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改革最终归属地,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一、让学生“动”起来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课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个别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有位学生指出洗车场用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用水需要”和“节约用水”的矛盾,就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普遍。
教师们反映,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预想不到的问题,真不知如何回答。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如何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理解为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自主学习不等于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解决其他问题。课堂活跃不应当是表面、外在的,而应当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场面热闹,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要放手让他们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课堂的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造成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物,有条有理;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垣曲县毛家初中)
一、让学生“动”起来遇到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课从表面上来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个别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有位学生指出洗车场用水很多,很浪费;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如果教师能就这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用水需要”和“节约用水”的矛盾,就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普遍。
教师们反映,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预想不到的问题,真不知如何回答。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体现。
二、如何让学生既动得了,又动得好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简单理解为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自主学习不等于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解决其他问题。课堂活跃不应当是表面、外在的,而应当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场面热闹,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要放手让他们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课堂的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造成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物,有条有理;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垣曲县毛家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