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玉山,中学高级教师,曾在中学任教20余年,现任职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发表学习指导类文章100余篇,散文、杂文、随笔近400篇70余万字,有文集《静夜行吟》出版。
阅卷的时候,常常为一些考生惋惜。他们的习作语言通顺流畅,材料丰富充实,结构完整严谨,但却因为过于程式化、流水线化而忽略了思维的注入,结果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比如下面这篇作文: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40分)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是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细细品味,的确如此:生活有时甜蜜如白巧克力,但有时又苦涩如黑巧克力。无论如何,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学会珍惜。
珍惜,不只是对美好回忆的珍惜。沉溺于美好只会让我们丧失斗志,失去斗志会使我们迷失方向,而方向之于人就如航标之于茫茫大海中的船,失去了,便永远找不到靠岸的方向。
珍惜,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乐观的态度使我们珍惜拥有。2008年的夏天我们记住了“闪电侠”博尔特,但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值得铭记,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留斯,一个靠义肢飞翔于奥运赛道上的残疾人。虽然,他最后一个冲过终点,但在冲过终点的一刹那,鸟巢的全体观众为他起立鼓掌,以对胜利者的礼遇祝贺一个“失败者”。他用勇气换来了尊重,而勇气来自他乐观的心态和珍惜拥有的态度。他虽然先天失去双脚,但却珍惜飞奔在赛场上的机会。是珍惜成就了他“刀锋战士”的美名,是珍惜让那晚全场近十万观众为他喝彩。
珍惜,更是一种对过去失败的沉思。只有善于总结昨天失败的人,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爱迪生是有名的“发明大王”,一生专利无数,但最使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那小小的电灯泡。殊不知,为了这小小的灯泡里的小小灯丝,他做了2000次试验,1999次的失败,1999次的沉思,才最终成就了他第2000次的举世瞩目。使他撑过2000次梦魇,获得第2000次成功光明的,是他的珍惜,是他对过往1999次失败经历的沉思,是他对第2000次成功的向往。珍惜成就了爱迪生,也使我们拥有了夜晚斑斓的万家灯火。
珍惜,是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对失败的反思,简单却又不简单。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但只要我们对生活有足够的珍惜,必将能够在九天之下大展宏图。
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的。全文语言通顺流畅,也能做到整散句式的结合;在文章的章法上,采用的是“总—分—总”样式,且首尾呼应。这些都能看出平时训练的影子。但如果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来衡量,该文只能归入二类中。
有较好的写作基础,为什么却写不出高分作文来呢?通观全文,除去事例的表述,还有多少分析说理的文字?而在这少得可怜的分析说理的文字中,口号式、标签式的语言又占了不小的比例。文中究竟有多少作者自己的认识?思维的缺席,产出的只能是干瘪的果子。
那么,如何让“思维”进入到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习作的品位呢?
审题如泡茶 茶香尽释须动脑
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同学在审题这一环节下的工夫不够,再加上平时准备不充分,考场上只好仓促下笔,写出的作文就只能对所谈话题做表层的、肤浅的诠释,或者是终极结论的重复与换言表述,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走进所谈话题的腹地与核心。这样的习作,即便文笔再优美,辞藻再华丽,例子再“丰富”,也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审题应注意的事项可能各有不同,但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1)明确作文题的核心及合理基础上的多元释义;(2)确定写作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看法;(3)对这一基本看法作具化的、纵深的分解。
前面提到的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我从11楼跳下去的时候,看见10楼平时恩爱的夫妻正在互殴,9楼平时很坚强的JK正在偷偷哭泣,7楼的丹丹在吃抗忧郁症药丸,6楼失业的阿信还是每天看N份报纸找工作,3楼的王阿伯还在盼望友人来探望他,2楼的静静又在看她那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的照片……
在我跳下去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道的困境,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地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我,我想她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选自《朱德庸漫画》)
其实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在觉得自己不幸的同时也许别人比自己更不幸,请千万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要学会满足和珍惜。
请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该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由三部分构成:①材料——选自《朱德庸漫画》里的一段文字;②引导语——对材料内容的概括;③写作的具体要求。单就这段文字而言,不同立场、不同心境、不同年龄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解读,朱德庸的理解是:“人没事别和自己较劲。活着,就对自己好一点。不要虚荣,不要攀比,开心和难过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人活一世,其实也就不过匆匆几十年时间,能高兴点过,就别不高兴。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但很明显,如果将这样的认识写入作文中,恐怕与命题者的意图还是有些距离的。因为引导语把对材料的理解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内。所以,还必须注意挖掘引导语的明示与隐含信息。
