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人们的消费观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和新的道德意义,存在着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奢华消费等误区。不良的消费习惯给当前的社会伦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进而给学校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关键词】:中学生; 消费习惯; 学校德育;
一、社会中几种不良消费习惯的表现
(一)对奢华消费的追求
在中国,奢华消费的现象数见不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奢侈消费已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显现。奢侈品实际上已经超出人们的生存与需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频繁登场,展览除价值连城的珠宝、名贵手表、高端数码相机外,国际顶级品牌超级跑车也纷纷亮相。2006年上海站8场首发仪式,展会迎来了四千多位富豪。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展期刚过半,主办方就已经吸金两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去年的总额。[1]高档产品在我国的销量逐年攀升,消费惊人。
(二)畸形消费暗流涌动
“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的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畸形的消费观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购买欲之中,从而无止境的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2]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消费更是不拘一格,消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甚至是小康水平,珍禽猛兽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动物的皮毛制作成的服装也深受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和追捧。
(三)炫耀式消费的盛行
凭借各种因素富起来的人们开始张扬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忘我的进行各种炫耀性的消费成为他们彰显自己存在的主要手段。斗富、炫耀、攀比之风成为一些人的行为,以超级婚车队伍、豪华私人游艇、豪宅、赌博等比拼富有。同事间各种不良消费的比拼和炫耀,同学间相互攀比、炫富。他们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生活的需求,攀比、炫耀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这种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消费已成为表现自我的符号。消费是为了让自身凸显,使自己身份、地位得到彰显。炫耀式的消费就是为了“面子”消费。[3]
(四)超前消费已成潮流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国人的消费和财产观念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超前消费观念迅速在年轻人中升温。显然,超前消费可以帮助自己购买超出目前自身购买能力之外的消费品,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养成相应的理财能力,花钱过度,“月光族”普遍存在,高负债消费可能会使他们尝到“资不抵债”的苦果。超前消费带来盲目消费、奢侈消费、助长集团消费,造成不良的享乐之风,成为了贪污腐败的根源。
二、不良消费习惯对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冲击
(一)消费诱导左右价值取向
由于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价值取向模糊不清,因而在吸收西方文化带来的消费观念时,容易使自身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较大的偏差。在不良消费习惯的影响下,中学生很容易形成及时享乐、超前享受等消费价值观,在消费认识和观念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形成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
一些中学生追求享乐,凭借自身能力奋斗的想法早就消失了。青少年消费取向的变化会直接加重父母经济负担,影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校内人际关系的市场化,从而扭曲了学校教育。畸形的消费观念也直接制约着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二)享乐主义致使意志薄弱
道德行为的完成某种程度上有赖于道德意志的坚定性。道德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明确自己行为的道德目的和社会意义,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克服眼前的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的道德目的。
在社会上,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正在侵蚀传统美德的空间,成为中学生接受和内化传统美德的巨大抵消力量。这就会导致他们的生活目标的享乐化和世俗化,是指缺乏积极进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忍受不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情感消极化,表现出缺乏高远志向,丧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上进心。
(三)欲望膨胀导致行为失范
不良的消费习惯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不断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他们的行为处事。出于自我需要不断扩张、发展时期的他们,为了追求时尚,显示自身的活力,往往以新异的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为了追求虚荣而攀比消费,导致消费的单一化、世俗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在不良消费习惯的诱导下,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正确引导,那么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消费观念的困顿,陷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甚至出现欺骗、抢劫、盗窃等严重行为。
三、学校道德教育对中学生不良消费习惯的对策
(一)确立明确的物质消费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生死观、荣辱观、苦乐观。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观念有助于引导其身心良好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我国传统价值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使其對中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延续至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在当前仍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培养中学生价值观时,要坚持传统消费观教育,使他们感受到传统价值观中有利、合理、可吸收的部分。另一方面,要与现实条件相结合,进行自主性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教育,让中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
(二)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当前社会中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包括“合理与适度”、“量人为出”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即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念;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灰色、黑色和黄色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说到底,消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三)树立平等正义观,维系和谐社会关系
正义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德之一。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整体的正义,必须是由于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天职,并且按照善的要求去做。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时,要注重正义观的培养,培养适度消费的美德,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欲望和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和正义观,在消费中体验到完满,从而让消费的过程成为带有理性选择的过程。要培养中学生的“大平等观”,不仅局限于当前所处的人际环境,还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认识到平等不仅涉及代内平等,而且还关系代际平等,认识到当前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消费是建立在对未来能源的极大浪费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是和长远利益相矛盾的。
参考文献:
[1]杨淑萍.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2).
[2]杨淑萍、冯珍婷.中学生的金钱观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1).
