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被人情和面子套牢的人生》一文,对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原二级巡视员陈晓严重违纪违法案进行了剖析。案例中陈晓将春节、中秋当成自己的“收礼节”,被人称赞“肯帮忙”而沾沾自喜的种种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这句话来形容陈晓可以说非常恰当。“祸患常积于忽微”,案中陈晓对“人情往来”的误解,对小礼小节的轻视,在不以为意中渐渐习以为常,日积月累之下,原本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慢慢被侵蚀,直至完全溃败。
最初看到拜年的礼品中夹带有现金时,陈晓选择断然退回;有人将银行卡往他衣袋里塞的时候,他同样能够毅然拒绝。是的,现实中因贪腐犯罪而入狱的官员并非全都是一开始就贪婪成性,相反,他们起初很多能坚持自己的底线,其中还有不少官员原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创造过辉煌的政绩。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们在外界的各种诱惑中,在不良商人的精心围猎下,渐渐失去防备,最终思想被腐蚀,走向违法乱纪之路。
“智勇多困于所溺”,陈晓能够在27岁成为浙江省高校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从政之后在多个部门历练并得以平步青云,这不能不说他能力出众、聪明过人。但人无完人,光环背后也有他人性的弱点,当其对纪法缺乏敬畏之心,对制度规矩置若罔闻,不能够严于律己时,这些弱点就容易放大并成为不良商人腐蚀、拉拢的目标。
正如陈晓“爱交朋友,会交朋友”,但其交友却不能坚持纪法底线、不能以亲清政商关系进行严格要求,以至于将“勾肩搭背”认为是人缘好、善交际。这就不免导致身边投机取巧的“有心之人”、擅长钻营的“善解人意”者纷纷对其追捧围堵,在觥筹交错、阿谀献媚中渐渐沦陷,甚至对送礼者来者不拒,把受贿认为“人情往来”,才会有“收礼节”的疯狂。
又如其虚荣心强,追求“好名声”。围猎者就不惜语言贿赂,各种溢美之词让陈晓在飘飘然中更加迷失自我,以至于“把本不該开的口子开了,本不该行的方便行了”;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在土地供应、土地用途改变、项目推进、子女入学、案件处理等相关事项的请托上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干扰了正常的司法活动,而从中收受巨额好处费、财产性权益更是涉嫌受贿犯罪,所谓“好名声”最终给他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羞愧。
不仅如此,不断膨胀的贪欲和已经迷失的灵魂,让他已经无法清楚权力和能力的区别,在将党和国家赋予他的权力当成谋利工具的同时,还为自己将违规借贷、违规投资入股当成致富本领而沾沾自喜。
天上不会掉馅饼,畸形的借贷关系、投资关系背后,实质也是权钱交易。无论是高息借贷还是投资干股,相关行为的违纪、违法定性早已写入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刑事法律中。这些最简单不过的纪法知识,陈晓作为一名厅级干部不可能不清楚,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侥幸心理和畏罪心理双重压力下,他一方面还继续做着侥幸逃脱的美梦,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伪造假借条”等方式欺瞒组织、蒙混过关。
当陈晓遗忘其父亲对其做个好官、清官的殷殷嘱托,危险的隐患就已经种下;当陈晓不思学习、漠视纪法,演绎“双面人生”时,其人生就开始在违纪违法的错误道路上狂奔;而当陈晓选择收受大笔贿赂,被所谓的人情和面子套牢,以公权为他人谋取私利之时,结局就已经注定;当他选择编造“借条”,提供虚假信息意图蒙骗组织时,他就错失组织拯救的良机,必将直面法律的严惩。