“要学会满足和珍惜”,这个核心句很容易找出来。但这里的“满足”与“珍惜”不是泛指,应置于材料所营造的背景下做具体阐释,而对“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与“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两句的理解也不能离开这个背景。与“满足”相对的是“不满足”,“与珍惜”相对的是“不珍惜”,材料中的“我”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一味地不满足,才有了不珍惜生命之举。材料还虚拟了“我”在下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此来告诉读者,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不幸的一面或时刻,“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再进一步讲,人生的“不如意”或曰“不理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时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却由于他人的原因而功亏一篑。如果因此而想不开,那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正确的做法是调整心态,学会满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什么,或者盘点自己奋斗过程中的苦与乐,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当然,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粗心、失误而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如果因此沉溺于自责、内疚而不能自拔,或者干脆没有了信心而放弃努力,那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总结经验,调整方向,才能最终走向胜利。珍惜人生的每一次经历,人生就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
从例文能看出来,作者在审题时没有把“珍惜”这个关键词放在材料与引导语等语境中去理解,所以对“珍惜”的认识有些泛化和肤浅,文中出现标签式、口号式话语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要想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对作文题作上述式解析,需要平时的练习,尤其需要充分开动思维的机器。作文题如茶叶,用思维的水冲泡,才能让茶香完全释放。
提笔过三关 善思考能畅达
动笔之前,必须考虑好三个问题,即: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
“为谁写”强调写作时要有“交际意识”,明确“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考场作文的主要读者是阅卷老师。在此所说的“交际对象”指的是“虚拟读者”,也就是在脑海里要有一个假设的倾听者或接受者。这一点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尤为明显。具体到“学会满足”或“学会珍惜”的写作,就是要先想一想,生活中不懂得满足的人、不懂得珍惜的人各有哪几种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的人应该怎样分析说理,从而让他们转变观点、调整心态,进而让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什么”往往取决于“为谁写”,一般应根据“交际目的”选用材料和确定中心,以及具体的是写人叙事、说理议论还是分辨是非、抒情言志等等。“怎样写”包括内容安排的思维逻辑,如文章的总体构思、结构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等,也包括语言表达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以及语言的生动、流畅、个性化等等。
比如,以“学会满足”为中心,针对生活中那些动辄怨天怨地、慨叹自己最倒霉最不幸的人,应该写出三个层次:①“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②理性认识自己的“不如意”,是因为期望值过高,还是其他原因;③给生活一个恰当的定位,发现生活的美好,快乐将伴随一生。
同样,以“学会珍惜”为中心,针对生活中那些浪费生命、虚掷生活,或动辄放弃、逃避生活的人,文章也应写出三个层次:①生活或事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必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②战胜坎坷、击败挫折的过程是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充实生活、成就辉煌事业的过程;③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让人生无悔、无憾。
当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分析的具体内容允许各有侧重。以上分析只是个例子或者说只是我的认识。但三个层次是层层推进的,符合思想工作或心理疏导的基本逻辑思路。其他如怎样开头、用哪些事例、引用哪些名言、怎样具体阐释、采用哪些修辞格等等,都要在心中有个大致的考虑。
例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的最大问题是对“学会珍惜”的分析终极结论居多,缺少过程推演。在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三点中,“为谁写”是模糊的。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什么”与“怎样写”就是盲目的,习作就会缺少内在的逻辑张力。换个说法,这样的习作是“拼凑出来”的。如关于“珍惜什么”,上述例文谈了两点:“珍惜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珍惜更是一种对过去失败的沉思”。这样分析是可以的,因为只有乐观向上,才可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因为对理想的执著,才会在失败后爬起来,总结经验,继续前行。但“刀锋战士”的例子却未能抓住关键点,未能对“珍惜”的动力、做法、效果展开解析。“珍惜飞奔在赛场上的机会”有贴标签的嫌疑,而“珍惜成就了他‘刀锋战士’的美名,是珍惜让那晚全场近十万观众为他喝彩”更是典型的口号式语言。爱迪生的例子用了两个排比,通过“2000”与“1999”这两个数字反复刺激读者的眼球,但慷慨激昂的后面,真的很难看出思维的曲线。
