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漫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做为义务教育阶段之一的初中是学生形成良好阅读品质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閱读品质而努力。在目前的考试中阅读题也是一类重要的题目。所以无论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阅读品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去感悟作品
  
  最终的阅读应该是学生自己去阅读,而不是教师去代替学生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驰骋,让学生用心去感悟作品,用心灵超越时空去与作者完成对话。而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加以帮助、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开拓其思绪的广度;二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开拓其思维的深度;三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让学生互相交流所得并抓住学生中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有关资料加以辩论,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拓展思维。
  
  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批注、圈点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学生如能把自己与作品、作者之间心灵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个中滋味随时记下,这就是心得,也是一种创作。因为读而有了写的动力和材料,因为写更渴望读。这样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课堂上,各自将阅读过程中不易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在交流讨论中明辨事理。对于较深奥的问题,老师也不要急于“直抒胸臆”,以成人化的理解、教参式的照搬强加给学生,甚至有时也不要苛求答案的统一、标准化。课堂交流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交流讨论中,要特别注意发现、欣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课上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学中,让创新思维之火花得以燎原,让个性化教育得以落实。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整理思维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快速反应、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作为观众则应成为活动的指导者,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交流中予以必要的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口欲言渐止,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作引导帮助。课堂教学交流讨论成功与否,不仅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感悟的深浅,而且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交流讨论贵在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一生都十分重要。
  
  冯庆新,教师,现居河北河间。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