正如陈晓自己所说,“这一幕人生悲剧,恰恰是我自己亲手制造的”。他的失败,开始于一个个忽微间,加深并溃败在一个个不良习性里。他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从人情和面子中“解套”,归根还是要时刻心存敬畏,不断修身立德,牢牢守住纪法底线,远离阿谀奉承的围猎小人,真正做到慎终如始,才能收获圆满的人生。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这句话来形容陈晓可以说非常恰当。“祸患常积于忽微”,案中陈晓对“人情往来”的误解,对小礼小节的轻视,在不以为意中渐渐习以为常,日积月累之下,原本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慢慢被侵蚀,直至完全溃败。
最初看到拜年的礼品中夹带有现金时,陈晓选择断然退回;有人将银行卡往他衣袋里塞的时候,他同样能够毅然拒绝。是的,现实中因贪腐犯罪而入狱的官员并非全都是一开始就贪婪成性,相反,他们起初很多能坚持自己的底线,其中还有不少官员原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创造过辉煌的政绩。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们在外界的各种诱惑中,在不良商人的精心围猎下,渐渐失去防备,最终思想被腐蚀,走向违法乱纪之路。
“智勇多困于所溺”,陈晓能够在27岁成为浙江省高校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从政之后在多个部门历练并得以平步青云,这不能不说他能力出众、聪明过人。但人无完人,光环背后也有他人性的弱点,当其对纪法缺乏敬畏之心,对制度规矩置若罔闻,不能够严于律己时,这些弱点就容易放大并成为不良商人腐蚀、拉拢的目标。
正如陈晓“爱交朋友,会交朋友”,但其交友却不能坚持纪法底线、不能以亲清政商关系进行严格要求,以至于将“勾肩搭背”认为是人缘好、善交际。这就不免导致身边投机取巧的“有心之人”、擅长钻营的“善解人意”者纷纷对其追捧围堵,在觥筹交错、阿谀献媚中渐渐沦陷,甚至对送礼者来者不拒,把受贿认为“人情往来”,才会有“收礼节”的疯狂。
又如其虚荣心强,追求“好名声”。围猎者就不惜语言贿赂,各种溢美之词让陈晓在飘飘然中更加迷失自我,以至于“把本不該开的口子开了,本不该行的方便行了”;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在土地供应、土地用途改变、项目推进、子女入学、案件处理等相关事项的请托上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干扰了正常的司法活动,而从中收受巨额好处费、财产性权益更是涉嫌受贿犯罪,所谓“好名声”最终给他带来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羞愧。
不仅如此,不断膨胀的贪欲和已经迷失的灵魂,让他已经无法清楚权力和能力的区别,在将党和国家赋予他的权力当成谋利工具的同时,还为自己将违规借贷、违规投资入股当成致富本领而沾沾自喜。
天上不会掉馅饼,畸形的借贷关系、投资关系背后,实质也是权钱交易。无论是高息借贷还是投资干股,相关行为的违纪、违法定性早已写入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刑事法律中。这些最简单不过的纪法知识,陈晓作为一名厅级干部不可能不清楚,只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侥幸心理和畏罪心理双重压力下,他一方面还继续做着侥幸逃脱的美梦,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伪造假借条”等方式欺瞒组织、蒙混过关。
当陈晓遗忘其父亲对其做个好官、清官的殷殷嘱托,危险的隐患就已经种下;当陈晓不思学习、漠视纪法,演绎“双面人生”时,其人生就开始在违纪违法的错误道路上狂奔;而当陈晓选择收受大笔贿赂,被所谓的人情和面子套牢,以公权为他人谋取私利之时,结局就已经注定;当他选择编造“借条”,提供虚假信息意图蒙骗组织时,他就错失组织拯救的良机,必将直面法律的严惩。
正如陈晓自己所说,“这一幕人生悲剧,恰恰是我自己亲手制造的”。他的失败,开始于一个个忽微间,加深并溃败在一个个不良习性里。他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从人情和面子中“解套”,归根还是要时刻心存敬畏,不断修身立德,牢牢守住纪法底线,远离阿谀奉承的围猎小人,真正做到慎终如始,才能收获圆满的人生。