就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②怎样吸收:我们要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4.青少年的正确做法。我们要善于辨别,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要积极继承、吸收,对各种消极文化,要自觉地加以批判、抵制。
【跟踪训练】
1.2007年12月16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结果正式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做出了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这样做的意义。
(2)我国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而诸如圣诞节等西方一些节日却在国内越炒越火,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2.材料一: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节日为青年人所追捧,并有不断升温之势,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日渐冷落和淡忘。经常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看的是迪斯尼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了。
材料二: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除了传统节日外,请你再举出四个民族传统文化例子。
(3)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1)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会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2)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们在接受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或对待传统节日,要继承民族特色,同时要推陈出新,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不断地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1)①材料一说明很多青年人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②材料二说明国家尊重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采取有效措施,重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2)京剧、唐诗、宋词、中医等。(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007年12月16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调整为从农历除夕开始计假;“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l天。
此次法定节假日调整,不仅仅是为了缓解“黄金周”各地景区“爆棚”的压力,也不只是多了几个节日,让我们有更多的出行机会,更多的是彰显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
从古到今,除夕、中秋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除了计时功能之外,人们赋予了这些节日特殊的文化价值、特殊的情感内涵。遗憾的是,由于这几天不是法定节假日,中国人不能充分享受到这些节日中所蕴涵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民众的精神需求。通过调整法定节假日,为弘扬民族节日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无疑是锦上添花,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知识链接】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原则。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①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这笔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②怎样继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①原因:文化的发展,既有古今的传承关系,又有中外的融合关系。人类文明就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②怎样吸收:我们要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4.青少年的正确做法。我们要善于辨别,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要积极继承、吸收,对各种消极文化,要自觉地加以批判、抵制。
【跟踪训练】
1.2007年12月16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结果正式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做出了调整,增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这样做的意义。
(2)我国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而诸如圣诞节等西方一些节日却在国内越炒越火,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
2.材料一: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节日为青年人所追捧,并有不断升温之势,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日渐冷落和淡忘。经常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麦当劳、肯德基,看的是迪斯尼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这样下去连自己是中国人都快忘了。
材料二: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面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除了传统节日外,请你再举出四个民族传统文化例子。
(3)我们应如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
1.(1)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会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调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深远意义。(2)①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是必然现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们在接受圣诞节等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否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或对待传统节日,要继承民族特色,同时要推陈出新,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不断地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
2.(1)①材料一说明很多青年人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②材料二说明国家尊重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采取有效措施,重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2)京剧、唐诗、宋词、中医等。(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