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的依据既有阶级分析、也有阶层分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使用了不同的划分标准,既包括经济分层、经济地位分层、也包括政治分层、政治身份和政治利益分层。毛泽东把社会阶级分析、阶层分析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其社会分层理论实践成败得失分明,对后世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分层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等已经发现现代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间的斗争。但只有马克思才揭示了階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的本质,才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在人类出现“真实的”和“凝固了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时就存在了。马克思在《孟德斯鸠第五十六》一文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劳动分工,因此也就有阶级,其中一个阶级占有全部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另一个阶级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才能生存,而出卖劳动也只有当购买劳动能使雇主阶级发财时才有可能”。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随之出现剩余产品的不平等分配,伴生了私有制,也就产生了阶级。
  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最重要贡献就是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即所有制联系起来,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揭示阶级的本质。在在这个意义上说,生产资料或劳动的占有关系掩盖了社会分工的原生基础地位,成为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在发生阶级分化的同时,还存在阶层分化的现象。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来划分的,它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利益群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介于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实为中间阶层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认为中间阶层在所有现代国家和现代革命中,都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并预言中间阶级将会不断地增加。
  二、毛泽东时期社会分层的标准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分层思想,比较系统的体现在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著作当中。虽然这些著作写于1949年之前,但是对建国后他的社会分层思想有重大影响。
  毛泽东社会分层的思想可以根据他的社会分层标准的变化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毛泽东的学生时代。这一时期毛泽东受到李大钊等人影响,积极学习和阅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受这些理论的影响,毛泽东以经济分层为起点,开始社会分层实践。第二阶段是从他投身革命到建国以前。在革命斗争中,他把经济分层和政治分层结合起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发展状况,分清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三阶段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从注重经济分层向强化政治分层过渡,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上强化了政治分层。
  毛泽东的社会分层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就是要分清敌我。因此,它的社会分层理论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政治标准,重视社会各群體的政治态度。此外,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也主张从经济上区分阶级。综上所述,毛泽东的社会分层标准是既强调经济标准,也强调政治思想标准。
  三、毛泽东时期社会分层
  1950年8月14日,依据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4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这次成分的划分,基本上确定了此后近30年中国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
  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成分划为地主、资本家、开明绅士、富农、中农、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宗教职业者、小手工业者、小商小贩、贫农、工人、贫民等13种。之所以用这种划分标准,主要是围绕生产资料占有的情况和是否参加劳动及生活方式来进行。土地改革中对农村社会的分层以及城市中的划分成分,基本上以按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为主,其分量大于政治分层。毛泽东时期的社会分层,除了上述外,还曾出现过一些特殊的政治分层。例如,1949年之前参加国民党组织的人员被划归为有历史问题的一类。文革时期的红五类: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黑五类: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在文革时期,划分社会阶层时,还出现了子女对父母成分的继承问题。这样就把一个人的成分紧紧地与家庭的成分联系起来,甚至一度出现“血统论”。
  还有,毛泽东时期确实有一部分人丧失向上流动的机会,例如黑五类出身、右派等,他们入团、入党、提拔、升学、参军的机会要少得多,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占整个人口中间的少部分人被剥夺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并不意味着这个群体之外的人群例如“红五类”就自动有机会上升,机会多的还是干部子弟。可能的现实是:当时的社会中间有5%左右的人口(例如地富反坏右)被剥夺向上流动机会,还有5%左右的人口例如党团员、劳模、积极分子处在向上流动的优先位置,但是,即便是党团员这种处在“优先位置”的候补人群中间,最终可能也只有五分之一或者更少的人口最后实现了向上流动。
  四、对毛泽东时期社会分层的评析
  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毛泽东的社会分层思想,尤其是经济分层和政治分层并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的成功实践与失败教训给在新形势下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毛泽东借鉴并继承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家的科学思想,特别是马克思、列宁的思想,结合自己长期的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事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符合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社会分层思想,指明了当代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性质及重要问题的原则、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深人领会毛泽东的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当时的阶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级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应当看到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社会分层理念有其特定的时代性,需要通过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它。
  毛泽东认为“在阶级消灭之前,所有的社会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所说的超阶级的自由是骗人的,是没有的。”他指出,社会主義国家的阶级性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有原则的区别。
