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深入体验文童的情感,不懈地追求润物无声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幸福地成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以情为先导,才能积极有效地调动情感。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由于作者、教师、学生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在理解作品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山奇松的图像,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以充满激情的诗意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山美景之中。这样,既使学生饱览黄山奇松的美景,体验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二、动之以情,交融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其他人,使其他人产生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发自肺腑、真诚醇厚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敬佩教师,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在江苏省第六届小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盐城市一小的张爱明老师执教的《沉香救母(二)》一课就出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对白:
(背景图:沉香历经千辛万苦,劈开华山,母子重逢,相依相偎)
生:(急切地)妈妈,我想你啊!
师:(哽咽着)孩子,妈妈更想你啊!
生:(自责地)妈妈,我来晚了,让你受苦了!
师:(怜惜地)孩子,你也受苦了,快告诉妈妈,一路上你是怎么过来的?
学生故作轻松地复述到华山的经过,(担心地):妈妈,我劈开华山时有没有伤到你啊?
师:(惊喜地)没有!孩子,你怎么会有这样高强的武艺的?
学生深情讲述学艺经过,(恍然大悟地):妈妈,我们快回家吧,爸爸还在等我们呢!
师:(无限柔情地)我们走吧!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沉香,张老师就是母亲,母子深情,溢于言表,对白甫结,掌声雷动。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让学生的感情飞扬起来。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积极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爸爸(雷润民,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壮烈牺牲于一次维和行动中)凯旋归来,雷利在到机场迎接的前一夜会想些什么?在机场相见,父子重逢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感人场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父子明月千里寄相思、机场凝目相望、相拥而泣的场面想象得人情人理,表达得酣畅淋漓。然而,这两幅想象中的温馨画面与爸爸血染征衣、张嘴呼唤的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对“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在心底感悟到作者热切呼唤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以情为先导,才能积极有效地调动情感。每篇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情感因素,由于作者、教师、学生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在理解作品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情感准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为学生架好一个情感的阶梯,使他们顺利地进入预定的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时,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黄山奇松的图像,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以充满激情的诗意语言,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黄山美景之中。这样,既使学生饱览黄山奇松的美景,体验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二、动之以情,交融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和影响周围的其他人,使其他人产生与之相近或相联系的情感。在教学中,要想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需要教师本身的情感必须是发自肺腑、真诚醇厚的。这种情感来自于教师对语文的挚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先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先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学生才会敬佩教师,主动与教师交融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人者,人恒信之”。
在江苏省第六届小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盐城市一小的张爱明老师执教的《沉香救母(二)》一课就出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师生情感对白:
(背景图:沉香历经千辛万苦,劈开华山,母子重逢,相依相偎)
生:(急切地)妈妈,我想你啊!
师:(哽咽着)孩子,妈妈更想你啊!
生:(自责地)妈妈,我来晚了,让你受苦了!
师:(怜惜地)孩子,你也受苦了,快告诉妈妈,一路上你是怎么过来的?
学生故作轻松地复述到华山的经过,(担心地):妈妈,我劈开华山时有没有伤到你啊?
师:(惊喜地)没有!孩子,你怎么会有这样高强的武艺的?
学生深情讲述学艺经过,(恍然大悟地):妈妈,我们快回家吧,爸爸还在等我们呢!
师:(无限柔情地)我们走吧!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就是沉香,张老师就是母亲,母子深情,溢于言表,对白甫结,掌声雷动。
三、大胆想象,放飞情感
补白,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作品中透出的内在逻辑,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再现生活原貌,使学生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让学生的感情飞扬起来。我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积极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爸爸(雷润民,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壮烈牺牲于一次维和行动中)凯旋归来,雷利在到机场迎接的前一夜会想些什么?在机场相见,父子重逢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感人场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父子明月千里寄相思、机场凝目相望、相拥而泣的场面想象得人情人理,表达得酣畅淋漓。然而,这两幅想象中的温馨画面与爸爸血染征衣、张嘴呼唤的残酷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对“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在心底感悟到作者热切呼唤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