善于亮绝活儿 深思方可显特色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能让这些“绝活儿”在习作中适当地亮一亮,能合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资源优势”包括两个方面,即思维优势和素材优势。思维优势指的是你对所谈话题的分析与解剖具有“个性化”和“立体化”,即对话题的认识是你自己思考加工的结果而不是简单重复材料的观点或一些人云亦云的看法,而且这种认识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感,或多角度或逐层深入地论述所谈话题。“素材优势”指的是尽量激活素材库中与所谈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选择最恰当、最鲜活的素材写入作文。第一手材料是首选。写记叙文,可写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或你亲见的陌生人的事;写议论文,最好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去分析、解决问题。第二手材料即从书报媒体上“趸”来的内容,也很重要,写“感悟”类的散文或议论文都离不开这些素材。
注意,亮“绝活儿”,一是适当,二是合理。而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以深思为前提。
例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的主要素材有三:电影《阿甘正传》里的台词,“刀锋战士”在奥运赛场,爱迪生发明灯泡。应该说,前两个素材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对它们合理开掘与利用,可为文章增色不少。而例文对这两个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阿甘正传》的台词在文章首尾共用了两次,但首尾呼应绝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用在开头主要起引出话题、统领全篇的作用,用在结尾则主要起总括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同样,“总—分—总”结构中的两个“总”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结尾处若再用这句台词,应该在认识上更进一层,如“生活有苦有甜,细细咀嚼,都能品出滋味,成为记忆里宝贵的财富”。但这样的认识要以平时的勤于思考为基础。“刀锋战士”的例子,在表述上缺少剪辑,而有关博尔特的表述则明显多余,比如,写他最后冲过终点,写观众为他鼓掌等等,其实这些都没有突出重点,即“刀锋战士”珍惜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珍惜。思维上的游移必然导致事例表述与解析上的游移。
爱迪生的例子很“大众化”。用这样的例子要注意两点:一是表述尽量简化,二是分析力求具体与新颖。且不说“最使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那小小的电灯泡”的提法是否成立,爱迪生为何能在失败后不放弃,例文说“是他对第2000次成功的向往”,这有道理,可惜太泛化。对议论文来说,泛化是说理的大敌。其实,爱迪生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是他对科学发明的艰难有心理准备,二是对实验过程的享受。失败了,他说,最起码我知道哪些不能做灯丝了。当然,这样的分析,同样需要平时的思维训练做基础。
阅卷的时候,常常为一些考生惋惜。他们的习作语言通顺流畅,材料丰富充实,结构完整严谨,但却因为过于程式化、流水线化而忽略了思维的注入,结果往往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比如下面这篇作文: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40分)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是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细细品味,的确如此:生活有时甜蜜如白巧克力,但有时又苦涩如黑巧克力。无论如何,生活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学会珍惜。
珍惜,不只是对美好回忆的珍惜。沉溺于美好只会让我们丧失斗志,失去斗志会使我们迷失方向,而方向之于人就如航标之于茫茫大海中的船,失去了,便永远找不到靠岸的方向。
珍惜,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乐观的态度使我们珍惜拥有。2008年的夏天我们记住了“闪电侠”博尔特,但还有一个人的名字值得铭记,来自南非的“刀锋战士”——奥斯卡皮斯托留斯,一个靠义肢飞翔于奥运赛道上的残疾人。虽然,他最后一个冲过终点,但在冲过终点的一刹那,鸟巢的全体观众为他起立鼓掌,以对胜利者的礼遇祝贺一个“失败者”。他用勇气换来了尊重,而勇气来自他乐观的心态和珍惜拥有的态度。他虽然先天失去双脚,但却珍惜飞奔在赛场上的机会。是珍惜成就了他“刀锋战士”的美名,是珍惜让那晚全场近十万观众为他喝彩。
珍惜,更是一种对过去失败的沉思。只有善于总结昨天失败的人,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爱迪生是有名的“发明大王”,一生专利无数,但最使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那小小的电灯泡。殊不知,为了这小小的灯泡里的小小灯丝,他做了2000次试验,1999次的失败,1999次的沉思,才最终成就了他第2000次的举世瞩目。使他撑过2000次梦魇,获得第2000次成功光明的,是他的珍惜,是他对过往1999次失败经历的沉思,是他对第2000次成功的向往。珍惜成就了爱迪生,也使我们拥有了夜晚斑斓的万家灯火。
珍惜,是乐观向上的态度,是对失败的反思,简单却又不简单。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滋味。”但只要我们对生活有足够的珍惜,必将能够在九天之下大展宏图。
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的。全文语言通顺流畅,也能做到整散句式的结合;在文章的章法上,采用的是“总—分—总”样式,且首尾呼应。这些都能看出平时训练的影子。但如果用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来衡量,该文只能归入二类中。
有较好的写作基础,为什么却写不出高分作文来呢?通观全文,除去事例的表述,还有多少分析说理的文字?而在这少得可怜的分析说理的文字中,口号式、标签式的语言又占了不小的比例。文中究竟有多少作者自己的认识?思维的缺席,产出的只能是干瘪的果子。
那么,如何让“思维”进入到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升习作的品位呢?
