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较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现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1.1 学生的困惑:
1.1.1 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1.1.2 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1.1.3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1.1.4 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1.2 教师的困惑:
1.2.1 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1.2.2 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1.2.3 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1.2.4 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1.2.5 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2.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2.1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到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4)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2.2 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2.2.1 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2.2 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2.3 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
2.4 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向导,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2.5 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 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较大,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 ,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 ,立足课堂教学,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误人子弟,现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1.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1.1 学生的困惑:
1.1.1 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1.1.2 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1.1.3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1.1.4 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1.2 教师的困惑:
1.2.1 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
1.2.2 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
1.2.3 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
1.2.4 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
1.2.5 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2.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2.1 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日之功。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到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4)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2.2 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我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2.2.1 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2.2 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略读则是一种运用精读得来的方法,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多作粗读、泛读、跳读练习,以增强他们把握文章精目的能力。
浏览是相对精读而言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课外阅读书籍和报刊杂志都离不开浏览。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了解式浏览,即只了解其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即可;一种是涉猎式浏览,即随手翻开一份杂志、一张报纸、一本文集,从通览目录和标题中去发现自己需要的或关注或感兴趣的内容。浏览主要采用默读的方式进行,“一目十行”即可,不要逐字逐句去念。
2.3 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
2.4 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是学生阅读的向导,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激励、多赏识。只有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2.5 培养阅读兴趣 养成良好习惯
农村初中学生少有阅读习惯,如缺失家庭文化氛围、文化场所等。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保证时间和数量。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
(2)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摘录文中名言警句或精彩片段。
(3)以写促读。每周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每篇300-400字。
(4)组织交流与互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用来组织阅读摘记和笔记的交流和互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总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农村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出版文集》(文选) 开明出版社 1958年版
[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3]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着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