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两者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高效发展。本文立足于嘉峪关市实际情况,在对嘉峪关市的人口素质及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素质 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东西部产业转移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最终引起城市人口素质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是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及其两者关系阐述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一切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地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之一。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口素质的调整具有双向互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人口素质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人口素质的调整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素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实现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因素。人口素质的不断优化,形成大量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不断开发出新兴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又设计开发出新产品,新产品的生产会形成新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这一互动作用关系中,人口素质处于主动作用的地位,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
二、嘉峪关市产业结构及人口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一)嘉峪关市人口素质总体情况。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嘉峪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为231853人。和五普相比,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72287人,增长了45.30%,年平均增长3.81%。同时,这一速度远高于全国0.5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常住人口呈现略微下降的情况下,我市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说明我市十年来的城市建设和就业环境在我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4160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73%,低于全省18.16%和全国16.60%的平均水平。15-64岁人口的比重为77.61%,比全省高出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对青壮年劳动力需求较大。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753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66%,人口结构已属典型的老年型。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负担增加。
2、文化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3980人,占人口比重为14.66%。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五普”的6366人上升为14656人,将近全省平均水平7520人的两倍,远高于全国8930人的平均水平。文盲人口为2780人,文盲率为1.20%,远低于全省8.69%和全国4.08%的平均水平。
3、流动人口。根据嘉峪关市跨省流动人口10%的人口抽样统计资料推算,嘉峪关市跨省流动人口数为8731人,男性占近70%,主要来源于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分别占到总流动人口的28%、11.9%、8.9%、8.6%,主要從事的行业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分别占总流动人口的24.5%、24.5%、21.7%。外来人口呈现出低学历特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无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均占75%左右。
4、人口的行业分布及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除了劳动量的绝对增长,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前,嘉峪关市正处于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时期,但总体来看,嘉峪关市的人力资源结构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水平。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人员供不应求,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各类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嘉峪关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132人,占就业总人口的8.59%,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卫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教育、铁路运输、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导致其本身实现就业困难。
(二)嘉峪关市当前的产业结构。
嘉峪关市是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工业、旅游城市。2011年嘉峪关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5.54亿元,可比价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2.98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9.46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1.3:81.9:16.8,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的鼓型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2010年嘉峪关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0380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92879人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为25185人②,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8.1:72.3:19.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出,影响了农业劳动生长率的提高,而第二、第三产业仍有较大就业容量,其吸收的就业份额不够,会阻碍经济总量的提高。
嘉峪关市工业经济主要是冶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轻工及其它,各种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5.4%、3%、5.4%、1.4%、1.2%、1%、12.6%。从各行业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嘉峪关第三产业以旅游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重要力量,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事业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人口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落后,它将长期地困扰和制约嘉峪关现代化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数量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关键。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嘉峪关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层次较低。
图表中资料显示出近十二年来嘉峪关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有资料表明,2008年世界三次产业比重平均为一产10%以下、二产20%偏上、三产60%以上,而1997年美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一产1.7%、二产22.5%、三产75.8%。从国际三次产业构成看,嘉峪关市第二产业的产值构成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比重又太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说明嘉峪关市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档次。这样的产业结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2、人力资源结构制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从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并从中级向高级发展。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但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能否成功转型,则受到几个条件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包括人才、技术、资本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等。
随着嘉峪关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会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那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对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三产领域,市场对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需求也进一步提升。而目前嘉峪关市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且专业构成单一,成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瓶颈所在。
三、如何实现我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的良性互动
(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嘉峪关市人口素质的提升。
一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冶金新材料基地,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电解铝及深加工产业,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新能源,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
要鼓励和促进高校与企业从自发、松散式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结合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分门别类,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促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为相关人才参与真实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平台。
如探索构建博士后研究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一般而言,国家规定的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门槛比较高,可探索政府出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平台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力度,以更好、更灵活地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酒钢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今后,我们还可以凭借中核404,广银铝业等大型企业由政府出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平台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带动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的升级。
建立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预报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全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突出产业导向,聚集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给出全社会及在职职工一个准确的信号,便于他们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应加强预测预报机构和网络体系建设,不仅要及时提供近期预报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搞好中长期预测预报。
(作者:嘉峪关市委党校教师,讲师,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
注释:
①②根据嘉峪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10%填报长表的人口资料推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嘉峪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资料》 嘉峪关市统计局.
