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更持续、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第三,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第四,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第五,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经常发生着相互间的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二、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 基于外部环境不同的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0)基于对产业竞争力以及在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2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差异的企业竞争力。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如GaryHamel侧重从企业内部出发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企业资源优势理论和企业能力优势理论。
3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企业竞争力。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现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的形式、内容和特征。企业通过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提供其竞争优势。网络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和互补性资源两个方面。
(二)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狄照昂、吴明录等人(1991)主持了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对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经济能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对外活动能力、人力资源和国家干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选取亚太15国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993年,任若恩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的专家合作(1993),利用生产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可比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1997)中,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社科院裴长洪研究员(1998)在其所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一书中,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博士和韩中和博士(2000)分别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前述的关于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这些理论或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合理解释,也反映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归纳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完整画面,为我们研究企业竞争力包括建立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指导,但是,纵观其详,我们认为,这些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局限。首先,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大多数是基于经验认识,而不是基于详细的理论讨论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分析在有些方面不够充分,因此,使缺乏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和设置指标体系;第三,尽管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基本上都指出了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但多数原则并不能为清晰地理解指标体系设置的来龙去脉提供帮助;第四,也有些研究人员基于实际应用需要提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思路,但从理论上讨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仍显不足。
三、企業竞争力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即从静态角度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变量。综合以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可以归纳,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系统、外部环境系统以及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互能力。
内部经营系统是最主要的,包括业务和管理两个子系统。企业内部资源数量、质量、分配状况及利用效果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竞争力外部来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地理位置、市场结构、技术、文化、教育体系等。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沟通的方式和层次。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則
(1)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要领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数据尽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而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分析竞争力指标有助于帮 助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指标与行业及全国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指标必须有明确的代表性,数据的获取方便、可行,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4)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在同类企业间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和内涵,数据的统计口径统一。以保证同一指标在企业间的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5)重要性原则: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该因素对评价竞争力的重要性及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适当,并严格区分主次,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6)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同时建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核心是怎样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是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工作。我们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类指标,一类是反映企业竞争力强弱的衡量指标;另一类是解释影响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分析指标。衡量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量比较少;分析指标通常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具体实际出发,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并展示这些因素的质与量,因此,分析指标要有解析性,指标数量相对较多。
(1)衡量指标类——竞争力展现,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衡量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市场表现、发展表现和发展潜力3个维度上进行考察。以这一思路为基本出发点,我们将以下3类14个指标确定为企业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第一类:市场表现,包括销售收入、近3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第二类:发展表现。包括利润总额、近3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总收益率等指标;第三类:发展潜力。包括技改投资和信息化建设投资、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拥有专利数、公众评价等指标。
(2)分析指标类(竞争力解析)。前面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为解析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即企业竞争力可以从企业内部资源状况、企业内部能力状况、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等4个维度上加以解析。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层面上研究和评价企业竞争力,而不是做企业竞争力的国家之间或国际比较,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无差别的,尤其是在允许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现代金融、物流、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做企业竞争力测评和比较,每个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都是相同的。这样,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内部能力以及企业利用外部环境与资源(相对于企业内部各种资本形态而言,外部环境与资源可以视为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社会资本)能力,个维度进行解释,以这一思路为基本框架,我们将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确定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反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其利用情况的指标,共包括体现企业经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实力的共6个方面39个具体指标;第二类是反映企业内部能力状况的指标,共包括体现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的共3个方面14个指标;第三是反映企业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状况的指标,包括企业外部形象、环境协调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共3个方面11个指标。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更持续、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条件。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第一,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形成的,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二,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所具有的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第三,企业竞争力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率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第四,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企业竞争力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第五,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性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经常发生着相互间的作用,所以,企业竞争力的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独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二、国内外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 基于外部环境不同的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1980)基于对产业竞争力以及在产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产业链)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2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差异的企业竞争力。与波特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研究企业的竞争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如GaryHamel侧重从企业内部出发解释企业竞争力差异,具体可以分为企业资源优势理论和企业能力优势理论。
