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老板群体”

来源 :群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978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当今时代农民中有不少人站出来、走出去,到外面去闯荡,到市场上去竞争,因此有的农民成了“老板”。一个“老板”的形成,致富了一个家庭,同时他的亲戚、朋友、邻居等也可能在他的带动下聚合在一起创业致富,这就是一个“老板”的影响力。众多的“老板”加“企业”,在一个地区则会形成一片产业。从泰兴的实际情况看,应当说,已经具备了培育“老板群体”、加快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从面上看,全市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多家、登记注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0多个、农民经纪人上万人、农村各种协会几十个。从点上看,凡是具有二、三产业特色的村,凡是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村,大多已经形成了“老板群体”的雏形。当前,认真研究、正确引导、努力促进这种“老板群体”的不断生成和壮大,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大力发掘地方特色产品为重点,着力培育“两支队伍”。
  
  我们在乡镇调查时发现,有的企业的产品既适应在工厂生产,也适合在千家万户加工。如曲霞的金属钮扣,技术要求不高,一台车床的投入较低,完全可以抓住这个特色产品,加快培育“两支队伍”。一支队伍为“加工队伍”。改企业组织生产为千家万户加工,凡有投资能力的农民可以自购车床,由工厂负责培训加工技术,把好产品质量关,制定加工标准和加工费标准,由农户在家中生产半成品,再由工厂组装、包装成产品。尽管一个金属钮扣价格很低,加工收入更低,但只要销量大到一定程度,也照样收入不菲。所以,必须同时培育另一支“销售队伍”。工厂组装、包装后的产品不必由工厂自己销售,而是采用推行买卖制、规定销售指导价、划定销售区域的办法,发动社会上有能力、有一些资本的能人去销售。这种销售模式与这种加工模式配套使用,极有可能使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增加效益。企业只要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培养更多的加工和销售能人就行。这些能人一旦进入这样的产销“链条”,很快就会成为老板。而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后面的“两支队伍”就是两支“老板群体”。在我市类似的还有牛仔布、服装、大米等产销,都可以采用这种运作方法。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帮助这些企业制定运作流程,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扶持“两支队伍”。这样,既可培育特色产品形成块状经济,又能培育众多的大小不等的老板,进而富裕一方百姓。
  
  二、以大力发展农村民间组织为抓手,着力培育“两种力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农户”就可以带动农民创业致富。但问题是,由于农民太“散”,龙头企业对这么多的无组织的农民,往往会无所适从,无从做起。这就是龙头企业虽多但带动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组织农民走向市场,在目前情况下,单纯依靠行政推动有时会无济于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加上行政力量的服务引导,会事半功倍。因此,重视并抓好农村民间组织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只有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农村民间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才能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农村民间组织,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居于政府、农民之后的“第三种力量”,即各种由政府引导而组建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这种组织在政府的指导、引导和帮助下,辅助农民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它作为经济合作组织,还有自我组织经济发展、促进创业致富的功能。此外还有一股“第四种力量”,这就是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团体”、一种组合。他们自动结合在一起,为了某一目的、某一利益进行最低层次的联合。这种力量政府往往看不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但在农村确实存在着。因此,如果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大力发展民间组织为抓手,把这两支力量都引导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引导到“生产发展”中去,就能既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培育一大批“老板”。作为政府部门,关键是制定政策,开闸放水,拆除篱笆,降低门槛,把“第三种力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第四种力量”从“地下”发掘和焕发到“地上”,并帮助他们转变成为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等民间组织。一句话,政策引导,服务优先,培育好这“两种力量”,农民就可以更好地组织起来。
  
  三、以大力推进市场服务工程为手段,着力培育“两个产业”。
  
  在农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仍然是农民生存的最低保障。泰兴人多地少,尽管不少人都外出打工,但主动让出承包田的却极少。如某镇3.6万人,其中劳动力1.6万多人,有1.5万多人已外出打工,在家的劳力只有1000多人,且大多是妇女和老人。打工者要到年底才能捧上辛苦钱回家,家里老人孩子日常过日子还得靠土地,因此谁也不会主动让出承包田。但是,靠几亩几分地永远发不了财,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重点,仍然要放到“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上。而培育这两个产业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实施“市场服务工程”,让农民融入其中,由打工者变成经营者,由农民变为“农商”。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关键是要求其有能力、会经营,尤需具备抵御市场风险和赢得市场竞争的能力。只有善于经营者,才能成为融入市场经济的新型生产经营者——“农商”。将农民变成“农商”的过程,就是推进农村市场化及其市场服务工程建设的过程。
  市场服务工程主要包括:①使农民不仅有技术,而且会经营。具体到工业,就是不仅把农民培养成技术工人,而且使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市场营销人才。因此,必需在对农民培训的目标要求和设计上作调整。②建设专业市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如银杏、生猪等;充分利用本地产业特色,如胡庄发展医疗器材、曲霞发展大米加工等;充分利用企业所需的原辅材料,以此为基础,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吸引周边乡村的农民加入进来成为经营者,同时在一个市场的周边形成配套产品加工区,从这两方面吸引和促使农民成为新时期会经营的“农商”,成为善经营的“老板”。③促进各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在市场化生产经营中发挥参与、引导和组织作用。
  
  四、以大力培育“老板群体”为主线,着力培育“两种老板”。
  
  培育农民“老板群体”,从字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个提法而已。但其实质是农村产业经济之路如何走、农民如何发家致富的大问题。农民富了,新农村建设基础才牢靠。因此,培育农民使之成为“农商”和“老板”,进而形成“老板群体”,是一个亟须深入研究并大力推进的重要问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由于善经营而成为老板的农民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干型老板”,这些老板,或因为产品原因,或因不愿意别人跟着,而由自己“孤家寡人”地“单打独斗”,自个儿创业,自家发财。一种是“带领型老板”,这些人不仅自己做老板,而且身后还带了一批人,形成了一个群体。从共同富裕考虑,我们主要应培育后者,但也不排斥前者。政府部门要正确树立既不“管死”、也不放任,并精心呵护、主动服务的理念,认真研究实行与周边地区相匹配或者是更优惠的有关杠杆性政策,认真研究解决为什么不少企业、不少人到外县市开票等问题。要降低门槛,从低收费,简化程序,周到服务。
  我们坚信,只要农民真正感到自己的家乡确实是他们创业致富之“福地”,广大农村的“农商”队伍和“老板群体”就一定会迅速崛起,新农村建设的步子就一定会迈得更好更快!
  
  (作者系泰兴市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袁文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钢材就是钢筋,随着我国建筑钢材的领域最新一批强制性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钢材流通和使用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建筑钢材新标准主要以国际通用标准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仿古建筑的发展十分迅速,因为其独特
目的为了系统研究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盐亭县食管癌近年来的发病情况和35年来的流行趋势.方法对盐亭县1969~2003年人群食管癌发病调查和随访、死亡资料进行流行趋势分析.结果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