[3]班华、薛晓陽.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
【关键词】:中学生; 消费习惯; 学校德育;
一、社会中几种不良消费习惯的表现
(一)对奢华消费的追求
在中国,奢华消费的现象数见不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奢侈消费已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显现。奢侈品实际上已经超出人们的生存与需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频繁登场,展览除价值连城的珠宝、名贵手表、高端数码相机外,国际顶级品牌超级跑车也纷纷亮相。2006年上海站8场首发仪式,展会迎来了四千多位富豪。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展期刚过半,主办方就已经吸金两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去年的总额。[1]高档产品在我国的销量逐年攀升,消费惊人。
(二)畸形消费暗流涌动
“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的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畸形的消费观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购买欲之中,从而无止境的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2]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消费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消费更是不拘一格,消费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甚至是小康水平,珍禽猛兽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动物的皮毛制作成的服装也深受许多消费者的欢迎和追捧。
(三)炫耀式消费的盛行
凭借各种因素富起来的人们开始张扬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忘我的进行各种炫耀性的消费成为他们彰显自己存在的主要手段。斗富、炫耀、攀比之风成为一些人的行为,以超级婚车队伍、豪华私人游艇、豪宅、赌博等比拼富有。同事间各种不良消费的比拼和炫耀,同学间相互攀比、炫富。他们的消费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生活的需求,攀比、炫耀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这种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消费已成为表现自我的符号。消费是为了让自身凸显,使自己身份、地位得到彰显。炫耀式的消费就是为了“面子”消费。[3]
(四)超前消费已成潮流
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国人的消费和财产观念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超前消费观念迅速在年轻人中升温。显然,超前消费可以帮助自己购买超出目前自身购买能力之外的消费品,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但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并没有养成相应的理财能力,花钱过度,“月光族”普遍存在,高负债消费可能会使他们尝到“资不抵债”的苦果。超前消费带来盲目消费、奢侈消费、助长集团消费,造成不良的享乐之风,成为了贪污腐败的根源。
二、不良消费习惯对中学生道德发展的冲击
(一)消费诱导左右价值取向
由于中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价值取向模糊不清,因而在吸收西方文化带来的消费观念时,容易使自身的消费价值观出现较大的偏差。在不良消费习惯的影响下,中学生很容易形成及时享乐、超前享受等消费价值观,在消费认识和观念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形成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
一些中学生追求享乐,凭借自身能力奋斗的想法早就消失了。青少年消费取向的变化会直接加重父母经济负担,影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校内人际关系的市场化,从而扭曲了学校教育。畸形的消费观念也直接制约着学生道德观念的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养成。
(二)享乐主义致使意志薄弱
道德行为的完成某种程度上有赖于道德意志的坚定性。道德意志坚定的人能够明确自己行为的道德目的和社会意义,自觉的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克服眼前的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的道德目的。
在社会上,这些不良的消费习惯正在侵蚀传统美德的空间,成为中学生接受和内化传统美德的巨大抵消力量。这就会导致他们的生活目标的享乐化和世俗化,是指缺乏积极进取和努力拼搏的精神,忍受不了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情感消极化,表现出缺乏高远志向,丧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上进心。
(三)欲望膨胀导致行为失范
不良的消费习惯不断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不断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改变他们的行为处事。出于自我需要不断扩张、发展时期的他们,为了追求时尚,显示自身的活力,往往以新异的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的成熟,为了追求虚荣而攀比消费,导致消费的单一化、世俗化。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在不良消费习惯的诱导下,如果没有外界力量的正确引导,那么中学生很容易出现消费观念的困顿,陷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泥潭,甚至出现欺骗、抢劫、盗窃等严重行为。
三、学校道德教育对中学生不良消费习惯的对策
(一)确立明确的物质消费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一面旗帜,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生死观、荣辱观、苦乐观。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观念有助于引导其身心良好发展。一方面,要重视我国传统价值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使其對中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延续至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在当前仍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在培养中学生价值观时,要坚持传统消费观教育,使他们感受到传统价值观中有利、合理、可吸收的部分。另一方面,要与现实条件相结合,进行自主性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教育,让中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
(二)进行消费道德教育
当前社会中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应包括“合理与适度”、“量人为出”的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即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念;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消费,反对不健康或有害的精神文化消费。杜绝非道德、反道德或违法犯罪的、灰色、黑色和黄色消费行为;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强调智力性、发展性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提高消费结构中的文化、教育含量,实现最大的消费效益。说到底,消费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道德习惯,自觉遵守消费道德规范。
(三)树立平等正义观,维系和谐社会关系
正义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德之一。国家之所以能够实现整体的正义,必须是由于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天职,并且按照善的要求去做。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消费教育时,要注重正义观的培养,培养适度消费的美德,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欲望和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平等观和正义观,在消费中体验到完满,从而让消费的过程成为带有理性选择的过程。要培养中学生的“大平等观”,不仅局限于当前所处的人际环境,还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认识到平等不仅涉及代内平等,而且还关系代际平等,认识到当前的奢侈性消费和炫耀消费是建立在对未来能源的极大浪费的基础之上的,这些都是和长远利益相矛盾的。
参考文献:
[1]杨淑萍.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2).
[2]杨淑萍、冯珍婷.中学生的金钱观研究[J].教育科学,2013,29(1).
[3]班华、薛晓陽.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