3 基于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互动的企业竞争力。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企业竞争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现象是,网络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环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这一现象大大地改变了企业间的竞争的形式、内容和特征。企业通过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大大提供其竞争优势。网络在建立企业竞争优势方面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和互补性资源两个方面。
(二)国内关于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与科研院所广泛合作,对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狄照昂、吴明录等人(1991)主持了国家科委重大软科学课题“国际竞争力研究”,该研究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出发,对一国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从经济能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自然资源、创新能力、对外活动能力、人力资源和国家干预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并选取亚太15国进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1993年,任若恩教授与荷兰格林根大学的专家合作(1993),利用生产法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的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价格、劳动生产率的可比历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金碚研究员1995年开始对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1997)中,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分析模式和分析方法,并在对中国工业品的总体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我国工业内部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中国社科院裴长洪研究员(1998)在其所著《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一书中,专门就“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展开专项研究,对国际竞争力的来源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利用外资与中国出口产业和内销产业的关系,并就实际利用外资状况与日本及部分拉美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研究与评价中心的彭丽红博士和韩中和博士(2000)分别就企业竞争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他们从企业环境、企业战略、政府管理、信息化、创新、组织变革、核心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前述的关于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以不同的假设条件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总体而言,这些理论或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从管理学的角度给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合理解释,也反映出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由浅入深的过程。归纳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认识企业竞争力的完整画面,为我们研究企业竞争力包括建立企业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有力指导,但是,纵观其详,我们认为,这些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局限。首先,在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大多数是基于经验认识,而不是基于详细的理论讨论作为基础;其次,由于理论分析在有些方面不够充分,因此,使缺乏在理论指导下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分析框架和设置指标体系;第三,尽管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基本上都指出了关于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但多数原则并不能为清晰地理解指标体系设置的来龙去脉提供帮助;第四,也有些研究人员基于实际应用需要提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置思路,但从理论上讨论企业竞争力评价维度仍显不足。
三、企業竞争力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一)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因素,即从静态角度分析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变量。综合以上企业竞争力的各种理论,可以归纳,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系统、外部环境系统以及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互能力。
内部经营系统是最主要的,包括业务和管理两个子系统。企业内部资源数量、质量、分配状况及利用效果直接决定企业竞争力。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竞争力外部来源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地理位置、市场结构、技术、文化、教育体系等。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能力主要表现为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沟通的方式和层次。
(二)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1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則
(1)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使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要领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各指标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数据尽量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而提示对企业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2)导向性原则: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和评价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原因,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起到导向和监控作用。分析竞争力指标有助于帮 助企业寻找市场潜力和生产潜力,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行指标与行业及全国平均水平、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导企业挖掘自身潜力,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推动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3)可行性原则:研究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应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指标必须有明确的代表性,数据的获取方便、可行,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其相应的计算方法要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产生误解和歧义。
(4)可比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在同类企业间有完全一致的定义和内涵,数据的统计口径统一。以保证同一指标在企业间的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5)重要性原则: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且对于某项具体的经济活动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别,选取指标时应考虑该因素对评价竞争力的重要性及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适当,并严格区分主次,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6)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同时建立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核心是怎样用统计学的方法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影响竞争力的因素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竞争力评价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测评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这是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工作。我们将测评指标体系划分为两类指标,一类是反映企业竞争力强弱的衡量指标;另一类是解释影响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分析指标。衡量指标要有综合性,指标数量比较少;分析指标通常需要从理论逻辑和具体实际出发,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并展示这些因素的质与量,因此,分析指标要有解析性,指标数量相对较多。
(1)衡量指标类——竞争力展现,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或者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衡量企业竞争力可以从市场表现、发展表现和发展潜力3个维度上进行考察。以这一思路为基本出发点,我们将以下3类14个指标确定为企业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第一类:市场表现,包括销售收入、近3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出口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第二类:发展表现。包括利润总额、近3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净资产、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总收益率等指标;第三类:发展潜力。包括技改投资和信息化建设投资、R&D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拥有专利数、公众评价等指标。
(2)分析指标类(竞争力解析)。前面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为解析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即企业竞争力可以从企业内部资源状况、企业内部能力状况、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互动等4个维度上加以解析。但是,如果是在一個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层面上研究和评价企业竞争力,而不是做企业竞争力的国家之间或国际比较,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发展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无差别的,尤其是在允许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现代金融、物流、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做企业竞争力测评和比较,每个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都是相同的。这样,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可以从企业内部资源、企业内部能力以及企业利用外部环境与资源(相对于企业内部各种资本形态而言,外部环境与资源可以视为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社会资本)能力,个维度进行解释,以这一思路为基本框架,我们将企业竞争力分析指标确定为以下3类。第一类是反映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其利用情况的指标,共包括体现企业经营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实力的共6个方面39个具体指标;第二类是反映企业内部能力状况的指标,共包括体现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的共3个方面14个指标;第三是反映企业内部经营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状况的指标,包括企业外部形象、环境协调能力、信息技术水平共3个方面11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