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求数学教学从生活中、从学生已有的现实背景出发,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等数学实例,挖掘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讲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
1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 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要粉刷墙壁,铺设地板。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个部分。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再出谋献策,设计出装修方案。”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都来了劲头。老师又通过现代化手段创设出模拟的真实的情景,深深吸引学生,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新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改编例题,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去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知识的应运意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课前学生调查了各式各样的百分数,便纷纷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成分90%是羊毛,成分10%上涤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 44.8%的日本人认为小泉不应再参拜靖国神社;“精品惠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袋上:加量20%,加量不加价。……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还有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 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应增添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上图纸上的例题,这样比较完善比例尺知识,贴切实际的生产生活。
当然教材的充实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仅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且教和学的气氛积极而活跃,唤醒了课堂教学。
3练习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为此,在练习环节应将原有的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组,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上“平面图形的总复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张圆桌,直径为1米,现在要给它铺上台布,你认为选( )比较合适。
A.120cmx120cm
B.d=100cm
C.100cmx80cm
我刚呈现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就马上喊出:“选B,选B。”我默不作语,继续看着大家,又有学生提出了“选A”,“到底选A,还是选B,请说出你们的理由。”我马上追问到。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如果选B,正好把桌子铺满,但是在饭店里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桌布比桌子要大一点,这样人靠上去,衣服就不容易脏。”这位学生考虑问题很周到,能从数学和生活两个角度结合去思考问题。我立即问学习:“你们觉得呢?”学生都表示应选择A,因为计算桌布的面积,不能拿现成的一些数据按一定方法算出结果就算完成,还要考虑生活中的惯例与生活实际。
是啊,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书本的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让凝固的数学成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快乐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
1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学生们一听老师请他们帮忙热情顿时高涨,“老师你说,帮什么忙? 只要我们能做到绝对没问题。” “我的爸爸过生日,他非常爱喝酒,我想送他两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该选择怎样的酒?请同学们帮我出个主意。”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纷纷说要买度数低点的酒。那么,为什么要买度数低的?酒的度数又代表什么意思呢?学生被我反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百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又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自制了一个网页,把它设计成一节实践活动课。内容主要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购买了新房,要粉刷墙壁,铺设地板。今天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老师新房分为卧室、客厅、书房、厨房、洗手间5个部分。你们帮助老师计算出每个房间需要装修的面积的总和,再出谋献策,设计出装修方案。”学生听说是帮老师设计装修方案,都来了劲头。老师又通过现代化手段创设出模拟的真实的情景,深深吸引学生,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对新知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改编例题,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去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知识的应运意识,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课前学生调查了各式各样的百分数,便纷纷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成分90%是羊毛,成分10%上涤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 44.8%的日本人认为小泉不应再参拜靖国神社;“精品惠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袋上:加量20%,加量不加价。……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还有如 “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百元券的认识,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 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应增添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上图纸上的例题,这样比较完善比例尺知识,贴切实际的生产生活。
当然教材的充实要求我们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同时,要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从而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舍弃和改编,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改编教材例题,让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例题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不仅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而且教和学的气氛积极而活跃,唤醒了课堂教学。
3练习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为此,在练习环节应将原有的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习题,做适当的改组,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以加深理解新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上“平面图形的总复习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张圆桌,直径为1米,现在要给它铺上台布,你认为选( )比较合适。
A.120cmx120cm
B.d=100cm
C.100cmx80cm
我刚呈现这道题目,大部分学生就马上喊出:“选B,选B。”我默不作语,继续看着大家,又有学生提出了“选A”,“到底选A,还是选B,请说出你们的理由。”我马上追问到。这时有一位学生说:“如果选B,正好把桌子铺满,但是在饭店里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桌布比桌子要大一点,这样人靠上去,衣服就不容易脏。”这位学生考虑问题很周到,能从数学和生活两个角度结合去思考问题。我立即问学习:“你们觉得呢?”学生都表示应选择A,因为计算桌布的面积,不能拿现成的一些数据按一定方法算出结果就算完成,还要考虑生活中的惯例与生活实际。
是啊,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数学,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数学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运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书本的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让凝固的数学成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快乐地“学生活数学,过数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