  毛泽东的社会分层理论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首先,他正确的分析中国的社会构成与不同社会力量,为革命的胜利打下基础。其次,解决阶层矛盾和社会冲突,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是他的社会分层思想也有很大弊端,首先是无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生产力落后。其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最后,贫富差距的缩小仅限于国家内部,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外部差距巨大,人民生活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人群间的經济地位出现很大差异,社会贫富分化严重,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地位差距的拉大意味着社会阶层分化。因此,中国社会经济分层的意义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更加重视。首先,要重视政治分层中的不同群体权利的诉求。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差距,而且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差距。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政治分层,这对于群体冲突的缓和与群体利益的整合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不平等的状况仍然存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不平等都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公众对政府和社会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等等。其次,要关注新兴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这部分的社会阶层是社会大变革产生而产生的,要充分重视社会分层的多元化发展,密切关注新社会阶层和新社会群体,根据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来制定社会政策。在中国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促使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基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显,这些现象表明社会经济的变迁已导致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日趋稳定。所以,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需要新的视角,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是划分阶层的唯一标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和马克思与毛泽东时代研究已有很多不同。毛泽东所研究的时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占有,而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所占用的,同时,公司制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也导致了许多不同于毛泽东时代私人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很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
  其次是阶级阶层问题研究的目标与分析思路需要调整,毛泽东时期的分析,特别强调阶层关系之间对抗性,揭露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而现代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执政党,因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目的,应当是调查个社会阶层变化、地位特点研究他们社会经济、政治状态,从而更好的均衡各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心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分层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9.
  [2]陈同清.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
  [3]李桃英.论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标准.教育学报.2008.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世俗化进程的加剧,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但却依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下,各个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加显现,甚至在局部国家和地区成为了最主要的冲突热点。对宗教间对话模式的探寻不可避免,而约翰希克和他的宗教多元论在这条道路上有着哥白尼式革命的地位。在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希克的理论也显现出了特有的局限性,如何在当代的视角下
期刊
【摘要】: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传播手段不断更新,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中,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作为常接触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确利用新媒体并认识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同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随着传播技
期刊
【摘要】:草坪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底色材料,是园林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景观之一。他绿化速度快,效益明显。绿化没有草坪不行,没有草坪的绿地是一个不完整的绿地。合理把握草坪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草坪与景观要素的配置,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草坪设计园林景观,表达出既经济、适用又美观的园林效果,为人们创造出舒适优美、赏心悦目的学习、生活、工作、休息和游憩环境。  【关键词】:草坪;园林;应用  草坪是指天然或人工
期刊
【摘要】:伴随时间的流逝,经常可以看见原有的旧建筑逐渐失去原有的用处。然而建筑不僅是人类居住生活的空间载体,更是历史、文化、艺术、生活态度等的完整体现。所以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不仅是形象的革新,更是城市整体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既不破坏原有城市的文化脉络的同时又不断的发展。其意义在于,即用最新态度和利用方式,提出旧建筑改造的方式、方法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力,保留建筑历史底蕴的同时展望未来。
期刊
【摘要】:为了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教育局实施了新教程改革,对近几年初中英语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改革,转变了英语的教学思路。原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学生老师主客颠倒,老师在课堂上起主体的作用,形象地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初中英语教学上教学质量上得不到改善。新教育改革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内容深处的想法、学习方面的困惑,尊重学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受到世界欢迎。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目的,从而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旨趣。文章通过古典园林营造,论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特征及意境的营造要素。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  1.1古典园林的含义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
期刊
【摘要】: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心智和世界观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心之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小学阶段的教育要以知识教育为主,能力教育为辅,德育教育以渗透的方式逐步进行,切不可过于刻意,那样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最近网上有很多片段都写到孩子现在性格越来越叛逆,不听从家长的劝说,做出许多对自己或
期刊
【摘要】:在创新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高校更是被视为创新的摇篮,许多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变的更加严格。然而大多数本科生在面对毕业论文时,创新则是毕业论文中最难攻克的难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并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本文三个方面揭示了非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制度缺陷,老师积极性不高,学生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等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加强学生的论文意识、翻阅优秀的创新论文、
期刊
【摘要】:说到语文教学很多教师感到有苦难言,苦口婆心的教学生学得未必上心,当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时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时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道:“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他翻译的莫言作品《檀香刑》是既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蛙》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葛浩文先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积淀很深,尤其是对现代汉语中的语用的把握,在翻译《檀香刑》(Sandalwood Death)中,十分贴近原著。本文以葛浩文翻译的《檀香刑》为例,从现代汉修辞类学的角度,以实词中的拟声词为立足点,探讨莫言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