审题如泡茶 茶香尽释须动脑
由于种种原因,为数不少的同学在审题这一环节下的工夫不够,再加上平时准备不充分,考场上只好仓促下笔,写出的作文就只能对所谈话题做表层的、肤浅的诠释,或者是终极结论的重复与换言表述,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走进所谈话题的腹地与核心。这样的习作,即便文笔再优美,辞藻再华丽,例子再“丰富”,也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不同类型的作文题,审题应注意的事项可能各有不同,但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1)明确作文题的核心及合理基础上的多元释义;(2)确定写作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基本看法;(3)对这一基本看法作具化的、纵深的分解。
前面提到的作文,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我从11楼跳下去的时候,看见10楼平时恩爱的夫妻正在互殴,9楼平时很坚强的JK正在偷偷哭泣,7楼的丹丹在吃抗忧郁症药丸,6楼失业的阿信还是每天看N份报纸找工作,3楼的王阿伯还在盼望友人来探望他,2楼的静静又在看她那结婚半年就失踪的老公的照片……
在我跳下去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倒霉的人,现在我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道的困境,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地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我,我想她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选自《朱德庸漫画》)
其实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在觉得自己不幸的同时也许别人比自己更不幸,请千万别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要学会满足和珍惜。
请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该题属于新材料作文,由三部分构成:①材料——选自《朱德庸漫画》里的一段文字;②引导语——对材料内容的概括;③写作的具体要求。单就这段文字而言,不同立场、不同心境、不同年龄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尽相同的解读,朱德庸的理解是:“人没事别和自己较劲。活着,就对自己好一点。不要虚荣,不要攀比,开心和难过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人活一世,其实也就不过匆匆几十年时间,能高兴点过,就别不高兴。为什么要为难自己呢?”但很明显,如果将这样的认识写入作文中,恐怕与命题者的意图还是有些距离的。因为引导语把对材料的理解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内。所以,还必须注意挖掘引导语的明示与隐含信息。
“要学会满足和珍惜”,这个核心句很容易找出来。但这里的“满足”与“珍惜”不是泛指,应置于材料所营造的背景下做具体阐释,而对“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与“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两句的理解也不能离开这个背景。与“满足”相对的是“不满足”,“与珍惜”相对的是“不珍惜”,材料中的“我”因为对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一味地不满足,才有了不珍惜生命之举。材料还虚拟了“我”在下落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此来告诉读者,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不幸的一面或时刻,“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再进一步讲,人生的“不如意”或曰“不理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时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却由于他人的原因而功亏一篑。如果因此而想不开,那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正确的做法是调整心态,学会满足,看看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什么,或者盘点自己奋斗过程中的苦与乐,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当然,也可能因为自己的粗心、失误而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如果因此沉溺于自责、内疚而不能自拔,或者干脆没有了信心而放弃努力,那就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总结经验,调整方向,才能最终走向胜利。珍惜人生的每一次经历,人生就是充实而丰富多彩的。
从例文能看出来,作者在审题时没有把“珍惜”这个关键词放在材料与引导语等语境中去理解,所以对“珍惜”的认识有些泛化和肤浅,文中出现标签式、口号式话语也就在所难免。当然,要想在紧张的考场上能对作文题作上述式解析,需要平时的练习,尤其需要充分开动思维的机器。作文题如茶叶,用思维的水冲泡,才能让茶香完全释放。
提笔过三关 善思考能畅达
动笔之前,必须考虑好三个问题,即: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
“为谁写”强调写作时要有“交际意识”,明确“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考场作文的主要读者是阅卷老师。在此所说的“交际对象”指的是“虚拟读者”,也就是在脑海里要有一个假设的倾听者或接受者。这一点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尤为明显。具体到“学会满足”或“学会珍惜”的写作,就是要先想一想,生活中不懂得满足的人、不懂得珍惜的人各有哪几种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的人应该怎样分析说理,从而让他们转变观点、调整心态,进而让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什么”往往取决于“为谁写”,一般应根据“交际目的”选用材料和确定中心,以及具体的是写人叙事、说理议论还是分辨是非、抒情言志等等。“怎样写”包括内容安排的思维逻辑,如文章的总体构思、结构及各部分的逻辑关系等,也包括语言表达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以及语言的生动、流畅、个性化等等。
