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中欧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战略对话,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访华,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也到访北京、上海,为她的“就职访问”画上了句号。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以及笔者与欧方官员和学者的交流,可以看出目前欧洲对华认识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欧洲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特别是能源外交或资源外交,与西方的国际主张和原则发生了冲突,对欧盟的对外政策构成了挑战。具体而言,中国的“走出去”对外战略特别是以寻求能源和资源为首要目标的对非洲、中东、中亚政策,影响了欧洲对这些地区“有问题国家”的政策。欧盟一直对苏丹、津巴布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施压促变”,但中国对其实行的“无条件支持政策”使欧盟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伦敦欧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主任马克·莱纳克批评欧盟一直只关注中国国内问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将中国与欧盟的政策分歧称为“责任观冲突”,言下之意,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负责任的。他提出欧洲领导人要利用一切机会,包括私下和公开场合向中国表达其关切。
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欧洲似不再把中国完全看作是机遇,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给欧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少欧洲人将中国的快速发展看作经济挑战和威胁。目前,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对欧盟影响的讨论正在欧盟内部全面展开。5月初,欧盟委员会开始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征集意见,鼓励欧盟各国政府、企业、商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讨论。
欧盟有史以来首次公开征集意见,对欧盟对华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并计划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结束后,把与中国关系列为欧盟经贸事务的“首要日程”,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重要性对于欧盟来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欧盟对双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担忧也在增大。其中最大的关切是与中国急剧增加的贸易赤字。据欧方统计,在短短四年内,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翻了一番,从2001年的510亿欧元上升到2005年的1061亿欧元,占其全部贸易逆差的93%!中国几乎成为欧盟惟一的贸易赤字来源。如果说贸易不平衡是当前欧盟最大的心病的话,知识产权问题就是欧盟与中国谈判中最“热”的话题。欧盟不仅将中国假冒商品作为影响欧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而且十分担心这将影响欧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洲就业的冲击,更是欧盟国家感觉到的最直接的“威胁”。这种紧张气氛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的南欧国家最为明显。这些国家也因此成为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如果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预计欧盟将会进一步设法限制中国出口,同时增大迫使中国开放市场的压力。围绕“关门”和“开门”的矛盾将趋于激化。
欧盟对华认识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机遇 挑战论”取代了“机遇论”。二是,某种意义上欧洲的看法在“美国化”。据英国《金融时报》5月21日报道,默克尔的外交顾问表示,默氏访华时将运用与美国相同的方式,“要求中国承担与其巨大的经济力量(相符)的国际责任”。而事实上默克尔在华的言论也的确让人们感觉到了德国以及欧洲政策的微妙变化。德国《世界报》对此评论道:默克尔一方面明确表示,中国仍是德国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同时第一次称中国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从而更多遵循了美国的路线,而不是欧洲的软弱路线。
下半年,中欧关系中重要的活动包括第九次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第五届亚欧会议,以及双方领导人互访等。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将向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两份与中国有关的报告,一份是关于对华政策报告,另一份是首次专门评估双边经贸关系的报告。中欧关于新框架协定的谈判目前也在进行之中。双方应利用好这些机会,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坦诚交流,寻求积极的应对之策。
欧洲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特别是能源外交或资源外交,与西方的国际主张和原则发生了冲突,对欧盟的对外政策构成了挑战。具体而言,中国的“走出去”对外战略特别是以寻求能源和资源为首要目标的对非洲、中东、中亚政策,影响了欧洲对这些地区“有问题国家”的政策。欧盟一直对苏丹、津巴布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施压促变”,但中国对其实行的“无条件支持政策”使欧盟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伦敦欧洲改革中心外交政策主任马克·莱纳克批评欧盟一直只关注中国国内问题,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他将中国与欧盟的政策分歧称为“责任观冲突”,言下之意,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不负责任的。他提出欧洲领导人要利用一切机会,包括私下和公开场合向中国表达其关切。
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欧洲似不再把中国完全看作是机遇,而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给欧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不少欧洲人将中国的快速发展看作经济挑战和威胁。目前,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对欧盟影响的讨论正在欧盟内部全面展开。5月初,欧盟委员会开始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开征集意见,鼓励欧盟各国政府、企业、商会、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讨论。
欧盟有史以来首次公开征集意见,对欧盟对华贸易和投资关系进行全面评估,并计划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结束后,把与中国关系列为欧盟经贸事务的“首要日程”,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重要性对于欧盟来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则是,欧盟对双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的担忧也在增大。其中最大的关切是与中国急剧增加的贸易赤字。据欧方统计,在短短四年内,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翻了一番,从2001年的510亿欧元上升到2005年的1061亿欧元,占其全部贸易逆差的93%!中国几乎成为欧盟惟一的贸易赤字来源。如果说贸易不平衡是当前欧盟最大的心病的话,知识产权问题就是欧盟与中国谈判中最“热”的话题。欧盟不仅将中国假冒商品作为影响欧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大障碍,而且十分担心这将影响欧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洲就业的冲击,更是欧盟国家感觉到的最直接的“威胁”。这种紧张气氛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产业结构调整迟缓的南欧国家最为明显。这些国家也因此成为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始作俑者和推波助澜者。如果对华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预计欧盟将会进一步设法限制中国出口,同时增大迫使中国开放市场的压力。围绕“关门”和“开门”的矛盾将趋于激化。
欧盟对华认识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机遇 挑战论”取代了“机遇论”。二是,某种意义上欧洲的看法在“美国化”。据英国《金融时报》5月21日报道,默克尔的外交顾问表示,默氏访华时将运用与美国相同的方式,“要求中国承担与其巨大的经济力量(相符)的国际责任”。而事实上默克尔在华的言论也的确让人们感觉到了德国以及欧洲政策的微妙变化。德国《世界报》对此评论道:默克尔一方面明确表示,中国仍是德国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同时第一次称中国为“未来的竞争对手”,从而更多遵循了美国的路线,而不是欧洲的软弱路线。
下半年,中欧关系中重要的活动包括第九次中欧领导人年度会晤、第五届亚欧会议,以及双方领导人互访等。此外,欧盟委员会还将向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交两份与中国有关的报告,一份是关于对华政策报告,另一份是首次专门评估双边经贸关系的报告。中欧关于新框架协定的谈判目前也在进行之中。双方应利用好这些机会,针对新出现的问题,坦诚交流,寻求积极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