[2]库兹涅茨: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素质 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东西部产业转移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等出现一系列变化,最终引起城市人口素质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是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基础。
一、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及其两者关系阐述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一切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地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是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之一。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口素质的调整具有双向互动作用。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人口素质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人口素质的调整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素质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实现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因素。人口素质的不断优化,形成大量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不断开发出新兴技术;利用这些新技术又设计开发出新产品,新产品的生产会形成新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在这一互动作用关系中,人口素质处于主动作用的地位,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
二、嘉峪关市产业结构及人口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一)嘉峪关市人口素质总体情况。
人是生产关系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嘉峪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为231853人。和五普相比,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72287人,增长了45.30%,年平均增长3.81%。同时,这一速度远高于全国0.5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常住人口呈现略微下降的情况下,我市表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说明我市十年来的城市建设和就业环境在我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1、年龄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4160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73%,低于全省18.16%和全国16.60%的平均水平。15-64岁人口的比重为77.61%,比全省高出4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对青壮年劳动力需求较大。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753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7.66%,人口结构已属典型的老年型。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负担增加。
2、文化结构。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3980人,占人口比重为14.66%。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五普”的6366人上升为14656人,将近全省平均水平7520人的两倍,远高于全国8930人的平均水平。文盲人口为2780人,文盲率为1.20%,远低于全省8.69%和全国4.08%的平均水平。
3、流动人口。根据嘉峪关市跨省流动人口10%的人口抽样统计资料推算,嘉峪关市跨省流动人口数为8731人,男性占近70%,主要来源于河南、陕西、湖北、四川,分别占到总流动人口的28%、11.9%、8.9%、8.6%,主要從事的行业为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分别占总流动人口的24.5%、24.5%、21.7%。外来人口呈现出低学历特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无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比例均占75%左右。
4、人口的行业分布及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除了劳动量的绝对增长,人力资本的投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当前,嘉峪关市正处于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时期,但总体来看,嘉峪关市的人力资源结构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水平。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了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性职业所需人员供不应求,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各类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嘉峪关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132人,占就业总人口的8.59%,主要分布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卫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教育、铁路运输、黑色金属采选业等。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偏低,导致其本身实现就业困难。
(二)嘉峪关市当前的产业结构。
嘉峪关市是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工业、旅游城市。2011年嘉峪关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5.54亿元,可比价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192.98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9.46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1.3:81.9:16.8,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的鼓型结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2010年嘉峪关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0380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92879人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为25185人②,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8.1:72.3:19.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出,影响了农业劳动生长率的提高,而第二、第三产业仍有较大就业容量,其吸收的就业份额不够,会阻碍经济总量的提高。
嘉峪关市工业经济主要是冶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轻工及其它,各种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5.4%、3%、5.4%、1.4%、1.2%、1%、12.6%。从各行业看所占比例较大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嘉峪关第三产业以旅游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重要力量,金融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事业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人口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落后,它将长期地困扰和制约嘉峪关现代化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数量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关键。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三)嘉峪关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存在的问题。
1、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构成层次较低。
图表中资料显示出近十二年来嘉峪关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有资料表明,2008年世界三次产业比重平均为一产10%以下、二产20%偏上、三产60%以上,而1997年美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一产1.7%、二产22.5%、三产75.8%。从国际三次产业构成看,嘉峪关市第二产业的产值构成高于其他国家,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构成比重又太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且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说明嘉峪关市产业构成比例不合理,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档次。这样的产业结构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2、人力资源结构制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从三次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并从中级向高级发展。经济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但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能否成功转型,则受到几个条件的约束,这些约束条件包括人才、技术、资本设备和能源原材料等。
随着嘉峪关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会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那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工业生产出现“迂回化”特点。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而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所以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对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三产领域,市场对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需求也进一步提升。而目前嘉峪关市专业技术人员少、而且专业构成单一,成为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瓶颈所在。
三、如何实现我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的良性互动
(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嘉峪关市人口素质的提升。
一是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做大做强钢铁产业,提升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冶金新材料基地,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电解铝及深加工产业,培育工业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加快经济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新能源,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
(二)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开发体系。
要鼓励和促进高校与企业从自发、松散式的合作,逐步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下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有序合作,结合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分门别类,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促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为相关人才参与真实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创新提供平台。
如探索构建博士后研究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一般而言,国家规定的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门槛比较高,可探索政府出面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平台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的资助和支持力度,以更好、更灵活地服务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酒钢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一个成功案例,今后,我们还可以凭借中核404,广银铝业等大型企业由政府出面建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平台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带动产业结构与人口素质的升级。
建立产业人才需求的预测预报制度。由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全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突出产业导向,聚集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给出全社会及在职职工一个准确的信号,便于他们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应加强预测预报机构和网络体系建设,不仅要及时提供近期预报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搞好中长期预测预报。
(作者:嘉峪关市委党校教师,讲师,199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学学士。
注释:
①②根据嘉峪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10%填报长表的人口资料推算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嘉峪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资料》 嘉峪关市统计局.
[2]库兹涅茨: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