比如,以“学会满足”为中心,针对生活中那些动辄怨天怨地、慨叹自己最倒霉最不幸的人,应该写出三个层次:①“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②理性认识自己的“不如意”,是因为期望值过高,还是其他原因;③给生活一个恰当的定位,发现生活的美好,快乐将伴随一生。
同样,以“学会珍惜”为中心,针对生活中那些浪费生命、虚掷生活,或动辄放弃、逃避生活的人,文章也应写出三个层次:①生活或事业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必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②战胜坎坷、击败挫折的过程是人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充实生活、成就辉煌事业的过程;③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机会,让人生无悔、无憾。
当然,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分析的具体内容允许各有侧重。以上分析只是个例子或者说只是我的认识。但三个层次是层层推进的,符合思想工作或心理疏导的基本逻辑思路。其他如怎样开头、用哪些事例、引用哪些名言、怎样具体阐释、采用哪些修辞格等等,都要在心中有个大致的考虑。
例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的最大问题是对“学会珍惜”的分析终极结论居多,缺少过程推演。在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三点中,“为谁写”是模糊的。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什么”与“怎样写”就是盲目的,习作就会缺少内在的逻辑张力。换个说法,这样的习作是“拼凑出来”的。如关于“珍惜什么”,上述例文谈了两点:“珍惜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珍惜更是一种对过去失败的沉思”。这样分析是可以的,因为只有乐观向上,才可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因为对理想的执著,才会在失败后爬起来,总结经验,继续前行。但“刀锋战士”的例子却未能抓住关键点,未能对“珍惜”的动力、做法、效果展开解析。“珍惜飞奔在赛场上的机会”有贴标签的嫌疑,而“珍惜成就了他‘刀锋战士’的美名,是珍惜让那晚全场近十万观众为他喝彩”更是典型的口号式语言。爱迪生的例子用了两个排比,通过“2000”与“1999”这两个数字反复刺激读者的眼球,但慷慨激昂的后面,真的很难看出思维的曲线。
善于亮绝活儿 深思方可显特色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如果能让这些“绝活儿”在习作中适当地亮一亮,能合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就一定能稳操胜券。
“资源优势”包括两个方面,即思维优势和素材优势。思维优势指的是你对所谈话题的分析与解剖具有“个性化”和“立体化”,即对话题的认识是你自己思考加工的结果而不是简单重复材料的观点或一些人云亦云的看法,而且这种认识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感,或多角度或逐层深入地论述所谈话题。“素材优势”指的是尽量激活素材库中与所谈话题密切相关的内容,选择最恰当、最鲜活的素材写入作文。第一手材料是首选。写记叙文,可写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或你亲见的陌生人的事;写议论文,最好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去分析、解决问题。第二手材料即从书报媒体上“趸”来的内容,也很重要,写“感悟”类的散文或议论文都离不开这些素材。
注意,亮“绝活儿”,一是适当,二是合理。而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以深思为前提。
例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的主要素材有三:电影《阿甘正传》里的台词,“刀锋战士”在奥运赛场,爱迪生发明灯泡。应该说,前两个素材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对它们合理开掘与利用,可为文章增色不少。而例文对这两个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阿甘正传》的台词在文章首尾共用了两次,但首尾呼应绝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用在开头主要起引出话题、统领全篇的作用,用在结尾则主要起总括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同样,“总—分—总”结构中的两个“总”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结尾处若再用这句台词,应该在认识上更进一层,如“生活有苦有甜,细细咀嚼,都能品出滋味,成为记忆里宝贵的财富”。但这样的认识要以平时的勤于思考为基础。“刀锋战士”的例子,在表述上缺少剪辑,而有关博尔特的表述则明显多余,比如,写他最后冲过终点,写观众为他鼓掌等等,其实这些都没有突出重点,即“刀锋战士”珍惜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能珍惜。思维上的游移必然导致事例表述与解析上的游移。
爱迪生的例子很“大众化”。用这样的例子要注意两点:一是表述尽量简化,二是分析力求具体与新颖。且不说“最使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那小小的电灯泡”的提法是否成立,爱迪生为何能在失败后不放弃,例文说“是他对第2000次成功的向往”,这有道理,可惜太泛化。对议论文来说,泛化是说理的大敌。其实,爱迪生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是他对科学发明的艰难有心理准备,二是对实验过程的享受。失败了,他说,最起码我知道哪些不能做灯丝了。当然,这样的分析,同样需要平时的思维训练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